小麥,豐收的顏色

小麥,原產於中東新月沃土地區,早在6000年前,第一縷文明的曙光照亮大地之初,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從矇昧狀態中醒來的民族蘇美爾人,便已經開始在底格里斯河畔種植小麥。大約4000年前,小麥傳入華夏地區並逐漸成為黃河流域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如今,以小麥粉加工而成的麵食是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賴以溫飽的主食。


小麥,豐收的顏色

山東人與饅頭

火的掌控,水的運用。讓中國人在烹調方面達到了其他民族難以企及的境界,用水蒸氣烹飪食物更是華夏民族的獨創。它看似簡單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固有營養,同時讓穀物原本並不可口的口

感變得松、暄、軟、潤、滑,使之成為利於消化和吸收的美味。


小麥,豐收的顏色

饅頭,中國人最熟悉的面制主食。它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無論是“蒸餅”,還是“面起餅”

,指的都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饅頭。

小麥,豐收的顏色

然而戰國時期,石磨並未出現,人們想要獲得麵粉,就只能使用效率十分低下的杵臼等I具將小麥搗碎,費時又費力。因此即使在當時王公貴族的餐桌上。麵食都是極其珍貴的,無怪乎當時人們要將

“面起餅”作為大廟祭祀的祭品。

小麥,豐收的顏色


現在人們最熟悉的饅頭,恐怕非山東大饅頭莫屬。在人們飯量越來越小的今天,各種食物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著精緻纖小發展,然而山東大饅頭仍舊豪氣沖天、壯碩實在,- 如山東大漢之“大塊吃肉,

大碗喝酒”的爽快,給人以踏實之感。山東饅頭的製作方法和北方其他地區大抵相同.麵粉加水、酵母,揉成表面光滑的麵糰,放入容器內等待酵母發酵,直至麵糰脹大兩倍取出,開始反覆的揉麵歷程。

小麥,豐收的顏色

揉麵團的同時要不停地揉進乾麵粉,蒸出的饅頭口感如何,主要取決於揉麵的功力,乾麵粉揉少了,饅頭太“暄”,沒有嚼勁;乾麵粉多了,饅頭則太硬,同樣口感不佳。對於過去的家庭主婦們來說,能蒸得一鍋香甜可口、 軟中帶韌的饅頭,是一輩子都值得自豪的好手藝。

大塊麵糰揉好後, 再揪成小塊揉成饅頭。 山東人普遍飯量較大,因此個頭大、分量足,是山東饅頭最顯著的特點。待到饅頭揉成形後,便可上籠了。山東人習慣將一層洗淨晾乾的玉米葉鋪在饅頭下面,既

能防止“粘底” ,又給饅頭增添了-絲玉米的清香。籠內的饅頭靜置10分鐘,開火,水開後,蒸約15分鐘,關火,燜2分鐘,再開鍋蓋,一股小麥的香 氣隨著繚繞的蒸汽瞬間瀰漫整個廚房。剛剛出鍋的饅頭格外香甜,白口吃,不配菜,極易吃得剎不住

小麥,豐收的顏色

車。

花捲,妙手偶得

中國人在烹飪方面有著令其他民族難以置信的神奇點化力量,原本平淡無奇的食物,經過“妙手偶得”式的點綴,便能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化學變化。花捲,因為有著一身如花開一樣的褶皺,故而得名。從某種意義上,它可以被看作饅頭的變形,但是與饅頭相比,有著更精緻的外形以及更加多變的口味。不過製作花捲,除了和饅頭一樣需要經過發酵的麵糰之外,卻並沒有太過複雜的原料。中國人就是通過這樣一雙巧手,讓普普通通的食物有了更豐富的變化。

麵粉加水、酵母和成麵糰,這一過程與饅頭的製作大同小異;發酵發足後加鹼水揉勻,這會讓做好的花捲口感更加鬆軟。將麵糰擀成面片,撒上鹽、花椒麵,均勻塗抹上食用油,這些簡單的調味品在花捲蒸制的過程中將充分滲透進麵糰中,與麵粉之間產生不可思議的碰撞。

最後將面片捲起切成等寬的卷,花捲的造型則要看製作者的手藝和創造能力了。取兩到三個面卷,豎著摞起,拉長,然後擰若干圈,最後把兩頭對起來,捏牢,成形,上鍋蒸。15分鐘後,花捲便可以出鍋了。由於在製作的過程中添加了鹽、花椒以及食用油,因此花捲本身便透著油脂、椒鹽以及麵粉混合

而成的香氣,這往往能讓吃慣了略顯單調的饅頭的人胃口大開。更加

小麥,豐收的顏色

鬆軟的口感,也更能抓住人們的味蕾。

此外,花捲還可以做成麻醬、蔥油等各種風味,以滿足不同人的

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