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對李紈的判詞中真的極盡挖苦嗎?背後的意蘊幾人能懂?

Doris-萌


我不認為曹雪芹在對李紈的判詞中極盡挖苦。

李紈在十二釵中位列第十一位,雖也是賈府的少奶奶,與正冊中其它他兩位少奶奶相比,既沒有王熙鳳的潑辣豔麗八面玲瓏;也不同於秦可卿的風流嫵媚秀外慧中。作者極力把她塑造成一個讓人尊敬的“賢母”形象。說她:

“青春喪偶之後,李紈雖居家處膏梁錦繡之中,卻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惟知侍養親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因此得到大家一致的尊重。其判詞雲: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判詞前面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畫面顯其子賈蘭中舉做了高官,母親李紈成了誥命夫人。判詞首句“桃李春風結子完”,其中“李”和“完”二字喻李紈之名,她的人格也是“完”美的,全句喻李紈生子後就青春守寡,如同春天的桃花李花一樣結了果實,春色就逝去了。表達了聚散離合的人世間的滄桑之感。次句“到頭誰似一盆蘭”是說賈府子孫到頭來,一代不如一代,在“草”字輩,只有賈蘭爵位高登。後一句“如冰水好空相妒”水結成冰,冰融化水,喻生死枯榮,李紈的品德如冰清玉潔般,命運或冰或水,榮枯難料,雖有鳳冠霞帔的的裝點,卻青春已逝。末句“枉與他人作笑談”,李紈一生尊受三從四德,早年守寡為兒子操勞一輩子,直至教子成龍,到晚年卻無緣享受榮華,只留下一個誥封的“虛名兒”被世人當作談資笑料。但還可以理解這既是曹雪芹對封建貞潔節觀念的批判,也是對封建傳統價值觀念的無情嘲弄,並非是對李紈人格的挖苦和貶損。


東籬ZWH


李紈作為《金陵十二釵》最被低估的女子,近些年對她的誤解和非議比較多。【晚韶華】是李紈與其子賈蘭的合輯。母子二人一體同命,榮辱與共。李紈一生為兒子所活,兒子也為寡母掙得了最終的榮耀。這麼偉大的母親,又有什麼可非議的?不應該!


李紈出身非常顯赫,父親是前國子監祭酒李守中。李家更是金陵大族。全族男女無有不讀書者。這種學習氛圍令賈家望塵莫及和深深羨慕。李紈出身巨宦,在賈家除了賈母,不輸任何一人。單純以清貴論,她婆婆王夫人也要望塵莫及,更別提王熙鳳了。

賈珠是賈家年輕一代神童,十四歲進學指的是中了秀才。對一心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賈政來說,暢想賈珠金榜題名的光輝前景,為賈珠鋪路是賈政最費心的事。首當其衝就是聯姻的重要。選擇李紈,甚至不能叫選擇,而是賈家費大力氣求來的。要知道李守中國子監祭酒別看只有四品,但屬於進了中央,而且身為天下學子的校長,哪怕林如海沒考中前都算李守中的學生,以國子監祭酒的清流和清高固執未必看得上賈家豪門。賈珠能娶到李紈,第一,是賈家與李家是老鄉。第二,姑父林如海的探花郎是大幫助。第三,賈珠十四歲進學也是關鍵。最後,才是賈家的榮國公府影響。

李紈才是真正的書香世家,比之林黛玉還要底蘊深厚有影響。只是命運多舛,嫁給賈珠沒兩年,賈珠竟然“一病”死了。年紀輕輕守寡,若是出身普通家庭還可能再改嫁,李紈孃家和婆家都不可能允許她再嫁,等待她的也只剩下心如枯槁孤獨終老。只是上天留一線,不幸的李紈又是幸運的,她與丈夫賈珠留下了一個兒子賈蘭。作為榮國府長孫,這個身份太重要了。




賈蘭是榮國府長孫,是賈母的第四代唯一男孫。李紈本就出身清貴,又有兒子賈蘭傍身,所以,王熙鳳焦慮的攬權斂財心力交瘁的事李紈用不著,她在賈家生活的絕不畏畏縮縮,誰也不敢拿她怎麼樣!她更樂得慈悲做菩薩,賈家上下都說她的好。事實上,李紈並非沒能力,只說兩件事,第一件,賈探春起詩社,李紈不但第一個響應,還提起年前就曾想過。可見李紈有這個見識,只是身為寡婦不愛抻頭。第二件,賈探春改革大觀園,又是李紈第一個響應,不但響應,她連大觀園什麼能夠賺錢一清二楚,這才是治家的長久之策。王熙鳳一心想著自己斂財,從不開源節流為榮國府考慮,李紈比之王熙鳳並不差。

後面又畫著一盆茂蘭,旁有一位鳳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雲: 桃李春風結子完, 到頭誰似一盆蘭。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與他人作笑談。

判詞中所謂“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是指出外人對她的妒忌。認為她家世好,有兒子榜身,甚至脂硯齋也說,李紈晚年僥倖兒子功成名就,她也鳳冠霞帔。別人妒忌她的行為,是茶餘飯後的“笑談”。理解成對李紈的嘲諷,實屬錯誤理解判詞意思。包括【晚韶華】曲子說“陰騭積兒孫”,本就不起說李紈。李紈兒子科舉高中,她晚年富貴。正是她含辛茹苦,一心一意撫養幼子,孝敬公婆,並且教子有方換來的陰騭。這種女子只有敬佩,怎麼可能還諷刺她?



李紈死了丈夫,一心撲在兒子賈蘭身上。儘管賈家抄家了,可根據【晚韶華】的曲子,賈蘭最終金榜題名,使得李紈晚年揚眉吐氣,得封誥命。而甄士隱解讀好了歌:“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脂硯齋批語【伏賈蘭、賈菌一干人】。李紈賈蘭母子在賈家抄家後,財產一乾二淨同樣過著身披“破襖”,食不果腹的日子。古人科舉不是現在考大學。千軍萬馬走獨木橋,賈蘭雖然得到母親李紈得自李家的系統科舉教育,但也不可能少年得意,前腳抄家,後腳中舉。


根據【晚韶華】推算,李紈是在年老之前賈蘭才中舉,最少也要四十五歲以後!賈家抄家,李紈還不到三十歲,到賈蘭中舉,早過去一二十年了。這麼長時間的含辛茹苦,換來一個【晚韶華】,作為女人,李紈很失敗,作為母親,李紈的成功紅樓夢中無人能及,賈母也比不了!

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紅樓故事!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君箋雅侃紅樓


李紈,最接地氣的一個人物形象

我不是紅學家,我連票友都算不上。

我喜歡曹雪芹塑造的許多人的形象。但是,我比較喜歡李紈這個人物。我不認為曹雪芹是在挖苦這個人物,而只是憑著作家的直覺在書寫罷了。

其一,真實的母親形象。李紈是一個真實的母親形象。作為母親,她撫養唯一的孩子賈蘭,視為生命。注意生活中的節儉,為以後的日子多考慮,有遠見。終於把孩子送進成功的大門。她不僅僅是封建社會母親的形象,我覺得,就是在今天,生活中的母親不也是這樣嗎?這是一個接地氣的母親形象,沒有誇張,沒有挖苦諷刺。

其二,適應能力極強的母親形象。她很注意與周圍的人相處,是一個適應能力極強、人緣極好的人。作為媳婦,賈母對她好,王夫人對她也不錯。作為嫂子,寶玉及黛玉、寶釵等小一些歲數的姐妹也喜歡她,一起玩耍,一起辦詩社,一起聊天,一起夜餐,何其樂也。為何有這樣的能力?說明她的情商高,善於交際,善於組織活動。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撫養兒子。我不認為曹雪芹是挖苦她。

其三,守節的女人。計算年齡,賈珠走的時候,李紈也就二十歲左右。孤兒寡母,該流下多少眼淚。賈府上上下下,暗流湧動,如何生存,作為寡婦,是非常之難的。作為守寡的女人,她做得很好,沒有閒言碎語,何其難也。我看不出曹雪芹在挖苦她,反而覺得,曹雪芹在塑造一個正能量的女人。

其四,理財的女人。李紈是個很會過日子的女人。月錢注意積攢,還會收一些租子,包括有可能會在詩社的運作中,賺一些。平時穿著,注意自己一個寡婦人家的形象。平時用度,也儘可能少花錢。積攢的錢幹什麼?為了日後的生活,為了培養兒子。賈家被抄,只有她還能繼續把兒子培養成功,就說明了一點,會過日子。不像有些人,只管用,不管節儉,寅吃卯糧,哪管以後。所以,我覺得,曹雪芹塑造的這個人物形象,是生活中的這一個,節儉有錯嗎?節儉該受到挖苦嗎?曹雪芹絕無挖苦之意。


枝頭上的思索


肯定有挖苦因素,曹公不是很喜歡這母子倆。賈蘭在書中描寫不多,但都不怎麼好,頭一次在書中露面是拿箭在追射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鹿,被賈寶玉呵止,其心其行可憎。李紈作為榮國府的長孫媳婦,對上不怎麼招賈母喜歡,對平輩妒忌王熙鳳,對下沒看出長嫂對弟妹的關愛。判詞裡頭一句是其生平簡介,第二句就不好了,“到頭誰似一盆蘭”看似是說賈蘭的表現,其實是諷刺李紈到後來賈府遭難後根本就不是清心寡慾的日常表現,跟蘭花不搭界。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說的是李紈妒忌同是賈府孫媳婦王熙鳳的風頭和權勢以及玲瓏八面的做派。冰化了就是水,就是說其實李紈和王熙鳳其實地位和處境一樣,但冰卻非得妒忌水,真是空相妒,屬於沒事找事。冰是李紈,水是王熙鳳。第四句“枉與他人做笑談”,也是說李紈的所做所為到頭來還是被他人當做一個可笑的話題來談論。所以李紈的判詞不好,但李紈在林黛玉死時的表現還是很有長嫂風範的,愛心也是滿滿的,可惜是在後四十回,後四十回被認定不是曹公寫的,這就尷尬了。


用戶78352256884


在紅樓夢一書中,曹公給不少人下了判詞。判詞基本上是對一個人一生結局的總結和未來的預測。給李紈的判詞:"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細讀判詞,也基本上是這樣。李紈是寶玉的嫂子,身世不錯,但命薄,丈夫不幸早死,兒子賈蘭尚小,孤兒寡母,艱難度日,但李紈是個節婦,才女,將兒子扶養成人,併入仕。子貴母榮,但李紈並不善終,依然難逃封建社會紅顏命薄的命運。曹公對其判詞,並非刻薄,而是通過李紈判詞揭示了封建社會婦女的命運,同時也反映曹雪芹宿命論: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自己無能為力。儘管兒子當了官,但李紈自己的一生仍然"枉與他人作笑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