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院校“雲課堂”|“雲”中收穫“魚”與“漁”

期間,廣大藝術院校紛紛開啟“雲上課堂”,探索教學新模式——


藝術教育,“雲”中收穫“魚”與“漁”


中國藝術報記者 金濤

實習記者 尹德容 張瀚允


藝術院校“雲課堂”|“雲”中收穫“魚”與“漁”

清華美院“雲上課堂”視覺設計圖 馮佳琪


3月2日,中央音樂學院開啟了本學期的教學,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教學全部在互聯網上展開。開課當天,僅本科在線授課教師就達159人,在線教學課程共計118門、累計594門次。任課老師們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選擇了相應適合的平臺,1396名本科生全部在線進行聽課,教務處老師們分頭跟課。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謝楠還將上課時與同學們的合奏錄製成了視頻傳到網上,網友紛紛點贊並表示:“單曲循環兩小時”“很感人又特殊的演奏!音樂打破界限。”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高等教育經歷了一次“大考”。對於強調實踐和上手操作的藝術類院校,全範圍高質量地推動線上教學也是一次“大考”。“大考”當前,師生們各顯神通——上課不積極?微信搶紅包式簽到;無法出門買調色板?稻香村牌月餅盒鐵皮蓋子替代一下……疫情雖然將師生們在空間上隔絕,但是卻阻撓不了教與學的進程——通過微信、QQ、釘釘、騰訊會議、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網絡平臺,經過同技術平臺及師生間的不斷磨合,行之有效的線上授課模式正在成型。星散於地圖各點的師生相會於網絡,懷平和而堅定之心,共渡時艱,在“雲”中收穫“魚”與“漁”。


  手工類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偏重現場教學,離開現場進行網絡教學,對於教授手工藝的老師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也是重新思考手工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個機會。四川美術學院在2月24日如期開課,與以往的不同是在線授課。實際上,四川美術學院的老師們早在1月中旬就開始學習網絡課的教學方法和軟件的使用方式。《陶瓷基礎5-模具成型》是一門典型的動手實踐課程,在缺少石膏、陶泥等關鍵材料的情況下,老師孟福偉表示上好這門課著實不容易:“我改變了以往上課的方式,一是注重興趣培養,把知識重點放在模具成型的陶瓷作品賞析方面。二是注重翻模原理的學習,雖然沒有石膏等必須材料,但模具成型的基本原理是沒有改變的,所以我藉助紙張、清水等常見易得的材料,重點講解了模具成型原理,為今後模具成型的方法拓寬思路。接下來的幾周,我會藉助影像資料為同學們講授模具成型的一些實際案例。”


  四川美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教授楊焱被同學們稱為“立裁聖手”,這位平時網絡玩不順暢的老教授,主動應戰、迎難而上,為了讓學生們通過網絡真切學好,他提前幾周便讓同學們著手網絡購買小號人v臺模特道具。基於服裝設計《立體裁剪》授課重實踐、強互動的教學特點,他把課程中所有的案例實際操作示範全部錄製成3-5分鐘的小視頻,一段段發送到課程群中,同學們按照視頻步驟一步步完成作業,再發送到討論群中,有些在老師面前不善言辭的學生,在網絡中卻開始踴躍發言。


從“治病”到“防病”,醫療空間、居住環境、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等諸多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程書馨的“大健康”創新設計課堂中,她從“防病”角度切入,引導學生從生活方方面面入手,進行跨領域的創新設計與研究。她說:“設計與工程的跨界促進‘大健康’領域創新成果的產生,融合創新設計、醫學研究、工程技術、公共政策與戰略趨勢等領域,用‘設計驅動創新’的方法探索‘大健康’領域的發展趨勢,可以研究人們未來健康的生活方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場疫情下,更應引導學生思考,作為跨領域的創新者、設計師,如何觀察到人們生活方式和需求的變化並找到有價值的設計議題,從而形成創新設計方案。”


藝術院校“雲課堂”|“雲”中收穫“魚”與“漁”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程書馨與學生進行網課效果測試


藝術院校“雲課堂”|“雲”中收穫“魚”與“漁”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程書馨授課照片


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線上開學已過去三週,特殊時期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令老師陳岸瑛感動的例子。第一天開課時,有一位同學剛從國外返回北京,坐在出租車上收看了課程。陳岸瑛的助教在湖北宜昌家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學輔助任務。“網絡授課最大的問題,是較難用目光和表情交流,互動有一定障礙。因此,我在授課直播時有意增加了互動環節,激發出很多靈感。”在講述藝術理論時,陳岸瑛偶爾也會聯繫疫情期間發生的事例,將理論講解得更為生動、更接地氣。“感覺線上教學的質量與在校基本一致,上課很方便,課堂互動也很多,不太懂的地方還可以在‘雲課堂’回放。一個人在家或許少了點學習氛圍,但想到老師和同學們為提高雲課堂質量所做的種種努力,感覺也有些小溫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凌瓏說,陳彥姝老師在上中國工藝美術斷代史時,都會用某件藝術品來提醒同學們注意保護自己,在家也別忘了運動等等,比如《洗桐圖》,她讓同學們多學學倪瓚的“潔癖”,勤通風、多洗手,既有趣又學習了知識。


藝術院校“雲課堂”|“雲”中收穫“魚”與“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陳岸瑛的授課照片


藝術院校“雲課堂”|“雲”中收穫“魚”與“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陳岸瑛的工作臺與直播授課環節


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開學的第一天,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執行館長、手工藝術學院教授吳光榮準時坐在了辦公室,通過網絡直播開始上課。他說:“答應了學生要上課,不能讓他們失望”。像很多美院的老師一樣,這是吳光榮第一次嘗試網絡授課這種形式。“雖然我的文獻課教案其實是幾十年來的積累,每年都會有補充和修改,但是網絡授課真的是第一次。我不太會操作電子設備,家裡連無線網絡信號都沒有,一開始看到要網絡授課還是有點發怵的,但想著一是不能耽誤學生們學習,二是我們作為老師也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術手段來豐富教學。”因為不熟悉網絡授課,也看不到學生們,更不知道怎麼看學生們的反應和問題,他只能自顧自地講,一口氣講了一個半小時才停下來喝口水。當停下來的時候,他發現原本是幾十個學生的課程,在線觀看人數已經變成了3000多人。


  其實同學們早就期待吳光榮的課了,開課前半個小時,大家就陸陸續續守在了直播間,中國美術學院陶藝系學生趙文琪說:“吳老師講的內容都是乾貨,提到的一些書籍會拿起來給我們看封面和他的批註,當大家看到吳老師的筆記時真的震驚了,10米的摺頁上面滿是密密麻麻的字和白描手繪。我感嘆地‘哇’了一聲,吸引來了我的爸爸媽媽和我一起看老師的直播。雖然爸媽對陶藝一竅不通,但吳老師的課淺顯易懂,很是吸引人。”


  在中國戲曲學院開學第一天,表演系的劇目、身段、把子、角創等25門課程在線競相開授。老師們一方面嚴格按照課程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授課,另一方面積極應對授課形式的變化,他們當中有年逾八旬的先生,有身在美國新澤西州越洋進行時差教學的老師。每堂課結束之前,老師們都會給本組學生布置明確的課下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將練功、背戲、練琴視頻及時提交,並做課外點評輔導。表演系還分別與阿宮腔、漢劇、黃梅戲三個基地保持密切聯繫,根據疫情變化不斷調整畢業展演有關事宜;京劇系完成了191個專業課程群、10個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為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北京舞蹈學院也於3月2日同時開始了本學期的教學。“學生要珍惜這段時間,總結之前學到的精華,形成自己的思維和知識系統,梳理自己掌握了什麼學習方法、工具、概念。要明白悟比學更珍貴,信息是可以源源不斷從四面八方獲取的,但吸收到自己身上才是精華。”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老師高山說。


  全國各地的學校都以雲課堂的形式陸續開學,形成了以教師自主教學思路為主線,其它資源為輔的教學資源建設與使用的新理論。喜馬拉雅副總裁、《一堂好課》製片人、總導演周曉晗認為,雲課堂與線下課堂中老師要照顧大多數人不同,它能讓基礎不同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他們的課程,還能極大地拓展和培育學生的興趣,比如有的同學對南極科考感興趣,實際上這在學校課堂中很難得到滿足,而云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能豐富個體的差異,立體化孩子的成長。在她看來,雲課堂是一個分享知識的渠道,它不應該過於商業化,對於什麼樣的人具備網絡教學資格等問題還須儘快制定統一的標準,偏遠地區也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每個學子都能上雲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