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石子和一陣風的較量:“波紋效應”PK“從眾效應”

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初的職場充滿負能量:企業能不能熬過寒冬?存款能不能熬過疫情?降薪能不能接受?裁員能不能反抗?職場中人,一下子感覺都不好了。壞情緒悄然漫延,即使各級政府出臺“暖企政策”、部分業主“減租免租”,仍不能治癒職場人之痛。

一顆石子和一陣風的較量:“波紋效應”PK“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很可怕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即是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受疫情影響,企業延期復工的消息曾持續延後,給職場中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沒上班,公司給我工資嗎?”“我沒開工,生產怎麼做?業務怎麼開展啊?”,然後,各種網絡信息、“非著名專家學者”就開始分析、評論、探討“2020年的各行各業發展趨勢”、“2020年職場人的應對之道”等等。經過一番分析,得出的結論大概是:“形勢很嚴峻”、“機遇和挑戰並存”、“職場人要做好過冬準備”等等。

職場中人受到網絡各種信息的影響,心情焦慮不安,即使起初對疫情有自己的“觀點、判斷”,很會被赤裸裸的現實“打臉”,疫情下的從眾效應應運而生。可以發現,疫情後復工復產,很難看到“熱火朝天”的勁頭。

一顆石子和一陣風的較量:“波紋效應”PK“從眾效應”

巧用“波紋效應”破解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都在安靜的學習,突然有人說了一句“作業太多了”,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抱怨的人越來越多,整個教室炸開了鍋。心理學家把這種一呼百應的現象形象地叫做“波紋效應”。就像一塊石子扔到水裡一樣,平靜的水面會濺起波紋,一圈圈地不斷擴散。

波紋效應,有好也有壞。比如看了某個電影,如果滿意,你可能會說它好,引起大家的討論,越說越覺得這個電影真不錯;如果不滿意,你的報怨也會給聽到的人留下不好印象。

疫情未滅的職場,充斥著消極的情緒、從眾效應漫延,顯得越來越不好了。此時,“波紋效應”就是“從眾效應”的剋星。

鍾南山院士星夜奔赴武漢,波紋效應在戰疫中顯神威

一顆石子和一陣風的較量:“波紋效應”PK“從眾效應”

在武漢封城之際,鍾南山院士呼籲廣大人民少出門、不聚會,自己卻星夜奔赴武漢,這就是一個強烈的波紋效應,隨即一支支支援武漢醫療隊成立,波紋效應在抗疫中成效顯著。

一顆石子和一陣風的較量:“波紋效應”PK“從眾效應”

每個企業都需要一顆正能量的“石子”

疫情之下的企業,大家邊防控邊復工復產,有焦慮、有不安,更有對收入的未知、前路的迷茫,此時,一句“好煩啊!”可能產生嚴重的波紋效應,壞情緒瞬間充滿辦公室。

假如有一個滿滿正能量的領導,天天給團隊“打雞血”鼓勁,讓團隊不沉默、不壓抑、少抱怨,就是用一顆正能量的“石子”激起積極的波紋效應。 17年前,“非典時期”的阿里全員隔離,馬雲化壓力為動力,對未來充滿信心,豪情萬丈,讓阿里能在危機中找到生機。這就是“波紋效應”在職場中的正面效果。

一顆石子和一陣風的較量:“波紋效應”PK“從眾效應”

巧用“波紋效應”破解“從眾效應”,要有《笑傲江湖》中令狐沖施展獨孤九劍的技巧,即“料敵先機,唯快不破”,找準破綻、快速出擊,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疫情下的職場,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裝有正能量的“石子”,當接收到負能量時,及時出擊,讓自己的正能量激起波浪,傳遞給身邊人。

一顆石子和一陣風的較量:“波紋效應”PK“從眾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