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在2019年有得到緩解嗎?

cnBeta


根據我的分析2019年全球氣候並未得到改善!

2019年僅僅開始一個月,極端天氣已席捲全球多國,甚至打破多項歷史紀錄。美國中西部經歷罕見風寒,澳大利亞遭受極端高溫,氣候變化再次引發廣泛擔憂。

北半球,美國中西部寒氣逼人。1月30日,美國芝加哥早上的氣溫降到-23℃,打破了1966年創紀錄的-15℃。美國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芝加哥風寒指數達到-52,即考慮風速影響,芝加哥最低溫度相當於無風狀態下的-52℃。明尼蘇達州則創造全美寒冷新“巔峰”,氣溫低至-38℃,風速35英里/小時,風寒指數-70,突破美國最低紀錄。芝加哥已經關閉主要景點和學校,伊利諾伊、威斯康星和密歇根州已經進入緊急狀態。美國郵政總局暫停了北達科他、南達科他、內布拉斯加、堪薩斯、明尼蘇達、威斯康星、愛荷華和伊利諾斯等中西部州的郵政服務。

南半球,澳大利亞卻酷暑難耐。1月24日,阿德萊德氣溫達到46.6℃,打破80年來的紀錄。懷阿拉48.5℃、利溪46.9℃、奧古斯塔港49.1℃,全部打破歷史最高紀錄。高溫造成大量野生動物死亡,其中澳大利亞眼鏡狐蝠兩天內死亡三分之一。

歐洲多國氣象部門預測,高達40℃、破紀錄的高溫本週將襲擊歐洲多國,包括巴黎、馬德里和慕尼黑等熱門旅遊城市都將受影響。德國氣象學家容格(Dominik Jung)說:“在6月連續3日高達40℃,這是從未發生過的。撒哈拉將熱空氣吹向我們,加上太陽位置最高,所以高溫會持續更久。”  2018年,熱浪襲擊歐洲,導致西班牙和葡萄牙多人死亡,德國和瑞典乾旱。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北大西洋暖流進入北冰洋,以及北冰洋白令海峽洋流進入太平洋的流量和速度大規模增加來解釋。2019年伊始,北冰洋冷水團加大了阿拉斯加寒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同時格陵蘭島海域洋流減弱,天氣更冷,使得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芝加哥等地遭遇極寒天氣,與北極地區一樣經受嚴寒。由於白令海峽海底隧道施工和浚通,浚通海底導致白令海峽寒流速度增大很多倍。使北冰洋海水大規模進入太平洋,北大西洋暖流也就浩浩蕩蕩進入北冰洋。從北非赤道地區海面起源的北大西洋暖流也隨之把大量的水蒸氣跨越北冰洋變成冷氣團,遭遇太平洋暖氣團後2019年在太平洋中國沿海各省造成大規模降雨。同時,北非赤道海域起源的北大西洋暖流帶走水汽和降雨後卻帶來高溫氣團,使得歐洲各國經受乾旱和酷熱天氣。在太平洋的白令海峽洋流擠壓南太平洋暖水域使得澳大利亞也遭受了高溫天氣。總之一切都可以用白令海峽洋流增大速度和流量來解釋。

為今之計,只有修改白令海峽隧道施工方案為沉管施工法,先建造管道在沉入海底鏈接成為隧道,減少對海底的破壞和浚通。並建造海邊商業建築和攔河壩,減少白令海峽洋流速度。才能夠減少北大西洋暖流,還原世界氣候。


BAOBO恆靈動2020


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這份年度報告證實,去年是又一個打破紀錄的年份,該年繼續延續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從而表明人們距離實現《2015年巴黎協議》目標變得越來越遠。

新分析顯示,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基線高出1.1°C。氣溫在年中達到頂峰--2019年7月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

總體來看,過去五年是最熱的五年,2016年仍是當中最熱的一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另外,報告還概述了氣溫上升所帶來的影響。2019年是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最熱、最乾燥的一年,其中1月是該國最熱的月份,12月18日是最熱的一天。隨之而來的則是有記錄以來最低的年降雨量,當然難還有毀滅性的森林火災季節。

而另一面,洪水在美國、印度、南美部分地區和東亞造成了極為廣泛的破壞。高於平均水平的熱帶氣旋破壞了許多地區,其中格陵蘭冰蓋損失了329億噸冰,這也遠遠高於平均水平。

不過這份報告也帶來了一些令人深感欣慰的消息,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在2019年停止。

儘管出現了停頓,但預計未來幾年仍將會恢復增長。考慮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目前正處於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單個讀數首次超過415 ppm,所以這樣的趨勢著實令人擔心。

不幸的是,目前的發展軌跡表明,人類跟《巴黎協定》中設定的兩個目標中的任何一個都相去甚遠。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則表示:“我們需要所有國家證明,我們能夠在本10年的基礎上實現45%的減排並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我們知道,這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唯一途徑。”


cnBeta


全球變冷[1]在20世紀70年代初曾成為學術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發表的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譜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氣候有10萬年軌道週期變化,其中9萬年為冷期,1萬年為暖期。

按此規律,目前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俄羅斯科學院普爾科夫天文臺宇宙研究實驗室主任哈比布爾洛·阿布杜薩馬托夫在2007年發表論文稱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過了全球變暖的高峰期,全球變暖主要是太陽幾乎在整個20世紀持續保持不尋常的高發光度造成的,太陽的發光強度逐漸下降,大約在2041年會降到最低點,正是這一點成為地球顯著變冷的原因,但海洋會推遲地球顯著變冷的過程,全球變冷的高峰期將出現在2055年到2060年。

2008年,俄羅斯科學家哈比布羅·阿布薩馬托夫持提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過了全球變暖的高峰期,全球變暖主要是太陽幾乎在整個20世紀持續保持不尋常的高發光度造成的,現在太陽的發光強度正在逐漸下降,大約在2041年會降到最低點,正是這一點將成為地球顯著變冷的原因,但海洋會推遲地球顯著變冷的過程,全球變冷的高峰期將出現在2055年到2060年。

哈比布羅·阿布薩馬托夫現就職於俄科學院天文臺,從事宇宙實驗研究工作,主要對太陽進行觀測研究。他認為全球變冷的主要原因是太陽活性發生變化。全球變暖將逐漸停止,即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長了4%。

哈比布羅·阿布薩馬托夫認為太陽光熱或不熱,完全遵循精確的活動週期,有11年活動週期和世紀活動週期,不久就會變冷。 太陽微光世紀週期將始於2012年,地球表面的溫度將會下降,2050年達到最低值,平均將比現在下降1。

2~1。3攝氏度。所謂全球變暖,一個世紀也只上升0。6攝氏度。阿布杜薩馬托夫還舉了1645~1715年的寒冷期為例,認為到新冰期即將到來塞納河和泰晤士河的河面都結了厚厚一層冰,荷蘭的所有運河都已封凍。

俄羅斯人的祖先在第聶伯河和莫斯科河的厚厚冰面上趕集。俄羅斯得等15年左右以後才會發現太陽光線不足,冬天會變得更長和更冷。到2050年,其北部將覆蓋厚厚的冰雪。白雪反射太陽光,將會變得更冷。

阿布薩馬托夫說,全球變冷是由於太陽釋放到地球表層的能量在慢慢減少。2008年,全球氣溫不會上升,也許會微微下降,因為太陽發光度處於30年來最低水平。 全球變冷將起始於2055年到2060年,持續45到65年。

即使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達到歷史最高記錄也不會阻止全球氣溫走低這一趨勢。全球變冷涉及到經濟、社會、人口等問題,直接觸及到地球80%居民的利益。


雨討厭你


沒有有效治理只會越來越極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