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主、合作、探究教學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內涵是什麼,在實踐中應注意什麼問題,本文試圖加以系統闡述。

一、自主學習

(一)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包括以下三方面含義。

1.主動性。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表現為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指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渴望獲得知識的個性心理特徵,是對個人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和情緒狀態。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情況就大相徑庭了。“強扭的瓜不甜”,學生在被逼迫的狀態下被動地學習,學習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有學者指出:“當今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尊重事實的人都不能不承認,我們的兒童正普遍處於一種‘受逼’學習的狀態……兒童的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長與發展有一個根本前提,那就是他必須處於一種主動的、自由的生存狀態。”為此,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種外在的壓力,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體驗,使兒童從“受逼”學習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讓學生變得愛讀書、愛學習,應成為課程改革的頭等大事和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學習責任表現為學習者對學習目標和意義的認識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和敬業精神。樹立高度的學習責任心是自主學習的前提。

2.獨立性。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如果說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那麼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獨立性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品質。新課程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正確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獨立性,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自控性。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對為什麼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它突出表現在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即在學習活動之前,學生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做好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之後,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能力,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

(二)自主學習的實踐反思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是否會淡化教師的作用,這是教學實踐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強調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中確實存在著忽視教師作用的“唯自主化”傾向,這是一種典型的只“賦權”而不“增能”的不負責任的教學行為。由於離開了教師的正確導向和有效引領,自主學習就會蛻變為一種隨意性學習、自由性學習,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發展,這是自主學習的實踐誤區。

在提倡和實施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仍然要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其原因是: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和教師價值引領相統一的過程。“當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去想;當學生的思路狹窄時,教師要啟發他們拓寬;當學生迷途時,教師要把他們引上正路;當學生無路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鋪路架橋;當學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步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當然,教師的主導性畢竟不是目的,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才是教學的歸宿。對此,教師要有清醒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自身的主導作用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主體性不斷張揚、提升、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二、合作學習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的內涵有以下幾方面。

1.互動性。合作學習的倡導者們認為:“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係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但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事實上,與同伴的社會相互作用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關係。”

2.交往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個體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生活著,並通過交往學習者生存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經驗等,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主動的生存方式,發展人之為人的一切方面,獲得人的本質。交往的認識意義表現在,第一,促使知識增值。學生通過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豐富學習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學習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第二,活躍學生思維。學習中的交往和互動有助於激發靈感,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

(二)合作學習的實踐反思

合作學習的有效運行,從實踐層面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對關係。

1.合作與學習。合作學習的重點是“合作”還是“學習”?我們認為,合作既是學習的手段,又是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合作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更是態度,合作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為此,教師一是要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二是要讓學生公開承認別人的勞動,三是要讓他們學會為別人著想。合作不僅僅要促進學習,更要培養合作型人格,這種人格特徵表現為學生具有一種兼容幷蓄、寬容大度的態度,對事不存有偏見,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與壞),正視自己的缺點,也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學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質。沒有合作學習的意願和品質,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合作學習。

2.合作與競爭。排除競爭是不現實的,重要的是要抑制、排除惡性競爭,把惡性競爭轉化為良性競爭,使競爭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促進學生積極向上的手段。合作學習仍需競爭機制,合作學習中的競爭包括小組競爭和組內競爭。把傳統的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這樣就會使小組成員認識到小組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個人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託於集體目標的實現,而防止出現個人英雄主義,讓學生認識到小組成員的共同參與才是合作學習所要實現的目標。小組競爭強調的是小組成員間的合作,但小組本身也要對個人表現有一個適當的評價,如個人對合作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如何進行考察,從而在小組內部形成一種比拼的氛圍,以此來調動小組成員參與的積極性,保進小組合作學習水平的整體性提高。

3.合作與獨立。從學習的職能來說,獨立學習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合作學習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這也是對合作學習內容的要求。沒有獨立學習做基礎的合作學習猶如空中樓閣,沒有經過個體獨立思考而展開的交流討論如無源之水。對合作學習的認知功能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合作學習旨在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共同解疑,個體通過獨立學習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必在小組裡討論。離開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深入思考,相互間的交流和討論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動和啟示,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觀點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充實自我觀點,這是無效的合作學習,它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

4.教師和學生。合作學習的中心在學生,在於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往,那麼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居於什麼地位?應該發揮什麼作用?總的說來,要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必須承擔好學習促進者這一角色。其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要培養和激發合作學習的態度和意願,營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學習氛圍,提出或生成合作學習的問題和任務;其次,要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必要的組織和引導,要深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注重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技巧、組織討論的要領,有針對性地提供具體的幫助;要制止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話語霸權,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努力使合作成員的表達機會均等;再次,要鼓勵成員特別是小組發表獨立見解,積極肯定和讚揚合作學習的共同成果,善於把個人或小組的創造性觀點轉化成全班同學集體的智慧。

三、探究學習

(一)探究學習的內涵

探究學習具有以下內涵。

1.問題性。探究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做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過程性。從學習論來講,所謂學習的結論,即學習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學習的過程,即達到學習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學生不經過自己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3.開放性。探究學習強調開放性,給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給學生一種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學生主動、生動發展的搖籃。

(二)探究學習的實踐反思

探究教學有以下基本步驟:提出或生成問題;圍繞問題,提出和形成假設。這是探究學習的關鍵;收集證據,形成解釋;交流和評價。幾個環節也可以看做是幾個要素,它們是探究學習和教學的基本標誌,它們使探究學習和教學有章可循。但是,如果只是按照這些環節和要素機械地設計教學活動,安排探究路線,然後組織學生按部就班地實踐或經歷探究過程的每一步,把學生直接引向所要獲得的學習結果,這其中既沒有學生對現象、事件和觀點的質疑,對問題的自由性探索和觀察實驗的自主性設計,也沒有教師對學生探索的智慧性啟發和引導。那麼,這種探索就會演變成機械訓練,而無法使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迷失探究教學的方向,最終導致他們喪失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探究學習不僅要模擬科學探究之“形”,更要滲透科學探究之“神”。科學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固有的本性,是兒童的天性。自覺無知、樂於探索、窮根究底是好奇心的高層次表現,是探究學習的精神動力。二是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在教育中,學生的懷疑精神突出表現為:不滿足於現成的答案和說明,敢於對、對教材、對教師提出質問和懷疑。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要特別注意克服理性霸權和教師的消極作用。理性霸權所孵化的知識暴力,擠壓著學生的心理空間和精神空間,而來自教師的壓力會導致學生喪失自信最終使批判精神不能得以張揚。三是求證精神。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敢於和善於質疑、批判和超越書本和教師,這是探究精神的突出表現。與此同時,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講究證據的科學態度也是探究學習的重要目標。

科學探究的“形”與“神”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形”是基礎,“神”是靈魂。沒有前者,後者就會失去載體,顯得虛無飄渺,無從把握,實踐上也難於操作,從而導致“探究”的泛化和虛化;缺乏後者,前者就會失去動力和方向,變成沒有內涵的“空殼”,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機械化。

幾年來,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實施,這對於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形式化,一類是絕對化。形式化即形式主義,重現象不重本質,有形式而無實質,課堂上各種新的學習方式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學生有外在活動卻沒有內在體驗。形式化必然導致淺層化、庸俗化。絕對化的實質是用二元對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提倡新的就要徹底否定舊的。表現在對待學習方式轉變上,明顯出現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絕對化的傾向,似乎新課程的實施就只有這三種方式了。於是乎,每一學科、每一節課、每個學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學科性質、內容特點和學生基礎如何。

我們必須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首先,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通過自主學習,凸顯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規劃性),弘揚人的主體性和自主精神;通過合作學習凸顯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通過探究學習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體現了時代精神,有助於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質和素質。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倡導和凸顯自主、合作、探究。這是不容置疑的改革追求。其次,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有的認識。自主、合作、探究作為一種品質,必須大力弘揚和彰顯,並滲透到其他各種學習方式中去;作為一種方式(方法),有其侷限性和發揮作用的前提,選用時必須根據學科性質、教材因素、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揚長避短,並注重與其他學習方式相互結合;作為一種能力,需要循序漸進地系統進行培養。在實踐中,既要注重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功能和價值,又要防止將其絕對化、片面化、庸俗化。這是必須堅持的辯證態度。惟其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才能在實踐中紮根、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