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為什麼戴明博士要將PDCA升級為PDSA?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又是哪一個更適合你的企業呢?


一、PDCA


(一)PDCA來源


PDCA,對於質量管理領域的工作者來說並不陌生,它是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運轉的基本方法,也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其最眾所周知的名字就是“戴明環(Deming cycle)”,另外也可稱其為“戴明週期”、“持續改進螺旋”以及“休哈特週期(Shewhart cycle)”。也許讀者對最後一個名字比較陌生,但它卻是戴明環的起源。


戴明環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它的雛形是由被譽為質量控制 (SQC) 之父的美國著名統計學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博士(Walter A. Shewhart 1891~1967)提出的。Shewhart博士在1939年出版了《質量管理角度上的統計學方法》一書,在該書中第一次引入了一種含有三個步驟的科學流程,即:標準、生產和檢驗(對於這幾個步驟,國內外各類資料說法不一,但其精髓基本一致,此處不做展開描述)。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博士(Walter A. Shewhart,1891~1967)


Shewhart博士的理論學說和著作影響著當時質量領域的諸多工作人士,其中就包括當時美國的質量控制專家威廉•愛德華茲•戴明博士(W. E. Deming,1900~1993)。戴明博士不但持續關注著Shewhart博士的思想,還對其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於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講學期間,將Shewhart博士的理論進行了修改,形成了當時的PDCA週期,並在後期不斷對其內容進行完善和大力宣傳,最終形成了現今眾所周知的PDCA循環。戴明博士向大眾宣傳PDCA時,他都稱其為“休哈特循環(Shewhart cycle)”,但PDCA因戴明博士而被髮揚光大,所以大眾更喜歡叫他“戴明環(Deming cycle)”。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威廉•愛德華茲•戴明博士(W. E. Deming,1900~1993)


(二)PDCA內容


PDCA,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它們是持續改進與不斷學習的四個循環反覆的步驟,如下圖所示。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PDCA循環


P(Plan)-- 計劃。根據組織目標或某一項活動的目標,確定行動計劃和必要的過程;

D(Do)-- 執行。實施行動計劃;

C(Check)-- 檢查。檢查計劃執行結果,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A(Act)-- 處理。對檢查結果進行處理,成功或否定。成功的經驗予以肯定並標準化和推廣;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以免重現。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解決。


PDCA的整個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即適用於企業日常工作的管理,也同時適用於個體管理、團隊管理及項目管理等等。


(三)PDCA的三個特點:


1、大環帶小環。如果把整個企業的工作作為一個大的戴明環,那麼各個部門、小組還有各自小的戴明環,就像一個行星輪系一樣,大環帶動小環,一級帶一級,有機的構成一個運轉的體系。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2、階梯式上升。戴明環不是一次性循環,而是無限階梯式循環,每循環一次,就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進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環,又有了新的目標和內容,更上一層樓。下圖表示了這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3、科學管理方法的綜合應用。戴明環運用以QC七種工具(直方圖、控制圖、因果圖、排列圖、關係圖、分層法和統計分析表 )為主的統計處理方法以及工業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為開展工作和發現、解決問題的工具。


(四)PDCA的八個步驟


PDCA這四個階段又可細分為八個步驟,每個步驟如下所述:

1、找出問題。分析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

2、分析原因。分析產生質量問題的各種原因或影響因素;

3、確定主因。找出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

4、制定措施。針對質量問題的主要因素,制定改進措施,提出行動計劃;

5、執行計劃。實施行動計劃;

6、檢查效果。根據措施計劃要求,檢查驗證實際執行結果是否達到預期效果;

7、納入標準。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總結,把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納入有關標準、規程、制度中,鞏固取得的成績;

8、遺留問題。提出這一循環尚未解決的問題,把它們轉到下一個PDCA循環。


二、 PDSA


1993年,戴明博士對PDCA循環進行了再次修改,成為PDSA循環。他稱其為學習和改進的戴明環。


PDSA,即Plan(計劃)、Do(測試)、Study(研究評估)、Act(實際運用)。它更關注改變對實際工作效果的改善情況,並主張在大面積開展改變之前,先在小範圍內進行改變嘗試,並測試和研究改變的效果,預測該改變在未來會對工作變化產生的影響趨勢;如果改變確有實際效果、會提升工作效率,則可以大範圍改善。

PDSA要求在真正進入該循環前,實施改進的改進小組先要回答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在使用PDSA中起到了方向性的指導作用,是綱領性問題:

1、我們嘗試要完成的是什麼?

2、我們如何知曉這些變化是一種改進而不是退步?

3、我們可以進行哪些改變來促進最終結果的改善?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明確這些問題後,就可以進入PDSA循環了。

P(Plan)-- 計劃。

在該階段需要明確:哪個過程需要改進?要求改進的話,改進多少是必要的?哪些變化需要實施?什麼時候實施這些變化?如何評估變化的有效性?改變會帶來哪些影響(例如人員、過程等)?之後制定改進計劃,包括:哪些需要實施改進?改進時間?結果測試方案/測試方法?數據收集方法(確保數據信度效度)?數據研究工具方法模型?(可參照5W1H)並且預估效果及風險等等。


D(Do)-- 實施改進。

按計劃在小範圍內實施改進,收集數據、記錄問題和各種正常或非正常的結果。


S(Study)-- 研究評估。

對以上結果及其他相關反饋進行數據分析和研究,與預估結果進行對比,評估改進的效果。評估內容可包括:測試後過程是否改進?如果改進,改進多少?是否達到改進的最終目標?使用新方法是否使操作過程更加複雜?在測試改變過程中是否有未預期的事件發生?除了在目前測試所獲基礎上,在測試過程中有無新的內容需要進一步瞭解?

回答了以上問題後,改進小組就可以決定是繼續向下一步Act邁進、進行大面積改善,還是重新回到plan的階段,調整方案再次進行改善測試。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組織都能一次通過測試、達到良好效果,而是常常需要多次反覆實驗,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A(Act)-- 實際運用。

在此階段,改進小組需要確定兩方面內容:1.進一步完善改進措施,並明確哪些改善運用到哪些工作中比較合適;2.計劃下一步PDSA循環。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PDSA


三、 PDCA與PDSA相同與不同


PDCA與PDSA同樣都是一個重複的四階段模型,用於實現流程管理的持續改進,都具有大環套小環、階梯式上升的特點,也同樣是科學管理方法的綜合運用。


質量管理,從PDCA與PDSA說起


兩者不同之處在於,PDSA內涵更豐富。戴明博士認為,改變不能簡單的通過Check來確認效果,而是要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和實驗來評估效果,最終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Check”的意義通常歸結為運行一些基本的改變,確保改善後的新狀態符合一些基線的標準(即合格線)。然而,這可能不足以深入全面瞭解情況、找到問題根源,也不能確保這些改進能夠持續發揮作用,滿足長遠發展需求。


所以,在PDSA模型中,戴明博士加入了較多關於測試、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研究的內容,並主張先開展小範圍效果測試,測試成功之後再進行推廣和應用。所以在很多關於PDSA的圖片中,都能看到“data”的字樣。在這個過程中,組織通常可以從對每個步驟影響的分析中看到更好的結果,因此可以看到更好的長期改進。


但是,使用者無需糾結PDCA或PDSA哪一個更好,它們都是工具,適用於不同目的的改進。如果組織在實施改進之前就確認後續沒有很多信息要處理,則使用PDCA更加合適;如果組織要在某一點上實現快速的、切中要害的改進時,PDCA也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如果您需要用深入的方式評估改進效果、用數據說話並保證長期效果,那麼您一定要使用PDSA。


四、總結


綜上,兩者都是組織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科學工具,看似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重要的是理解是什麼把他們區分開來,並意識到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哪一個。


隨著組織對兩者使用頻率的不斷增加,組織會對這兩種方法的使用產生靈敏的嗅覺,屆時它們將成為組織彈藥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組織不斷走向卓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