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前两句感受到雨中行人的什么心情?

爱宝nx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本是自周以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以清明节为统称。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宁肯背着老母自焚深山,也不肯出山为官。人们感念,以吃冷食来寄托哀思和敬意。这个故事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历代文人志士常借用来表达气节。

因为清明节融合了自然节气和人文节日,所以这一天不仅仅只是扫墓祭祖,人们可以踏青、登山赏景、插柳等等,花开正好,天暖日晴,很是适合出游。不过若是如诗中“雨纷纷”,则是另当别论了。

诗句“雨纷纷”,既是写天气,又是以景衬情思。本应是行人如织,出游、祭扫,亦或好友相聚,恋人相约的时候,偏偏下雨了。清明前后经常有雨,雨不会下多大,纷纷细雨中,桃花蹙眉,柳枝含烟,一切更有诗意,让人无端多了几分闲愁,思绪也如这细雨飘飞,又何止是“雨纷纷”呢?至于何种心绪,自然是因人而异了。有的或许是思念亲人故旧,音容笑貌恍如昨日,有的或许是感时恨遇,自叹自怜心绪难平,或者,什么也不为,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虽是春愁,却不一定是相思……


若听风语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全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的意思是,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古人清明节即是家人们祭奠故去人的节日 ,也是在春光明媚郊游的季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形容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是指诗人自己,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形容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我的理解,诗人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但出门在外,又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我理解就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遇到了绵绵细雨,心境很不好,同时也是思念故去的亲人,也思念家乡,也说明了当时的天气。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每到清明节,确实是细雨绵绵,跟人们的心情一样,充满思念。



墨尔根阿信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同时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的前两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天清气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踏青旅游的时节,但是诗中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是诗人用淅淅沥沥的春雨来衬托行人沉重忧伤的心情,这也是作者的心情。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追思先祖、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情感。


尘埃聊文化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今古杂坛


外放。诗人杜牧生于晚唐,终年49岁。这首《清明》大概是在诗人45岁左右时,外放池州(今安徽贵池)任职时所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诗文前两句,是诗人出门行路,正值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天气颇寒,道路泥泞不堪,步履艰难。路上过往行人或扫墓祭祀祖先,或旅途赶路疲乏,正是伤感于怀。遇到这天气乍暖还寒,真是令人神魂俗断,身心烦恼。



赏析

杜牧为官受到党争而遭外放,心中本就郁闷有加。此时清明于旅途,外风雨泥泞,步履维艰;又时值清明民俗,人们纷纷祭祀祖先扫墓,心中难解伤感,内外逆境交加,身心疲乏,于是一首千古名句应景而生。


  • 笔者结语:

樊川居士遭贬官,

外放池州不得还;

清明时节触景叹,

沧桑坎坷复变迁。



书香居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小汤养生


《清明》诗乃杜牧佳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诗前两句,“清明时节”点出了诗中情景的时间,“雨纷纷”道出了此时的天气情况,“路上行人欲断魂”直接言明此时节此情景下路人无比的愁绪烦闷。

清明时节,历来是中国传统的家人团聚踏青及扫墓祭祖的节日。

试设想一下,此时一位他乡旅途的游子,人在他乡路心念故土情,如今却在在细雨蒙蒙里孑然一身冒雨赶路,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春雨纷纷,既是时下旅途的春衫尽湿,也是游子伤怀的凄迷纷乱,也即情景交融使然。

这种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表达,既是古典诗歌的传统之韵,也是诗人以简练语言自如创作的才情之绝。











小刺猬的吉他声


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也就是说,清明的意思就是天气清爽明丽。

那么杜牧写的清明节是清明节这一天吗。未必,人家写的是清明时节,指的是节气,不是节日。我们老家在过年期间,都说一句话,大年时节的要说拜年话,不能说骂人话。这里的时节,就是过年这段时间,而不是专指大年三十这一天。

大唐清明节也放假。大唐王朝全年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就是说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放假3天。唐肃宗时期,清明节增加到七天,唐代宗改为五天,唐德宗又改为七天。



宇潜龙


谢谢你!很荣幸有机会作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清明》诗中的前两句。

清明雨中行人的心情

时值清明,纷纷细雨,如诉如泣,凄迷而又美丽,很是让人顿生哀怨伤感。行路之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时过千年,依然感同身受。

有人说,这首诗是一场独幕剧。全诗依顺序而写,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人物事件,自然如水。语言通俗,景象生动。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胜境。

清明时节,大地万物复苏,一片春意盎然,充满着期望和祝福。我们纪念祖先,思念失去的人。同时,更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读懂自我生命的意义。

杜牧的与众不同

杜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世称“小杜”。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官至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家庭背景显赫,爷爷是宰相杜佑,家里人都做官。他自小深受熏陶,熟读史书,才华横溢,23岁写出《阿房宫赋》,一出手便惊叹士林,争相传诵。其写作目的,就是借秦始皇的失败,针砭时弊,警告统治者,展示出他出众的政治才能。

杜牧出身于富贵之家,一生都处在社会上层,不用为生计发愁。年轻时做官,晚年专注写作,回归生活。可是,让我们惊诧的是,居然就是这样的人写出了《清明》,让万千老百姓同呼吸。所以,杜牧不同于其他人。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谈。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九日文谈


《清明》的前两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第一句点明了时令——清明时节,而清明时节的“雨纷纷”是绝不同于夏雨的瓢泼,也不同于秋雨的淅淅沥沥,而是细雨绵绵,是密密的细雨中又有一种清冷的说不清道不明感觉,既形容了清明时节雨的特点,又映衬了路上行人的心情。

且看紧接着的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不同于游人,他们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外出的人,尤其是在纷纷的细雨中总有一种行色匆匆的感觉。而清明在古代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或与家人团聚,或踏青出游,或上坟祭祖。而这个时候,行人的衣衫尽湿,不得不孤身走在纷纷的雨中,就更添了一层愁绪和苦闷,显得失魂落魄,就跟丢了魂似的,所以诗人这这个当口才会有“欲断魂”的描述。

这样,就与第一句的“雨纷纷”相呼应,本来,清明时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了不少的心事,又遇上绵绵密密、纷纷不绝的细雨,那心境就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清明》的前两句,既是描写了春雨,更是形容了情绪,寓情于景,甚至可以说写春雨也是为了写情绪!

当然,要想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绪,还需要从全诗的角度上进行整体的解读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