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當家人張瑞敏推薦讀的5本書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基本上以每週兩本的速度讀書。他偏愛經濟、管理、科技前沿和歷史類圖書。他的閱讀習慣是,先粗覽一遍,然後挑選有興趣的章節進行細讀。以下是張瑞敏在不同場合提到的,對他啟發較大並且值得推薦的5本書。

張瑞敏解讀:凱文·凱利在《失控》這本書裡說的,“均衡即死亡”,這個我覺得應該作為每個人的警示句。均衡,過去傳統時代的企業,他追求的就是要均衡。你比方說古典管理的三位先驅,泰勒、馬克斯韋伯,還有一個就是法國的法約爾,法國的法約爾專門提出了企業內部管理的一些要素,但是基本的觀點就是企業內部的職能部門,他必須要進行的工作是什麼呢?就是一條,就是部門之間的再平衡。就是我使得這個部門,有的時候不平衡、不均衡了,我就一定讓它平衡,一定讓它均衡。

但是現在在互聯網時代,外部的變化非常非常快,你內部均衡了,你內部靜止了,那你就等死吧,這個時代一定會把你扔掉。就是說把互聯網時代作為一種混沌狀態,所謂的混沌狀態就一定有兩點,第一它一定是動態的,第二它一定是非線性的。動態的,我一定不是均衡的,一定不是靜止的。非線性的,我裡面都是線性的那怎麼去適應這個非線性呢?

那怎麼去解決均衡即死亡呢?就像凱文·凱利書裡說的,一定要做生態圈。通過我們不斷的做並聯平臺的生態圈,使得我們這個企業可以生生不息。

《失控》,還有一個觀點我覺得非常好,凡是網絡都是沒有邊的,都是沒有邊界的,如果有邊界它就不叫網。他裡面講到一個故事,說到天空中的飛鳥群,不會因為增加幾隻鳥而導致鳥群無法承載,因為這個鳥群是無邊界的。現在我們說資源不能無障礙進入的就是有障礙,因為你人為給它設定了一個邊界。所以,我們就要改變這種觀念,包括我們第一個說的企業無邊界。企業無邊界其實就是網絡無邊界,你如果有邊界,現在有些人就說,我怎麼老是進入不行呢?我怎麼有障礙呢?不是無障礙進入嗎?那是你的責任,因為你人為的設定了一個邊界,至少是隱形的邊界。


海爾當家人張瑞敏推薦讀的5本書


2.《決勝移動終端》 作者:查克·馬丁

張瑞敏解讀:美國人查克·馬丁有一本《決勝移動終端》,這個《決勝移動終端》就是說消費者擁有指尖上的權力,他指頭點到誰那就是誰。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和PC互聯網不一樣,他說消費者不是“去購物”,而是“在購物”。所謂“去購物”,我到商場去了,我去購物,我到哪個地方去,這也很麻煩。但是現在我是“在購物”,我在車上也可以購物,我在家裡也可以購物,我吃飯也可以購物,隨時都可以。所以消費者有這個權力,而你沒有,那你怎麼辦呢?

所以你就要怎麼樣讓消費者得到最好的體驗?因此他說每一次購物的體驗都有可能馬上成為全球範圍內實時的新聞直播。你看他說,你的購物體驗,第一,有可能馬上成為全球範圍裡,而且是新聞的實時直播。那你這個來了,他體驗很好,馬上全球就知道了,他體驗的不好,馬上全球也都知道了。那你不是像過去,你有意見我給你壓下去,你壓不下,沒辦法。

另外一個就是移動的趨勢,把即時性變成了驅動力,所以全流程的用戶體驗,你每時每刻都要和他接觸,否則他隨時都可以離你而去。有人說我這個有多少多少粉絲,是,你那個肯定是的,但是你今天有,明天可能暴漲,後天也可能一個也沒有。

3.《大繁榮》 作者:埃德蒙·費爾普斯

張瑞敏解讀:費爾普斯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的《大繁榮》說了很重要一個觀念:大眾參與的創新推進了大眾的繁榮昌盛。什麼意思呢?後面還有一句話,國家層面的繁榮昌盛得益於民眾參與創新的熱情。也就是說整個一個整體是不是繁榮興盛,取決於整體當中的每一個人是不是能夠去創新。所以這個我覺得很符合我們現在要求的。每個人都要創新,不是像過去的企業,我這個領導者制訂了一個戰略,別人都跟著走就行了,那個不可以。實際上是每個人創新,你看火車就是,過去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現在動車組是每一個車廂都有動力,所以說要怎麼樣體現人人都來創新。

但是他還提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創新的活力只能由正確的價值觀來激發。人人都要創新,但是是不是人人創新就能創起來呢?還要有活力,這個活力不是今天有了明天一定會有,它經常會熄滅下去,所以要不斷的激發它。靠什麼呢?靠不變的一個東西,就是價值觀,有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現在包括我們說的人單合一、用戶全流程體驗、平臺化整合資源,這都是我們正確價值觀的一部分。


海爾當家人張瑞敏推薦讀的5本書

4.《體驗經濟》 作者: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

張瑞敏解讀:海爾要做到供應鏈無尺度。從企業為中心變成用戶為中心,可以以美國人派恩和吉爾摩的《體驗經濟》來說明一下。派恩還寫了一本書很有名,叫《溼經濟》。體驗經濟其實就是說現在進到體驗經濟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第一個階段就是農業經濟,可能幾千年了,而且中國可能農業經濟在全世界最厲害。第二個階段就是工業經濟,可能二百年,那是英國發起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服務經濟,服務經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沒有趕上工業經濟,也沒有趕上服務經濟,為什麼呢?因為服務經濟的前提是以工業經濟為基礎。

現在進化到的是體驗經濟,體驗經濟是什麼呢?他裡頭有句話說得很清楚,體驗營造的目的不是要娛樂顧客,而是要吸引顧客參與。娛樂顧客是什麼意思呢?說通俗一點就是忽悠,促銷就是娛樂,你所有做的那些事,打價格戰,那都是娛樂顧客。但是體驗經濟營造的目的不是娛樂顧客,而是叫顧客參與。說白了,體驗經濟就是顧客參與的經濟,沒有顧客參與的不叫經濟,我說的是全流程的參與。

後面還有句話說得挺好,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但是體驗經濟是令人難忘的。其實這個很有意思,換個話說,如果是同樣的商品、同樣的服務,但是有的有體驗,有的沒體驗,有體驗的就一定有用戶,沒體驗的就一定沒用戶。雖然大家的產品一樣,就像他說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有體驗的一定會有市場,一定會有交互用戶,但是沒有體驗的一定什麼都沒有。

5.《反脆弱》-學習從無序和不確定中獲利 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張瑞敏解讀:塔勒布原來有一本書很出名,叫《黑天鵝》,現在有一本新書叫《反脆弱》。他說所有的脆弱和反脆弱的區別,就是脆弱性都是不喜歡變革,不喜歡變化,不喜歡隨機性,不喜歡波動,而喜歡安逸。所以他說所有複雜的、精密的機制都是脆弱的。那好了,所有科層制的企業都是脆弱的,因為你裡頭弄的太精密了,完全沒有考慮到外界的變化,當外界有變化的時候,肯定有的時候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柯達當時快不行的時候,外界媒體就有一個評價,說它是“活著的死人”,雖然現在沒死,但是已經不行了。所謂的反脆弱,就是不是脆弱性的就一定是喜歡變革的、擁抱變革的,所有的反脆弱能夠發展起來,都是在混亂中成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去面對市場,表面上看是沒有人管,沒有領導,好像是混亂的,但是它是最能夠抵禦外部變化的。

這本書有一句話對我來講印象最深刻:驗證你是否活著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換句話說,如果在互聯網時代你不喜歡變化,你是活著,也就相當於死了。當然我說的這個不是生理意義上,一個人退了休了,喜歡安逸的生活,每天非常安靜,他是物理上的生活,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是一個創業者的話,你不喜歡變化,你活著就等於死。所以我們通過管理無領導來說明的,每個人都要自主的去創業,否則的話你就沒有生存的地位。


文 | 張瑞敏

版權聲明 |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不作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