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陵園規模和想象中大不相同

備註:文章編號0002,收錄於【大敏行記】

尋訪平原君墓

在邯鄲肥鄉縣城東南,據說有歷史上有名的戰國公子平原君趙勝的墓葬。

帶著對戰國曆史的追溯,我們決定前往探查,平原君墓也因此成為探尋古墓系列中的第2座墓葬。

當跟著地圖導航自駕來到墓葬位置時,發現平原君墓的周圍已經修了一座陵園。

彼時的陵園大門開著,不需要門票即可輕鬆進入。

探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陵園規模和想象中大不相同

肥鄉平原君陵園

平原君其人

歷史上,平原君趙勝的身份地位很不一般。

他的父親是歷史上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哥哥是趙惠文王。

他作為趙國的宗室貴族,擔任趙國相國,輔佐了惠文王和孝成王兩朝。是被司馬遷親筆蓋章的“翩翩濁世之佳公子”。

然而對於他的功過,歷史上有很多爭議。

說他賢德,多數是因為他招賢納士,門客達數千人之多。甚至曾經為了表明自己重士輕色,殺掉過嘲笑跛足門客的美妾。

也有人說他門客雖多,但其實不具備辨識人才的能力,不然怎會需要“毛遂自薦”?

在這段典故中,趙國想同楚國結盟,形成合縱對抗秦國。平原君選拔20名門客去楚國遊說,結果剩一個名額的時候,怎麼也挑選不出人來。

在這個時候,毛遂站出來說願意作為預備人員隨從前往,但遭到了平原君的譏諷,說先生您在府上三年都沒有任何聲響,如果是有才華的人,早就應該像把錐子放在囊中一樣,立馬凸顯出來了。

面對平原君質疑,毛遂並沒有退卻,反而說:現在就是要把我放在囊中的時候了,而且如果早點把我放進去,那麼很早就鋒芒顯露,絕對不僅僅是露個尖兒。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毛遂憑藉三寸之舌,完成與楚聯盟的任務。直到這個時候,平原君才發現了毛遂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於是將毛遂奉為上賓。

這段故事大多是用來激勵人們要勇敢推薦自己,抓住機遇。但也成為平原君在選撥人才方面,並不具備伯樂品質的證據。

對平原君的才能,太史公司馬遷評判時也毫不客氣,說他“未睹大體,利令智昏”。這就要說到讓人詬病的另外一件事了。

平原君做相國時期,秦趙之間的形勢非常緊張,一次秦國攻打韓國,韓國不想把城池獻給秦王,反而主動獻給趙王。

按照道理來說,韓國在這種情況下,向趙國獻城,明擺著有拉趙國下水的意思,無非是想利用趙國來攻打秦國。

但平原君卻勸說孝成王接受韓國上黨的土地,這樣一來,導致秦國大為不滿。果不其然發兵攻打趙國,接下來趙國駐守長平,到趙括與秦國交戰,損失慘重。

經歷長平之戰後,趙國從此一厥不起,再也無力抗衡強秦。人們對於平原君的才能,不免再次產生質疑。

墓碑來歷

如果從結局來看,趙勝在戰國四公子中還算不錯,子孫後代也繼承了他的爵位。

《史記》中記載,平原君死於趙孝成王十五年(即公元前251年),但他到底被葬在哪裡,並沒有詳細的說明。

明代《肥鄉縣誌》曾記載他的封土鬆散,進行過夯築修繕,再後來有鄉民修建元君廟進行供奉,沒承想香火愈加鼎盛,如此下來,人們漸漸遺忘了這裡原本是平原君的墓葬所在。

陵園中的石碑雖然不是戰國時候立的,但也是考證平原君墓葬位置的史料。

探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陵園規模和想象中大不相同

趙平原君墓碑

這塊兒石碑與歷史上明朝的張學顏、張懋忠有關。

張學顏是嘉靖年間進士,萬曆年間,擔任過兵部尚書。他本就是肥鄉人,在對本土歷史的情懷下,根據歷代史料中的記載和實地的考察驗證,確認了肥鄉本地傳說中的趙王廟與趙王墳,實際上就是平原君墓。

到了張學顏的孫子張懋忠,豎了石碑進行了詳細記載。

碑的正面是“趙平原君墓”五個大字,距今已經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依舊渾厚有力。

張懋忠是武將,但書法功底深厚,碑文主要內容是關於平原君墓立碑始末,提到對墓葬的考證和確認。

比較有意思的是有一句碑文說“後之人採古蹟者,或有取於茲雲”。

恰巧作為後人的我,來肥鄉探訪平原君墓,似乎應證了這句話。

探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陵園規模和想象中大不相同

碑文

這塊兒碑從形制上看,是典型的螭首龜趺碑,這在古代是很高的等級。

古代把方形的稱為碑,圓形的稱為碣。

上面的螭首在古代建築或者器物上很常見,一般是用來作排水口的裝飾,叫做螭首散水。

在傳說中,螭這種動物腹內可以容納大量的水,是龍子中的一種。用在碑首,除了有等級身份的體現,也有裝飾的作用。

石碑的底座,我們可以看到是一個很大的“龜”,但又與龜不同,明顯有一排牙齒,這種“龜”一般叫做贔屓或霸下。有一種傳說,說霸下有負載三山五嶽的力量,被大禹收服之後,在治水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大禹命人書寫霸下的功績,並讓霸下自己背在背上。


探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陵園規模和想象中大不相同

石碑龜趺底座

傳說很是神奇,不過從實用角度來講,在這種圓形平整的底座上面挖出凹槽佇立石碑的話,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據說石碑可以千年不倒。

平原君墓冢

石碑之後,是一條不到2米寬的小道。通過這條小道,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平原君的墓冢。

探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陵園規模和想象中大不相同

石碑後面通向墓冢的小道

明顯看到, 現存的墓冢並不大。如果跟當時入葬時候相比,肯定縮水了很多。

之前的碑文中也提到這個墓“墓陰春雪經旬不溶”,就是說雪很長時間不會化掉,“趙陵春雪”就是這麼來的,是肥鄉十景之一。不過現存墓冢封土不高,早已無法復現這種景象。

探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墓,陵園規模和想象中大不相同

平原君墓冢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之前。夏商周一般是“不封不樹”,既不在墓穴上堆土,也不放置任何墓葬標識(樹是其中一種)。而有封土的墓葬形制,現在學術界大部分認為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

封土一方面可以作為墓葬的標識,方便人們前來拜祭,另一方面也可以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和地位。

平原君墓目前沒有看到考古探查或者發掘的記錄,但可以從已發現的戰國墓葬做一些粗淺的推斷。

按照目前考古發掘的一些戰國墓葬,諸侯貴族級別一般會出土成套的青銅禮器,尤其是鼎簋組合。普通平民有的也會隨葬禮器,不過通常是陶製鼎簋。以平原君的身份,青銅禮器必定是少不了的陪葬品。

另外,在夏商周三代有人殉制度存在,戰國墓葬也發現過不少人殉案例,殉人通常是墓主人的侍從、姬妾等。如此說來,平原君墓應該也有殉人的存在。

不過究竟墓內情形如何,有待於以後的考古實證。

在平原君墓的探訪過程中,不由想到歷史上對於平原君趙勝的功過,一直存在爭議。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關於他的故事也遠不僅僅是記載的這些,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曲直。

然而歷史人物在當時情境下的所作所為,也沒法直接以是非對錯來論。正是由於人性的複雜,才有這麼多的故事流傳下來,能夠讓我們後人借鑑得失。

後記

他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太史公稱其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

親身見證了趙國的鼎盛與衰亡,長平之戰中有他的因果,但趙國的終局也絕非是他一人之過。

是耶非耶?且留待後人予以評說。


附上實地拍攝的趙國平原君墓,諸君若有興趣,可點擊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