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01

《活著》篇幅並不長,十二萬字,卻成為了當代文學的一個神話,為餘華帶來了極高的榮譽。餘華曾在自序中說,他聽到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已離他而去,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他,他決定寫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創作了《活著》。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餘華照著老黑奴一生的苦難,塑造了福貴的形象。小說名叫“活著”,但卻講述了一個接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富二代”福貴整天不務正業,出入妓院賭場,過著吃喝嫖賭、醉生夢死的生活,後來在龍二的算計下,輸光了家裡的一百多畝地,把父親氣得病重,從糞缸上摔下來死了,懷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老丈人接回孃家。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打擊讓福貴懂得了“浪子回頭”,他向龍二租回五畝自己曾經的田地,認真當起一個農民。他說,“我從沒幹過農活,學著村裡人的樣子幹活,別說有多慢了。看得見的時候我都在田裡,到了天黑,只要有月光,我還要下地。”家庭的變故讓福貴開始懂得承擔起一個男子漢的責任。

後來家珍生下他們的兒子有慶,半年後家珍帶著有慶回來跟他們一起過日子。這時候的福貴是滿足的,字裡行間滿是他流露的幸福,他說,“家珍一回來,這個家就全了。”他母親也經常安慰他,“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他自己也“開始心疼自己的女人了”,他覺得女兒鳳霞“是個好孩子”,他還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兒子“。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或許這時候的福貴才算是脫胎換骨,真正能感悟到親情的可貴,這個曾經“愛往妓院鑽”“十天半個月不回家”的浪蕩子,開始找到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可是好景不長,一年後,他母親生病了,他到城裡請郎中時,被國民黨抓去做了壯丁。

兩年後,福貴輾轉回到家來,卻發現母親已經病逝了,讓人溫暖的是,妻子還在艱難地撫養兩個孩子等他回來。往後的日子貧困艱辛,但依然讓人看到愛和希望。直到有慶五年級時,縣長老婆生孩子失血過多,有慶去獻血時被抽乾了血死掉了;後來女兒鳳霞嫁給二喜,這個家庭似乎又迎來新的幸福,但不久鳳霞因為難產大出血死在醫院,三個月後妻子家珍也病死了;再後來女婿二喜在做工時被水泥板壓死了,留下外孫苦根和福貴兩人相依為命,苦根七歲的時候,吃多了豆子撐死了。命運多艱的福貴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一次次親手埋葬他們,他在晚年的時候,買了一頭即將被殺掉的老牛,給牛也取了個名字叫“福貴”。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02

這部作品有一種“魔力”,讓你不心去讀,卻又忍不住去讀完。不忍心看著餘華用近乎冷漠的筆觸,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突然地沒有任何預兆地推向死亡;但一次次升騰起的希望,讓你忍不住期待生命的裂縫是否會照進恆久的暖陽。他不過分渲染悲傷,更不營造絕望,他在文字的背後,似乎在告訴我們,接納死亡,是每個個體生命應該去面對的事情。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自古以來,我們對死亡似乎都諱莫如深,在古代,從天子到庶人,不同身份的人死了,都有不同的說法;現在我們依然用比較溫情的詞來稱呼,老人死了稱為“作古”“登仙”“百年”“歸西”“駕鶴西去”,而年少的死稱為“早夭”,似乎換個說法就能淡化親人離世帶來的悲傷。但在餘華的筆下,我們要和福貴一起一次次感受死亡帶來的沉重,尤其是有慶被抽乾血死了以後,福貴說,“那天晚上我抱著有慶往家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抱累了就把兒子放到背脊上,一放到背脊上心裡就發慌,又把他重新抱到了前面,我不能不看著兒子……”“要埋有慶了,我又捨不得。我坐在爹孃的墳前,把兒子抱著不肯鬆手,我讓他的臉貼在我脖子上,有慶的臉像是凍壞了,冷冰冰地壓在我脖子上……”

對於喪子的切膚之痛,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只能在腦海裡想象著這樣的畫面。對於親人的死,福貴毫不避諱,他冷靜地述說,像在講別人的故事,但也正因為如此,一下子把我們拉得離死亡那麼近,把死亡和苦難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當然,這本書並不是要談論死亡,而是要讓我們看到,在死亡和苦難面前,一個普通農民的生命是如何的執著。

一個人一無所有、孤苦伶仃、煢煢孑立的時候,依然要頑強地活著,正如餘華在自序中說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才恍然明白,福貴必須輸光家產,必須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不僅如此,他還要活著,不為了任何事物任何人。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03

1994年,張藝謀把《活著》拍成電影,葛優飾演福貴,鞏俐飾演家珍。影片上映後大受好評,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葛優也獲得了戛納最佳男演員獎。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張藝謀對小說原著做了些改動,觀眾對此褒貶不一。首先是福貴的身份,在電影裡,福貴是一個手藝人,靠經營皮影戲為生。而在小說裡,福貴輸光家產後,變成了佃戶,他在龍二那裡租回自己曾經的田地,此後一直靠種地為生,他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小說有一個細節:福貴剛開始種地時活太多,為了幹得快,不小心割破手,他母親就會“捏一塊爛泥巴堵住出血的地方”,然後說,“地裡的泥是最養人的,不光是長莊稼,還能治病。從此以後,福貴“身上哪兒弄破了,都往上貼一塊溼泥巴”。以前“十指不沾泥”的少爺福貴慢慢將自己的生命融入泥土、融入一生耕種勞作的土地中,這是一個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眷戀,福貴的生命與“土地”有了聯繫,福貴這個形象才足夠豐滿足夠厚重。

福貴代表的正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千千萬萬的農民,福貴的生活正是千百年來農民生活的縮影;福貴的命運,也是千萬農民曾經歷的、正經歷的,將來還會經歷的命運;福貴對苦難的隱忍,可以說是一個民族對苦難的隱忍。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自古以來,人們對長養自己的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漸漸從土地中悟出一種品質:深沉廣闊、包容萬物,因此古人在《周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或許農民這個群體不懂得深奧的語言,但我們的祖輩們都學會了像土地承載萬物一樣,默默地承受著命運賦予的一切,包括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影片中福貴脫離了土地,靠經營皮影戲為生,缺少了一種廣泛的代表性,人物形象背後輻射的價值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張藝謀對小說另一個大的改動是對死亡的態度與表現。張藝謀在電影中,將原本帶有悲劇性的結局改編成了溫馨的大團圓結局:福貴、妻子家珍、女婿二喜以及外孫饅頭,老中少三代,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飯,福貴給外孫講“雞長大變成鵝、鵝長大變成羊、羊長大變成牛”的故事。三代同堂的畫面中,二喜這個形象代表著對已經離開人世的子女的無限懷念,外孫的形象代表著這個苦難中風雨飄搖的家庭對未來寄予的無限希望,這是觀眾心理上比較樂於接受的結局,沒有那麼殘忍。但在小說裡,福貴的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了,最後只剩下一頭老牛與福貴相伴夕陽,甚至作者也讓福貴自己籠罩上死亡的陰影,福貴還是“腰疼、眼花”,他想到自己死的時候,“安安心死就是”,甚至他還在自己的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留給替他收屍的那個人。看似冷漠殘忍,但卻告訴我們,

死亡是人生揮之不去的最終主題,苦難也是人生的常態,在無常世事面前,我們只有執著地去忍受。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04

我剛接觸文學的時候,曾想著有一天要為我祖父的大嫂——我的大奶奶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要以她為原形,講述苦難、講述命運、講述忍受、講述死去與活著。我的大爺爺患有肝病,沒錢醫治,留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就長辭人世。大奶奶一人拉扯幾個小孩長大成人,看著他們成家生娃,生活除了貧窮,也沒有太大波折。後來她大女兒上山割草,從崖上摔下來死了;再不久,有一晚上小兒子突然肚子劇痛,沒捱到第二天天亮就走了;大兒子,我的伯父,常年酗酒,經常發酒瘋打人,有一晚睡著後,再也沒醒,也許是長期酗酒死於肝病。前兩年,她的孫女,我的堂姐外出打工一段時間後,回老家來找親戚到處借錢,不知用於何處,再不久就聽說瘋掉了,整天胡言亂語。“死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

死去的人得以解脫,活著的人仍在揹負深重的苦難頑強地活著。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我的大奶奶始終都是一個“受害者”,與福貴不同的是,她沒有那麼樂觀,有時跟人聊天,聊著聊著就哽咽著說,我這輩子是來受苦的……然後滿眼都是渾濁的淚水。

關於我大奶奶的這篇文章還沒開始寫,我讀到了餘華的《活著》,讀完後我知道我再也寫不出這篇文章了,也無需再寫,餘華筆下的福貴,不就是我的大奶奶嗎?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生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如果僅僅是充滿勞績,也許還期待著詩意地棲居,但在苦難的長河裡艱難泅渡的人,談何詩意,能做的只是活著。


《活著》:苦難的人生窄如手掌,也寬若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