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天安門城樓對外開放,遊客絡繹不絕。這座地標性建築的開放要追溯到1988年,入選了當年北京的二十大新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於天安門城樓開放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竟是一封平信。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上世紀80年代的天安門城樓。王振民/攝

112天重建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城樓始建於明朝永樂15年(1417年),是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後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建造的,最早命名“承天門”。

經過歲月的洗禮,天安門城樓飽經滄桑。1952年,天安門城樓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次大修。1966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的7.2級大地震波及北京,“病體沉痾”的天安門城樓再無法通過小修小補繼續支撐。為保證安全,1969年,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照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建築材料全部更新。

據本報2000年4月7日《天安門城樓重建始末》報道,從1969年12月12日起,工作人員用3天時間為天安門城樓穿上了一件用杉篙、竹竿和葦蓆做的“大袍”,這件“大袍”長66米、寬37米、高32米,四周還立起了4臺塔吊。那段時間,拆除、重建的浩大工程緊張進行,不過,沒有幾個人知道天安門城樓正在經歷一次拆除、重建的過程,連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的員工也不例外。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上世紀80年代天安門城樓內景。王振民/攝

按照要求,重建天安門城樓所需的全部新做的柱、梁等均要用整體木材,且必須使用楠木、柚木、黃柏等優質木料,所有加工好的木構件都要進行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處理。最後選用的大部分木材是從非洲進口的,這種木材似紅木,質堅,顏色為紅或黃,遇火不著,只冒煙。

但因為時間短、木材含水率高,這些進口木材沒法上漆。於是,工作人員決定把沒有乾透的木料先加工成柱子,然後給這些柱子“穿”上一層三合板外衣。這樣,三合板與柱子之間有幾釐米的空間,空氣流動起來,柱子就能慢慢乾燥了,而漆也可以刷在三合板上。靠著木工和漆工精湛的手藝,三合板做成的柱子表面光潔圓潤,和原木一般無二。直到幾年後,大柱完全乾透了,這些三合板外衣才被脫下。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1970年4月初竣工,重建工程只用了112天。如此短的施工時間內,重建的天安門城樓不僅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結構佈局,而且按照9級抗震能力設防。除重建城樓外,還有東西捲棚和城臺加高、女兒牆減薄、標語板更換、電梯安裝等附屬工程,同時還增設了供電照明、上下水、熱力暖氣、電話、電視廣播、新聞攝影等現代化設施。(2016年4月5日《北京日報》13版,《重建天安門》)

一封平信起了關鍵作用

改革開放後,人民大會堂率先對外開放。1980年,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將天安門城樓向群眾開放?不過,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夠開放,客觀條件也不夠成熟,這個想法只是個建議而已。

據本報2008年12月18日9版《龍年迎客——天安門城樓開放的前前後後》記載,1984年9月,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受到當時中央多位領導人的重視。信中寫道:“我是1954年從上海來北京的。三十多年來,每次到天安門,仰望天安門城樓,我總夢想有一天能登上這‘祖國心臟的心臟’。我向周圍的同志們說出我的願望,有人說這是‘幻想’‘白日做夢’,但我深信,總有一天,夢想會成為現實……當然,要開放天安門城樓必須確保安全,但只要有現代化的設備和必要的措施,安全是能保障的。萬一有壞人想破壞,也並不可怕,可以教育人民。”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在信中,這位署名“華興”的人還提出了天安門的維修經費可由愛國僑胞捐款贊助等具體意見,可謂周到細緻。

在中央多位領導人圈閱後,最終,當時的中辦主任批示:“請北京市提出具體意見,報中央審批。”

此後,天安門城樓向公眾開放的腳步逐漸加快,特別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1985年5月18日,作為天安門城樓開放配套設施的天安門旅遊服務部開業,廣場兩側也設立了流動廁所。到天安門廣場和故宮參觀的遊人能夠方便地買到餅乾、飲料、紀念品等商品。

經市政府批准,作為北京市旅遊局開展的“北京國際旅遊年”的重要旅遊項目,天安門城樓於1988年1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入選當年二十大新聞

天安門城樓開放第一天,上午9時開始售票,可天色未亮,人們就從四面八方趕來。

在售票廳前,本報記者看到了77歲的退休老職工高希武。家住東四七條36號的他早上5時多就從家裡出來了,榮幸地成為購到登城樓參觀券的第一位國內遊客。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對記者說:“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從天安門前不知走過多少次,這回能登上去看看,實在高興喲!”

開放時間到了,踏著紅色膠背地毯的遊客們興致勃勃地拾級而上。人們俯瞰天安門廣場,遠眺長安大道,在中央大廳內駐足留連,在金碧輝煌的建築前拍照留念。來自芬蘭的馬迪拉先生攜同夫人和一對可愛的孿生寶寶,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他說:“能登上這個舉世聞名的神聖之地,感到十分榮幸。”(1988年1月2日《北京日報》1版,《天安門城樓迎來首批中外遊客》)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首次開放的天安門城樓是按照開國大典時的樣子佈置的,桌椅、沙發、茶具、掛鐘、屏風……一件件都原樣擺放,絲毫不差。略有不同的是:大廳中用作隔斷的大型屏風,張掛了田世光、郭怡宗、王慶生等著名畫家畫的牡丹、翠竹、臘梅等花鳥畫。

此外,工作人員還專程到歷史博物館去翻拍了著名的油畫《開國大典》,懸掛在大廳的正中央。畫中遠處天高雲淡、近處紅牆碧瓦的景色,正和天安門城樓交相呼應,合為一體。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對外開放頭一個月,天安門城樓就接待了國內外遊客4萬多人,其中85%是國內遊客。這個令人激動的大事件入選了當年的二十大新聞。(1988年2月1日《北京日報》1版,《天安門城樓接待國內外遊客四萬》)

天安門觀禮臺也開放了

2012年元旦,首批5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走上天安門觀禮臺,觀看新年第一次升旗儀式。這是天安門觀禮臺歷史上首次向公眾開放。(2012年1月2日《北京日報》1版,《天安門觀禮臺首次向公眾開放》)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1988年旦,第一批興高采烈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遊客。胡敦志/攝

北京市旅遊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向公眾開放天安門觀禮臺,組織遊客觀看升旗儀式,是本市為大力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推動首都的各種資源向旅遊市場開放的具體舉措,這樣能夠讓更多社會資源發揮應有的功能,全方位展現首都開放的形象。“觀禮臺是國家重要的禮儀場所,真的沒想到自己也能在這裡看升旗。”來自甘肅的遊客任宇翔說。像他一樣,很多遊客都表示,能夠在天安門觀禮臺上觀看升旗儀式是一種寶貴的經歷。

一封署名“華興”的平信,促成了天安門城樓開放 這是怎麼回事

從那以後,天安門觀禮臺的開放日定在每月1日,接受社會團體報名。

今年10月3日,修繕一年多的天安門城樓恢復對外開放,並實行限流參觀,遊客須提前一日通過“暢遊公園”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此次修繕的工期比預計有所延長,這是因為在天安門城樓及城臺的修繕過程中,隨著工程的推進,為最大限度修復及保護古建文物,修繕工程提高了部分保護性設施的安全等級,相應增加了一定的工程量,對天安門城樓進行了徹底修復。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