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應天門:千餘年前的「天安門」 工程年底要完工

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年底要完工,最大限度還原,主打“全唐風”

​​​

洛陽應天門:千餘年前的“天安門” 工程年底要完工

核心提示

隋唐洛陽城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就是應天門,這裡曾是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和開展外交活動的地方,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天安門。武則天稱帝等儀式都在應天門城樓上進行。

千餘年前,這個“天安門”是什麼樣子?據史料記載,應天門是一處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建築群。

應天門曾多次易名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隨著隋東都洛陽城的營建,宮城正南門應天門一併完工。應天門自隋代建成,一直使用至宋末金初。在500多年間,應天門多次被毀建。初建時,應天門叫則天門,王世充據洛稱“鄭王”時,將則天門改稱順天門。李世民攻佔東都洛陽後,因嫌其太過奢華而用火焚之。唐初,該城門重建後又改稱則天門。唐睿宗時,李旦因避其母諱改其名為應天門。

市文史學家趙跟喜說,應天門是隋唐時政治鬥爭和歷史變遷的見證。公元690年農曆九月初九,武則天改唐制稱周,她的登基大典就是在當時的則天門舉行的。同時,她頒佈詔令,特赦罪犯,大酺(pú,歡聚飲酒)天下。武則天還在這裡接見四夷使節,舉辦國事活動。

應天門南與隋唐洛陽城郭城南門定鼎門遙望,中間為裡坊區,由天街相連,天街兩側種有柳樹,風景秀麗。

韓愈有詩云:“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趙跟喜說,這首詩說的“天街”就是應天門前的天街。

洛陽應天門:千餘年前的“天安門” 工程年底要完工

建築群宏偉壯麗

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應天門遺址進行勘察;20世紀80年代發掘出應天門門道基石、城門洞與城臺墩基;20世紀90年代探明應天門的闕形制為三出闕。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應天門是以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並向南伸出闕樓,中間有廊廡連接的建築群。

應天門遺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60米,城門進深約25米。在這樣的墩基上建起高約35米的城門,其雄偉程度讓人歎為觀止。

洛陽應天門:千餘年前的“天安門” 工程年底要完工

考古人員發掘發現,應天門城門遺址大致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城門遺址殘存有墩臺、門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等遺蹟;晚期城門遺址即文獻所記載的五鳳樓遺址,殘存有墩臺、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及東西馬道等遺蹟。

在隋唐洛陽城宮城內軸線西側,考古人員還發現應天門遺址北側有兩排立磚,立磚南部有用小鵝卵石砌成的長約13米的排水溝,立磚和排水溝東面還有一石制柱礎。

考古人員據此推測,隋唐時期的應天門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應天門上還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

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丹鳳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經開工,該項目將在原址保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風貌,突出“全唐風”,並將與已建成的天堂、明堂、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形成軸線,遙相呼應。屆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洛陽應天門:千餘年前的“天安門” 工程年底要完工

應天門遺址作為國家重大文化資源,能夠增強國人的文化認同感,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在洛陽城市軸線上與已建成的天堂、明堂、定鼎門遺址形成呼應關係,將會成為我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的又一亮點。

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應突出應天門在古代的重要政治地位,古為今用,讓人們親近它,讓大遺址為現代人服務。未來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廣場上將再現武則天登基及接見外國使節的場景,白天和晚上循環演出,使遊客能真實感受到隋唐洛陽城的繁華。

洛陽應天門:千餘年前的“天安門” 工程年底要完工

​文章來自於新浪微博@洛陽絲綢之路起點 ,已徵得原作者同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