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但經濟發達而且已經有了現代意義的抗疫隔離治療措施

導讀:宋朝的富庶是歷史上罕見的,盛唐國土面積最高1200萬平方公里,宋朝最大的國土面積也不過285萬平方公里。但宋朝的稅收卻是唐朝的七倍。這突出的高稅收不是宋朝橫徵暴斂而是商業稅收尤其突出,這和後世的明清只侷限於農業稅完全不同。

有了經濟基礎,為了應對瘟疫,宋朝設置了具有現代化意義公費醫療的抗疫部門。

宋朝不但經濟發達而且已經有了現代意義的抗疫隔離治療措施

宋朝的瘟疫七至八年就有一次

據統計,北宋南宋近300年時間,發生了40多次瘟疫事件,基本上每七八年就有一次大型疫病。因為瘟疫的危害性非常大,兩宋設置了服務於民間的翰林醫官院、惠民藥劑局。這個翰林醫官院隸屬於翰林院,集合了全國最高技術的醫生,這些經常出現在電視劇中的御醫平時主要為皇家服務,當全國出現疫情就會被安排到疫情區作為治療疫情的中堅力量。

而且為了更好監察全國的疫情突發情況和醫療建設,宋朝發明了駐泊醫官制度。將御醫輪流派往地方醫療機構(地方醫院),相當於專家到地方醫院,幫助地方醫院和提高地方醫院的醫療技術。

宋朝不但經濟發達而且已經有了現代意義的抗疫隔離治療措施

宋朝的具有現代意義的疫情隔離制度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當時就看的很透徹,他說:人口過於密集是造成瘟疫流行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疫情爆發的地區,應該採取隔離措施。這種認識基本上說出了瘟疫傳染的本質。而且宋朝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在宋朝之前的朝代和宋朝早期,在疫區公共場合每人每天一碗粥,小孩半碗粥。而王安石認為這恰恰造成了瘟疫的傳播,王安石就建議在疫區把分粥改為分米。讓災民回家自己煮粥,用這種方法防止瘟疫傳播。

而且為了防止疫區災民到處流動傳播疫情,宋朝用舍米控制法,把舍米的地方控制在偏遠地方,如果出了規定的區域就不會有舍米的米棚。

並且建造了具有火神山醫院意義的隔離病房。

宋朝不但經濟發達而且已經有了現代意義的抗疫隔離治療措施

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對付傳染性疫情的歷史經驗,宋朝的貢獻尤其突出。雖然那時候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沒有現代發達,也有對瘟疫原因說成是天怒的看法,但基本的隔離措施和民間應對瘟疫的措施卻和現代沒有區別。

尤其是對於傳統中藥應對疫情的治療也有很有效宋代醫學家龐安時在傷寒總病論中介紹了多種防疫藥物有屠蘇酒、闢溫粉、千敷散等就在民間廣泛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