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汉初三杰,韩信、张良和萧何,随刘邦平定四海八荒,创立大汉王朝,建下了不世之功。刘邦曾有一言,对三人评价颇高,曰: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汉初三杰(从左至右为张良、萧何、韩信)

建立王朝后,三人皆“封侯拜相”,得以功成名就,风光无限。但风光只是暂时的,帝王心术,总是难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最终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却拜相两代,人生结局差距竟如此之大,为何?

一、汉初三杰之结局

1、韩信被疑造反,诱杀于长乐殿钟室

汉初三杰,韩信结局最是凄惨。野史有云,公元前196年,韩信私下联合好友陈豨造反,欲里应外合夺汉家天下。事起前,韩信召集家臣以作内应,却被一家臣告发于吕后,吕后急找丞相萧何,然后设计诓骗韩信至长乐殿,刀斧手立左右而擒之,韩信未得狡辩而被斩首,并夷灭三族。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韩信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初投刘邦未得赏识,经夏侯婴推荐只得到治粟都尉的官职,后终因不能得到赏识,觉得自身才能难以舒展而逃走,于是出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追韩信千里,苦留韩信,并向刘邦力荐韩信之才能,称“要想争夺天下,非有韩信不可。”刘邦遂拜将于韩信,最终建立不世功勋,奠定大汉天下,但最终却也死在萧何的算计之中。

2、张良谨小慎微,后辞官归隐

张良乃刘邦之谋臣,谋臣者,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之至理。于是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大赏有功之臣时,张良辞掉刘邦之封赏(齐国三万户为食邑),仅选择了与刘邦相遇之地作为封赏,后又寻一个合适的机会,辞官归隐,并于公元前189年病逝,享年61岁。虽未享受到“名利权势之乐”,但保全了性命,也得以名垂青史未有污点。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张良

3、萧何拜相两代,得以善终

再说萧何,同样是汉初三杰,其命运与其他两位完全不同,官拜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两代君主(汉高祖刘邦和惠帝刘盈),最后得以善终。公元前193年,病逝。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萧何

二、不同命运之因

1、韩信功高盖主不自知,拥兵自重谋地位,被削兵权不甘心,野心复起终身死。

(1)韩信功高震主,却拥兵自重,逼迫刘邦拜王封地,恃才放旷而不知轻重,此罪一也。

垓下决战之前,刘邦单方面撕毁“鸿沟和议”,欲战胜项羽而平定天下,做天下共主,遂命令韩信、彭越等人南下,合围楚军,一举平定天下,但韩信等人未如约而至,致使刘邦兵败被围,韩信亦未前去营救。

刘邦问张良:“各诸侯为何不依约而至”,良答:“楚军将破,天下将平,然诸公未得封赏,不至是人之常情,若陛下愿封赏他们,诸公必至,若不至,就可能是他们出什么问题了”。刘邦遂封诸公,封韩信为齐王,韩信等人才至,灭楚军,逼得霸王自刎乌江,天下平定。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霸王项羽

(2)刘邦削其兵权,不甘寂寞而与好友陈豨密谋,欲颠覆汉家江山,此罪二也。

“恃兵谋封”之事果然在刘邦心中留下了一根刺。身为君王,竟然被臣下威胁,怎可不怒,肯定会给韩信等人穿小鞋,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就是韩信犯的第一个大错误,终为之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建国之后,刘邦果然开始给他们穿小鞋,将韩信的封号由齐王改为楚王,封地由原来的齐国区域改到楚国区域,让他无法建立深厚的势力,后又削其兵权,封淮阴侯。之后,陈豨赴任,韩信以“刘邦必会处理各异性诸侯王”为由,诱使陈豨谋反,“里应外合”之计未成,兵败而死。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韩信

2、张良谨小慎微,深谙帝王之心,以退为进,易于满足而得善终。

张良是谋士,大智慧者,深知帝王之心“善疑”。张良心中已有议定:“汉朝建立,吾之功劳甚高,吾之智慧与功劳必被陛下所疑,恐会步韩信后尘,应早脱身,否则必不得善终。”于是,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大封有功之臣之时,张良未从陛下之大封赏(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而取与刘邦相遇之小地,以示陛下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容易满足,不追求权势之心,以打消刘邦之戒心。后把握时机辞官归隐,终得善终。一招“以退为进”,保全了自己。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张良

3、萧何得遇“贵人”,自污名声,以消帝王疑心。

萧何从一个战时管“后勤”的升为丞相,百官之首,可见刘邦对其之信任。萧何也不负陛下所托,为官期间,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爱戴与崇敬。这样的人无论搁在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十足的好官,但在封建时代,这却是大错,代表着官运或命运将到头了。为什么呢?

俗话说:“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萧何如此受百姓爱戴,若起谋反之心,揭竿而起,则万民拥护,天下恐怕会瞬间易主,君王怎会不担心呢?因此,刘邦时常问及旁人萧何最近在干什么事,所得回答皆是“萧何为百姓谋福利,百姓十分爱戴他”。萧何知道此事后也未深思其意。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萧何与刘邦

但萧何有一门客,早已看清此事,遂告知萧何,言曰:“您快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其故。门客将萧何在百姓中名望太高,百姓可颠覆王朝之理告知萧何,萧何遂幡然醒悟。又寻求解决之法,门客言:“可自污名声,低价强买百姓房产田地,让百姓痛恨自己,则此事可解。”萧何不愿,但细思又觉有理,虽有抗拒,但为保性命仍旧从了。后刘邦得万民控诉之书,言萧何强买强卖,仗势欺人,刘邦终得安心,对萧何略施惩罚,但也更信任萧何了。

后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称惠帝,萧何继续辅佐,后因年迈病逝。

韩信被斩,张良辞官,萧何拜相,“汉初三杰”结局为何有此差距?

萧何

观三人不同命运,感叹人心复杂。人活一世,不可学韩信恃才傲物,追求权势,还认不清所处位置;可学一学张良处世之道,知进退,懂得知足常乐;当然,在当今时代,亦不可学萧何“损人利己”之法。为官之道,应崇尚“在其位,谋其政,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之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