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漢初三傑,韓信、張良和蕭何,隨劉邦平定四海八荒,創立大漢王朝,建下了不世之功。劉邦曾有一言,對三人評價頗高,曰: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漢初三傑(從左至右為張良、蕭何、韓信)

建立王朝後,三人皆“封侯拜相”,得以功成名就,風光無限。但風光只是暫時的,帝王心術,總是難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最終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卻拜相兩代,人生結局差距竟如此之大,為何?

一、漢初三傑之結局

1、韓信被疑造反,誘殺於長樂殿鍾室

漢初三傑,韓信結局最是悽慘。野史有云,公元前196年,韓信私下聯合好友陳豨造反,欲裡應外合奪漢家天下。事起前,韓信召集家臣以作內應,卻被一家臣告發於呂后,呂后急找丞相蕭何,然後設計誆騙韓信至長樂殿,刀斧手立左右而擒之,韓信未得狡辯而被斬首,並夷滅三族。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韓信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初投劉邦未得賞識,經夏侯嬰推薦只得到治粟都尉的官職,後終因不能得到賞識,覺得自身才能難以舒展而逃走,於是出現“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蕭何追韓信千里,苦留韓信,並向劉邦力薦韓信之才能,稱“要想爭奪天下,非有韓信不可。”劉邦遂拜將於韓信,最終建立不世功勳,奠定大漢天下,但最終卻也死在蕭何的算計之中。

2、張良謹小慎微,後辭官歸隱

張良乃劉邦之謀臣,謀臣者,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之至理。於是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大賞有功之臣時,張良辭掉劉邦之封賞(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僅選擇了與劉邦相遇之地作為封賞,後又尋一個合適的機會,辭官歸隱,並於公元前189年病逝,享年61歲。雖未享受到“名利權勢之樂”,但保全了性命,也得以名垂青史未有汙點。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張良

3、蕭何拜相兩代,得以善終

再說蕭何,同樣是漢初三傑,其命運與其他兩位完全不同,官拜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兩代君主(漢高祖劉邦和惠帝劉盈),最後得以善終。公元前193年,病逝。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蕭何

二、不同命運之因

1、韓信功高蓋主不自知,擁兵自重謀地位,被削兵權不甘心,野心復起終身死。

(1)韓信功高震主,卻擁兵自重,逼迫劉邦拜王封地,恃才放曠而不知輕重,此罪一也。

垓下決戰之前,劉邦單方面撕毀“鴻溝和議”,欲戰勝項羽而平定天下,做天下共主,遂命令韓信、彭越等人南下,合圍楚軍,一舉平定天下,但韓信等人未如約而至,致使劉邦兵敗被圍,韓信亦未前去營救。

劉邦問張良:“各諸侯為何不依約而至”,良答:“楚軍將破,天下將平,然諸公未得封賞,不至是人之常情,若陛下願封賞他們,諸公必至,若不至,就可能是他們出什麼問題了”。劉邦遂封諸公,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等人才至,滅楚軍,逼得霸王自刎烏江,天下平定。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霸王項羽

(2)劉邦削其兵權,不甘寂寞而與好友陳豨密謀,欲顛覆漢家江山,此罪二也。

“恃兵謀封”之事果然在劉邦心中留下了一根刺。身為君王,竟然被臣下威脅,怎可不怒,肯定會給韓信等人穿小鞋,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這就是韓信犯的第一個大錯誤,終為之後的結局埋下伏筆。

建國之後,劉邦果然開始給他們穿小鞋,將韓信的封號由齊王改為楚王,封地由原來的齊國區域改到楚國區域,讓他無法建立深厚的勢力,後又削其兵權,封淮陰侯。之後,陳豨赴任,韓信以“劉邦必會處理各異性諸侯王”為由,誘使陳豨謀反,“裡應外合”之計未成,兵敗而死。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韓信

2、張良謹小慎微,深諳帝王之心,以退為進,易於滿足而得善終。

張良是謀士,大智慧者,深知帝王之心“善疑”。張良心中已有議定:“漢朝建立,吾之功勞甚高,吾之智慧與功勞必被陛下所疑,恐會步韓信後塵,應早脫身,否則必不得善終。”於是,在漢朝建立後,劉邦大封有功之臣之時,張良未從陛下之大封賞(齊國三萬戶為食邑),而取與劉邦相遇之小地,以示陛下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容易滿足,不追求權勢之心,以打消劉邦之戒心。後把握時機辭官歸隱,終得善終。一招“以退為進”,保全了自己。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張良

3、蕭何得遇“貴人”,自汙名聲,以消帝王疑心。

蕭何從一個戰時管“後勤”的升為丞相,百官之首,可見劉邦對其之信任。蕭何也不負陛下所託,為官期間,兢兢業業,為百姓謀福祉,深受百姓愛戴與崇敬。這樣的人無論擱在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十足的好官,但在封建時代,這卻是大錯,代表著官運或命運將到頭了。為什麼呢?

俗話說:“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蕭何如此受百姓愛戴,若起謀反之心,揭竿而起,則萬民擁護,天下恐怕會瞬間易主,君王怎會不擔心呢?因此,劉邦時常問及旁人蕭何最近在幹什麼事,所得回答皆是“蕭何為百姓謀福利,百姓十分愛戴他”。蕭何知道此事後也未深思其意。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蕭何與劉邦

但蕭何有一門客,早已看清此事,遂告知蕭何,言曰:“您快要被滿門抄斬了”,蕭何大驚,忙問其故。門客將蕭何在百姓中名望太高,百姓可顛覆王朝之理告知蕭何,蕭何遂幡然醒悟。又尋求解決之法,門客言:“可自汙名聲,低價強買百姓房產田地,讓百姓痛恨自己,則此事可解。”蕭何不願,但細思又覺有理,雖有抗拒,但為保性命仍舊從了。後劉邦得萬民控訴之書,言蕭何強買強賣,仗勢欺人,劉邦終得安心,對蕭何略施懲罰,但也更信任蕭何了。

後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稱惠帝,蕭何繼續輔佐,後因年邁病逝。

韓信被斬,張良辭官,蕭何拜相,“漢初三傑”結局為何有此差距?

蕭何

觀三人不同命運,感嘆人心複雜。人活一世,不可學韓信恃才傲物,追求權勢,還認不清所處位置;可學一學張良處世之道,知進退,懂得知足常樂;當然,在當今時代,亦不可學蕭何“損人利己”之法。為官之道,應崇尚“在其位,謀其政,為百姓謀福祉,為國家和人民而奮鬥”之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