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發生,李淵出面有能力制止或避免嗎?

大馬哈魚12


即使李淵出面,也無法避免玄武門兄弟相殘的殘局,事實上當時李世民已經完全控制了局面,李淵也落入李世民之手,他自身難保,又哪裡有能力制止慘劇發生。



據《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池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株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此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已經成功,他派尉遲敬德進宮,名為宿衛,其實無非是控制李淵。尉遲敬德能夠披甲持矛,闖入宮中,直接進入李淵面前,李淵的護衛沒有發揮絲毫作用。正說明李世民不僅殺死了二位兄弟,他已經完全控制了局面,既然殺死了兄長和哥哥,只要李淵有絲毫不合作的態度,李世民必然不會因為擔上弒父的罪名而有絲毫猶豫。


木已成舟,人死不能復生。此時如果強硬已對,不禁無濟於事。自己老命也要斷送此時。還是身邊的蕭禹、陳叔達及時給皇上臺階“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供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李淵就坡下驢,承認既定事實,並說出讓李世民即位是自己夙願,這樣的違心之言。



其實,在玄武門之前李淵一直都在打壓李世民,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都知道李世民功大,如果李淵之前就立李世民為太子,或許就不會有今日之事。而正是李淵在思想上沒有擺脫嫡長子繼承的思想,當然或許李淵也是害怕隋煬帝和廢太子楊勇的故事,怕李世民繼位後加害李建成,而選擇立李建成為太子。
說李世民對唐室有定鼎之功也不為過,正是在長期的南征北戰中,李世民身邊聚集了想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程知節等謀臣猛將。為了表彰李世民功績,李淵甚至下令成立天策府,讓李世民擁有了一個實際上的小政權。當然,後來李淵發現李世民的權勢已經超過了太子。他就開始了刻意打壓李世民。比如,殺死劉文靜,比如,李元吉謀求秦王府精銳,等等。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也是有很大偶然性。如果不是埋伏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面對東宮和齊王府的反撲,很有可能失敗。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則很有可能在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打壓下,成為空頭皇子。


一壺清茗品春秋


唐朝是我國最燦爛的時代之一,軍事、政治、經濟……都遙遙領先。然而這樣一個王朝,皇室中卻從來沒有過親情可言。從唐朝立國開始,就有玄武門之變。那麼,玄武門之變時如果皇帝李淵出面,能夠解決嗎?我覺得也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李淵圖片

偏心讓李淵迷失

大唐的建立,毫不含糊的說是李世民一個人打下大半江山,這也是李淵十分偏心喜歡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李淵偏心喜歡李世民,表現在很多地方。首先,封他為秦王這不必說,每個皇子都有的待遇。其次,因為喜歡李世民單獨給他建立了一座天策府,封為天策上將軍。最後,還讓李世民統領全國兵馬因為需要他的能征善戰。

李世民劇照

然而,他做的這些事卻忽略了一個人的感受就是太子李建成。因為他的偏心,反而造成太子和李世民水火不相容。李建成因為李淵偏心李世民,擔心自己東宮之位受到威脅,經常在朝廷給李世民下套。兩人明爭暗鬥好不熱鬧。可是,身為皇帝的李淵卻因為自己的偏心,對這一切視若無睹。在他看來這只是兄弟之間的小打小鬧,不會發展到性命相博。可是這一切,反而是他的偏心造成的!

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

李淵大權旁落

李淵以為他身為皇帝,可以掌控整個帝國,卻沒發現自己早已變成了吉祥物。太子李建成從唐朝建立一直都參與國事。毫不誇張的說,整個長安城就是太子的地方。他擁有生殺大權,無人敢忤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他從各地班師回朝,威望無人可及。太子時刻都擔心自己的位置會被奪走,肯定會想辦法整死自己。想要活命,只有自己先下手殺掉太子。於是,就暗中調離軍隊在玄武門。等待太子上朝,就一擁而上,一決生死。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即使李淵出來他也無法做出什麼改變。因為他的兩個兒子已經把他完全架空了,他這個時候才發現沒有人真正的為他效忠。他根本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

玄武門之變

李淵小看了皇位誘惑

自古帝王家,最是無人情。皇位,可以讓所有人迷失。太子李建成為了保住皇位,可以一路陰死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會因為自己功高震主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可是皇位只有一個,李淵也只能給其中一人。可是,他在有能力的時候逃避這一切,等他想做主改變的時候,才發現已經晚了。李淵太小看皇位的誘惑力了,如果他用皇帝或者父親的身份強行去改變,也許歷史上也會說唐高祖李淵死於玄武門之變。

李淵圖片

由此可以看出,其實玄武門之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淵自己造成的。他的偏心與逃避,讓他錯失了改變這悲慘結局的機會。而最後,他也只能成為玄武之變的一個推手,無法也無力去改變這一切。


無敵紫荊




漁樵之人W


很確切的說,玄武門之變是歷史的必然,以當時的局勢來看。即便是李淵有能力阻止,也無法避免最終兄弟相殘,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李世民的個人能力太強,很多將軍都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在籠絡人心方面,太子李建成不如秦王李世民。假如,太子真做了皇帝,兵權還掌握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依舊可以靠武力奪取皇位。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必須死一個。如果李淵先出面殺了李世民才能避免。但是,李世民畢竟是李淵的親生兒子,他肯定不願意看到兄弟相殘,更不可能主動殺了李世民。只要李世民還活著,必定爆發一次政變。

其次,李淵如果下決心,剝奪李世民的兵權,把李世民調往外地,其實是把李世民往火坑裡面推。李淵知道,李世民與李建成有矛盾,但是不知道兩人的矛盾已經到了互相殘殺的地步。其實,李建成本來有機會殺死李世民的,只是心軟,猶豫不決,所以耽誤了機會。從李建成下毒謀害李世民開始,李世民就有了防備,所以要殺李世民就更加難了。此外,李世民在太子府有內線,有什麼風吹草動,他掌握得一清二楚,在兵權沒有剝奪之前,想殺李世民難度廢除大。所以,李元吉建議先剝奪了李世民的兵權,然後再殺李世民,結果事情敗露,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最後,從當時的政變來看,李世民以李淵的名義召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說明,李世民已經不懼怕李淵了。當時唐朝的軍隊,沒有掌握在李淵手中,而是李世民的手中。畢竟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戰,所以軍隊歸李世民統轄。即便李淵知道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之變,出面阻止已經是來不及了,且李淵也沒有那個能力阻止。因為,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後,李淵很識趣的封李世民做了太子,不久就禪位了。

要知道,李淵一生有22個兒子,除了早亡和被殺的兩個,李淵還有十幾個兒子尚在。他沒有批評李世民殺兄弟做的不對,也沒有說要討伐他什麼的。李淵也明白,自己的皇帝寶座還有李世民的一半,江山不是他一個人打下來的。玄武門之變後,他為了安心的過完自己的晚年,主動的把皇位讓了出來。如果不識趣,等待他的估計和趙武靈王或者和隋文帝楊堅的下場差不多。所以,李淵根本沒有能力阻止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謀士說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唐太宗李世民都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在他執政的二十三年間,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疆域廣闊,威服四方,創造了璀璨的“貞觀之治”。而大唐王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沒有之一。

後世都讚歎唐太宗作為歷史聖君的同時,對他最大的詬病和指摘之處,就集中在了他殺兄滅弟的行為,集中在了他發動

“玄武門之變”奪權上位。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唐高祖李淵出手,是否可以阻止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李淵(566年——635年),字叔德,關隴世族出身,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父親李昞是北周時期的柱國大將軍,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

在隋煬帝即位後,已經承襲祖上唐國公爵位的李淵,擔任滎陽和樓煩二郡的太守。出於對他的提防,隋煬帝將李淵召回朝廷,歷任殿內少監和衛尉少卿等職務。

615年,李淵再次回到地方任職,官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後來又升任太原留守。

伴隨著隋煬帝的一系列暴政,引發了大範圍的農民起義和官員造反。雖然是北方軍事重鎮太原的留守,但李淵本來沒有如此決絕的勇氣,但迫於當時的形勢和李建成、李世民等兄弟的極力慫恿,他才下定決心乘勢起兵。

李淵起兵後,唐軍一路所向披靡,攻城略地,佔據了長安。他表面繼續擁護隋朝的統治,擁立了楊侑為傀儡皇帝,將遠在江都的隋煬帝楊廣遙尊為太上皇。

618年,李淵終於在長安稱帝,定國號為大唐,改年號為武德,史稱唐高祖。之後,李淵冊封李建成為太子。

在中國封建傳統的“立嫡立長”制面前,李淵特別珍視自己的這位嫡子和長子,為他取名“建成”就有建立功勳和成就偉業的意思。而事實上,李建成本人也有能力、有軍功,無愧於這個名字。

按理說,李建成被冊立為太子,應該是實至名歸和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有一個人卻對此耿耿於懷,這個人就是當時的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的關係歷來就不算和睦,而勢力和能力也在伯仲之間,沒有誰更勝誰一籌的跡象,相互的爭權奪勢也一直處於暗中較勁的狀態。

就在兩個兒子的暗中爭鬥中,李淵並沒有太過進行干涉,也沒有過多疏導,甚至隱隱還有讓二人相互制衡的意思。

隨著唐朝的建立,李淵終於打破了這種平衡。在冊立李建成成為太子後,他開始旗幟鮮明的支持太子勢力,不斷打壓李世民的勢力,越來越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

但是,李世民畢竟軍功赫赫,一路的南征北戰,使得他帳下文臣武將雲集,勢力不容小覷。眼見形式急轉直下,李世民最終決定奮起一搏,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的同時,從李淵手中提前奪權。

文史不假個人認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誅殺李建成;第二,逼迫李淵讓位。

所以,如果您認為李世民發動兵變只是為了誅殺李建成的話,那就只看到了他的第一個目的,沒有看到他的第二個,也是最主要的目的,那就是逼迫李淵讓位。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斬殺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後,直接帶兵進入皇宮,名義上是進行請罪,實則是向父親李淵進行逼宮。李淵在無奈之下,只得在同意退位並在兩個月後傳位給李世民,自己成為了太上皇。

而成為太上皇的李淵,並不願搬離原先居住的太極宮。但是,李世民為了消除他的影響力,執意要求李淵搬到大安宮居住,遠離權力的核心地帶。

失去權力和父子感情的李淵,只得灰溜溜地搬出了太極宮,在大安宮中被李世民軟禁了九年之久。期間,李淵為了保命,幾乎是閉不出戶,更是對於朝政三緘其口。

所以,文史不假認為,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後,如果李淵膽敢出手阻攔,不僅不會化解這場危局,甚至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因為,他不是兵變的旁觀者,而也是這場兵變的被算計者。

在皇權面前,李淵和李世民這對父子的親情,確實顯得太過微不足道。


文史不假


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一次“斬首行動”,斬首行動的目標除了被殺的李建成,李元吉,最重要的反而是李淵本身,如果不能控制李淵,李世民在殺死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之後也是必死無疑。

大家其實高估了李世民當時的實力,別說李淵,李建成都有能力治李世民於死地。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李淵明顯的偏向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淵多次表示不滿,並且李淵實際已經開始著手削弱李世民手中的權利,保證李建成能順利繼位。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斥責李建成太子府的舊臣,日後大名鼎鼎的魏徵,挑撥他們兄弟的感情,結果魏徵毫不客氣的指出,他這麼做完全是各為其主,再說如果太子李建成真正聽從他的建議,就不會有現在的大禍了。李世民聽了之後,感到很慚愧,也就是說李世民也默認,如果李建成真的要對他下手,趕盡殺絕,他真的鬥不過太子李建成。

其實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淵就開始打擊李世民集團,削弱秦王府勢力,連房玄齡和杜如晦都被調出了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年),在李建成的建議下,李淵計劃利用突厥犯邊之機將秦王府武將全部調出,如果成功,無異於將李世民的勢力一網打盡。這才逼得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而在整個“太子之爭”中,李建成一直佔據政治優勢。

“玄武門之變”前,太子李建成擁有長安部分衛戍部隊的指揮權,還公開組建了三千長林軍,再加上東宮原本的衛隊與齊王府軍隊,李建成陣營的兵力大約在五千人到六千人左右。而李世民在長安的兵力只有八百人。所以在“玄武門之變”時,包括李世民在內的秦王府幾乎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參加了政變,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甚至跑到大牢裡去發動囚徒參戰。

在“玄武門事變”發生時,李建成的下屬馮立,薛萬徹,謝叔萬等人聽說太子陷入困境。他們立即帶領東宮兩千名精英趕赴玄武門營救。但是玄武門的守將被李世民收買,因此他們並沒有能進入玄武門,只是殺死了李世民的部將,敬君弘和呂世衡等人。在得知太子去世後,馮立暴怒,要帶領軍隊攻擊秦王府,併發誓要殺盡秦王府的人為李建成和李元吉報仇。李世民手下非常恐慌,因為秦王府此時傾巢而出,只剩下老弱婦孺。最後,尉遲恭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向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馮立的人才軍心渙散,四散逃走。因此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勝的非常危險,搞不好就是家破人亡。

在誅殺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時,李世民帶領秦王府精銳將父親李淵控制在了手裡,最後,尉遲敬德的持戟覲見,明顯是武裝威脅,李淵不讓位,李世民就會“殺父奪位”。

玄武門政變發生時高祖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讓尉遲恭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人是誰?愛卿到此做什麼?” 尉遲恭回答道:“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故派臣擔任警衛。” 高祖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高祖說:“好!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上謂裴寂等曰:“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蕭瑀、陳叔達曰:“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以上這些都是正史的記載,只是小編對真實性很是懷疑,多半是篡改過的,只是李淵作為當時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身邊不可能沒有禁衛軍保護,尉遲敬德這一外將怎麼可能全副武裝就突然出現在皇帝身邊,如果李淵真正的這樣無能,又怎能坐上開過皇帝的位置。再者說太子,齊王謀反的大事,李世民為什麼不親自彙報,卻讓一個外人拿著刀劍去給李淵彙報,背後的真相,想一想就讓人“後脖頸子發涼”。

在尉遲敬德武裝逼宮之前,李淵肯定早就被李世民給控制了,尉遲敬德是代表李世民下最後通牒去了,李淵如果承認李世民的勝利,願意放權皆大歡喜,如果李淵為太子和齊王要說法,弒父的事,自己肯定不能親手幹,尉遲敬德自然要代勞。

結果李淵不但痛快的放權,答應了李世民的一切要求,並且親自替李世民“擦屁股”,平息局勢,如果李淵不合作,或者是甩手不管,“玄武門之變”的後續影響會大得多,李世民的位置不會這麼快就坐得穩。

至於李淵主動合作的原因,不能全解釋為李淵怕死,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既然李建成,李元吉已經死了,自己也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他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如果李淵選擇不合作,加劇朝廷動盪,李家的天下完全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趁亂搶去。萬般無奈之下,李淵只能“棄車保帥”及時止損。


醉美木瀆


我們知道,古代帝王有一種操作,就是故意縱容手下們爭鬥。

這種情況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玄宗對手下的那些大將大臣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哥舒翰、王忠嗣等人的爭鬥,其實瞭如指掌。但是他從來沒有試圖阻止他們爭鬥。不只一個人告訴他安祿山會造反。你以為唐玄宗沒有懷疑,他真的那麼相信安祿山嗎?顯然不是的,他是要留下安祿山和楊國忠爭鬥。

(唐玄宗)

再比如乾隆皇帝,他的手下也是爭鬥得相當厲害的。乾隆也在打擊他們,但是從來沒有站在所謂“正義”的立場上,端正過部下的這種爭鬥風氣。

最典型的是明朝。明朝的黨爭是最激烈的,而這種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皇帝造成的。朱元璋由於取消了宰相職位,朝中大臣們沒有一個人能夠說了算,因此永遠無法把朝臣的意見統一起來。朝廷們都只有向皇帝上奏,讓皇帝當裁判。但是皇帝也從來沒有為了一邊而偏袒另一邊。而是一會兒打擊這邊,一會兒打擊那邊,感覺也就是在縱容。

古代皇帝不但會縱容大臣們互相爭鬥,他甚至還會縱容兒子們互相爭鬥。

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唐玄宗。他知道他的兒子李瑛、李瑁、李亨等人爭鬥儲位很厲害,但是他也沒有制止。而且還會借別人的話,打擊他的兒子們。比如武惠妃說李瑛要造反,他就把李瑛抓起來殺掉。他難道連一點基本的判斷都沒有嗎?但他就是要這樣做。李林甫極力推薦李瑁當太子,但他就不把太子之位給李瑁,而且還把楊玉環從李瑁身邊搶走。後來他立了李亨為太子,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打擊李亨,使得李亨為此離了兩次婚。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看起來很反感兒子們爭鬥。每次看見兒子們爭鬥,他都是一副痛不欲生的樣子。但是,如果他想真正阻止兒子們爭鬥,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儘快確立太子。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乃國家的根本,只有太子確定了,國家才會安定。而且康熙並不是沒有合適的人選。胤禩被稱為“八賢王”,大家都覺得不錯。胤禛很沉穩,也是皇帝恰當的人選。胤禵能力突出,文韜武略一流,這樣的兒子當皇帝,也肯定能讓江山永固。但是康熙遲遲不確立,直到死的時候也不確立。

有人可能會說,正是兒子們太優秀了,康熙才選花眼了,不知道選誰。其實,選誰不選誰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選。只要選定了,對其他兒子進行約束,兒子們就不會爭鬥了。康熙一直不選,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故意不選,故意要縱容兒子們的爭鬥。

那麼,古代的帝王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要尋找一種平衡。無論是大臣們還是他的兒子們,都是雙刃劍。這些人在輔佐他的同時,一旦做大,也會對他的皇位,對他的權力構成威脅。所以,皇帝絕對不允許這種威脅存在。只有讓他們互相爭鬥,誰也做不大,保持平衡,這種威脅才不會存在。

(李淵)

根據這個思路,我們再來看看李淵的做法。

李淵的兒子們也爭鬥得非常厲害,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對於這種情況,李淵最好的做法,就是及時阻止這種爭鬥。只有阻止了這種爭鬥,最終才不會產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悲劇。

李淵和康熙皇帝不一樣。康熙皇帝是遲遲不立太子。李淵是很早就確定了太子。從這一點來看,李淵似乎並沒有縱容他兒子們爭鬥。但是,他雖然很早就確立了太子,卻並沒有確立太子的權威。不但沒有確立太子的權威,似乎還多次打擊太子的權威。

一般來說,皇宮中的居住地,除了皇帝皇后的住處最重要外,就是東宮太子的住處。但是,李淵並沒有對此進行刻意地安排,而是讓李世民、李元吉等與太子具有同樣的待遇。

居住地倒還在其次。更嚴重的是,李淵確立了太子,卻沒有確立太子的威嚴。並沒有把兵權從李世民手裡收回來。誠然,李世民能征善戰,但是既然江山已經打下來了,就應該把李世民的兵權收回來,以降低李世民集團的權重,增加太子集團的權重。但李淵並沒有這樣做。

說起來,兵權也並非最重要的。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爭鬥的過程中,史料記載,李淵一共有三次對李世民說,要把皇位給他。

大家想想,一個當爹的對其中一個兒子說這樣的話,而且連續三次,這不是人為製造麻煩嗎?關鍵是,他連續三次說了這個話,卻並沒有實施,這不是製造更大的麻煩嗎?

所以,我們不得不懷疑,李淵的那些做法,是故意挑起兒子們的爭鬥,目的就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皇權。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歷史上重要的宮廷政變。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軍事政變,它主要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勢力集團打敗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首的太子勢力集團,秦王李世民成功射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之後,李世民逼迫高祖李淵禪位給自己,這樣從中架空李淵,李世民即位、成為唐太宗,開啟了大唐盛世。

我們首先來說李建成:此人性格鬆散怠慢、貪婪酒色、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自我頹廢還喜歡喝酒嫖娼,這樣的人當太子別說李淵了、即使放在臭名遠揚的朱溫手上也不願他當太子,中國歷史上對太子的制度就是立嫡長制,所以從李建成本身角度講李淵其實是不喜歡不欣賞這個太子。

齊王李元吉:此人和李建成一丘之貉、更誇張的是此人為人巧言令色、陰險毒辣、心機頗重。實足的一個狠角色。作為父親李淵豈能不知兒子有何等能耐。

秦王李世民:從事情實際角度講李世民他是沒有資格也是沒有實力去撼動皇位的,他的性格外表謙和、內心千變萬化、善於攻心。鑑於他那倆個不成氣候的兄弟給秦王創造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好時機,那就是蕩平諸王。屢立戰功、政績卓越不說而且手底下有一幫治國之能臣,給他增加了人脈又增加了威望。更加聰明的是李世民在百姓心中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這也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

所以我們在所有的數據中不難看出李世民是很有眼心的,當然他的眼心最初還是太子和齊王一手造成的,那麼此時的李淵看到李世民這種結果後會得到哪些啟示或警告呢?

我個人總結當時李淵的心態變化就是四個字:無奈、認同

首先說無奈:從家族講都是親生兒子、肯定想把江山託福給能力強,有威望的太子,按照當下李世民最適合。

認同: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手下有眾多謀士軍師、還有尉遲恭程咬金秦瓊等大將。朝廷團隊穩固團結,相比自己的太子只有一群女人和猥瑣小人常伴左右。

最後得出結論:當事情按照正常規律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我們只有服從。想必李淵也是如此,手下所有文臣武將全部服從於秦王李世民的時候,那時候的高祖李淵唯有認同才能保證李家的江山長期穩固!而作為慘敗一方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李淵完全處於無奈當中,他此時很有可能回想當初要是讓太子出征去蕩平諸王就好了,然而自己的太子性格懶散貪戀酒色成為他一生中失敗的源頭。這也讓外表謙和內有心機的李世民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 “聖君”從而開啟了大唐盛世的大門!

江山是由白骨堆成的、我們古往今來所有的歷史事件當中不存在對錯更不存在合理不合理,它只是讓我們有個展望歷史的平臺。每當一個人在成功光芒的背後我們就完全忽略了他手段的黑暗。但是作為我們只是欣賞到了他成功後給我們後人帶了更多更高的啟發。


長期代號9527


我們先回顧下當時的態勢。

1.先說說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功績。

先說李世民。李淵起兵造反,李世民參與謀劃,結交豪傑;和李建成一起帶兵9天平定西河;霍邑遇雨力柬不退兵為李唐奪得長安打下堅實基礎,贏得戰略優勢;對待屈突通問題建議要抓住時機快速拿下長安,為李唐搶先拿下鞏固長安,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機遇;打敗了薛舉第一次犯唐,為李唐在長安站穩了腳跟;消滅了薛皋為李唐安定了西部邊境,搶到了養馬基地為爭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消滅了劉武周安定了北部邊境;一戰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安定了東部,統一了全國。

再說說李建成的功績。作為主將9天平定西河;霍邑建議不退兵,但還是執行了李淵退兵的命令;對待屈突通問題建議不能留有後患,帶兵堵住了屈突通,部將第一個衝上長安;後面再沒有在主戰場帶兵衝殺,留在長安輔佐李淵治理朝政,為李世民、李靖提供了穩定的後方基地。

2.再說說雙方的團隊。李世民獨當一面,依靠人格魅力和海一樣的胸襟籠絡了大批文臣武將,這都是些什麼人呢?那都是虎狼之人,不安分的主,也都是家道中落或寒門子弟渴望建功立業位極人臣的人。

李建成利用自己太子的有利位置也籠絡了大批朝野重臣和人才。也都是渴望能夠更進一步位極人臣的。

3.從功績上說李世民功高蓋主了,不只是蓋了李建成,還蓋了李淵。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淵的兒子那結局很悲催,肯定兔死狗亨。但是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這給了李世民另外一條路,通過自己的表現或抹黑李建成打動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或者解甲歸田做個富家翁。但是李世民是個立志濟世安民的人,曾經滄海難為水,回不去了。所以李世民努力成為太子了,差點成功了。利用楊文乾的愚蠢炮製了太子造反的事故,李淵差點信了,但李建成在謀士魏徵的建議下化險為夷了。這是一把雙刃劍,傷不了別人就會傷到自己。李淵對李世民產生了懷疑,對他進行了打壓,文臣武將一個個調離了天策府。李世民遇到了空前危機,要麼坐以待斃,要麼奮起一擊,沒有第三條路,老虎露了牙沒人會把你當病貓。李世民有拼死一搏強烈願望,還有一大幫文臣武將,有這個資本,所以他拼了,也成功了。

4.回到題主的問題,李淵能不能阻止手足相殘。從能力上說李淵能,但李淵面臨政治和家庭情感的糾纏,立場是有搖擺的。一開始起兵是對李世民有過口頭承諾,遇到危機需要李世民時還承諾過,但一想起隋朝滅亡的歷史又猶豫了,加上李建成雖然沒有李世民天縱神武但也是一個有才之人而且沒有什麼過錯,所以李淵立場搖擺,直到楊文幹事件才全面打壓李世民,又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兒子,功勞大大沒有直接下死手。如果李淵夠果斷,在李世民或李建成之間選擇一個,玄武門事件就可以避免。但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深灘低堰


說到玄武門之變李淵的態度,那就得從玄武門之變的背景談起。為什麼會出現玄武門之變,是因為帝位,帝位按照正常的嫡長子傳承製度,應該是太子李建成的,但是李世民不甘心,他也想取得皇帝的寶座,怎麼辦?商量?哥哥,你讓我當皇帝吧,李建成肯定會回答他一個字:呸!和李淵商量,李淵回同意嗎?所以說他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攫取最高權力!

關於這個,李淵如何去避免?又如何去制止?即使李淵制止,他有制止的能力嗎?李世民在農民滅隋戰爭中,早已羽翼豐滿,動用武力,就可能會造成剛剛起步的唐王朝四分五裂,李淵敢冒這個險嗎?其實李淵已經在干涉了,只是動作比較小而已,他是想慢慢削弱李世民的權力,讓李世民勢力衰退之後,自行消除奪嫡的想法,這樣既保住了兒子,又保住了朝廷。

但是讓李淵沒想到的是,李世民殺伐果斷,一見有分拆天策府的矛頭後,立刻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兄誅弟,逼迫李淵退位,此時的李淵,除了能多喝兩杯酒以外,還又能幹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