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怎麼辦?

春秋之際是蕁麻疹高發期,連筆者也不能倖免。今天就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古法撓癢癢傳承人的我來說說蕁麻疹。

閱讀全文,大約需要3分鐘。

“癢” 的機制

癢是一種引起機體產生抓撓慾望的不愉快感覺。與疼痛一樣,癢覺也是機體的一種自我防護反應,可以促使機體及時避免有害刺激。

與疼痛不同的是,目前已經有不少止痛藥,可對於“癢”的機制還不十分明確,也就沒有特效止癢藥。

目前佔主流的是選擇性學說和特異性學說。選擇性學說認為,癢覺的產生和傳遞是由體內一部分神經元特異性承擔的,與痛覺等其他感覺的傳導相獨立;而特異性學說則認為,癢覺通路雖然存在某些特有的感覺投射神經元,但是整體癢覺的傳遞和疼痛等其他感覺是交聯在一起的,並且認為痛覺傳導會抑制癢覺信號的傳導。這也是為什麼在癢的時候輕微抓撓會暫時減緩癢覺。

蕁麻疹是什麼?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出現的一種侷限性水腫反應


常見起病急如風,莫名其妙就自發開始了。剛開始皮膚瘙癢,無論撓或不撓,癢的地方很快就出現風團。呈現紅色,形狀多樣,可分散或融合,皮膚表面凹凸不平像橘子皮。

蕁麻疹屬於過敏性疾病,病因較為複雜。過敏的發生主要與兩大因素有關,即外源性內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是指某些外界物質或外界作用能夠導致部分人的免疫系統發生異常反應,包括物理刺激、食物、藥物以及運動等,都可以激活體內的免疫系統造成過敏。而內源性因素包括機體的一些狀態。比如某些感染(如幽門螺桿菌)、激素代謝異常、精神壓力、遺傳因素,都會引起免疫系統的異常或紊亂,使機體對外界因素甚至自身成分過度敏感,導致過敏症狀的發生。


蕁麻疹怎麼辦?

(圖 | 鵬子)

病情嚴重的急性蕁麻疹還可出現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及咽喉梗阻等全身症狀,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蕁麻疹,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病情反覆發作病程遷延,病因又不明確,雖然蕁麻疹可以自己好,但這個過程很難受了。治療的目的也就是控制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消除誘因或可疑的病因有利於蕁麻疹自然消退。正如上文所說,誘因非常多,只能多加留意可疑因素。疑與食物相關的話,建議記錄食物日記,尋找可能的食物過敏原並加以避免,特別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劑可引起蕁麻疹。平時生活中也要注意常換洗貼身衣被洗澡水溫度不要太高,一般控制在42℃以下,過高的水溫會導致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反而會影響病情緩解甚至加重蕁麻疹的發作。

蕁麻疹怎麼辦?

(圖源Unsplash)

急性蕁麻疹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苯磺貝他斯汀、奧洛他定等。這類無鎮靜作用的第二代抗組胺藥也是兒童、老年人患者的首選,對兒童來說避免了鎮靜類抗組胺藥給學習帶來的影響,對老人來說避免了第一代抗組胺藥可能導致的中樞抑制作用,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風險等。

哺乳期也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但妊娠期目前無絕對安全可靠的藥物,應儘量避免使用抗組胺藥。如果不幸妊娠期症狀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必須使用抗組胺藥的話,目前相對安全可靠的第二代抗組胺藥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

當急性蕁麻疹發作,口服抗組胺藥不能有效控制症狀,或者反覆發作大於6周,成為慢性蕁麻疹,需要到醫院皮膚科就診,調整用藥。

皮膚科醫生會根據情況,更換抗組胺藥或者聯用抗組胺藥,嚴重者可能會用上糖皮質激素。醫生若懷疑慢性蕁麻疹與各種感染或慢性炎症有關,也會酌情考慮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療。對於各種治療無效的慢性蕁麻疹,可考慮使用雷公藤、環孢素這樣的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或光療。

至於外用藥膏,指南中沒有提到,建議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使用。自己購買的話,若不懷疑對中藥、植物過敏,可以選擇含中藥成分、植物成分的非處方藥外用。

有時候想想科技發展對於解決一些最常見的需求還不太夠。衣服兩三天洗一次,都在用洗衣機,碗天天洗都沒有一個完美的洗碗機,還是得手洗。偶爾疼痛,都有各種止痛藥,甚至阿片類止痛藥,經常蚊蟲叮咬,癢起來都沒有一款特效止癢藥,還是得手撓。

最後祝您,不苦肌癢,漂漂亮亮,再見!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J].中華皮膚科雜誌,2019,52(1):1-5.

[2]楊雁,唐宗湘.癢覺信號通路與相關受體研究進展[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研究進展,2013,40(3):209-215.

[3]周光,孫鳳霞,吳明明.慢性蕁麻疹200例日出疹規律調查[J].中華皮膚科雜誌,2010,(12):872-87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