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中国不批准《马关条约》,那结果将使中国损失更多

甲午战争,中日议和,受命到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被迫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令德璀琳、赫德等为清廷服务的洋员大为失望,也使列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清廷的腐朽和无能,进而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在中国的利益竞夺中,作为总税务司的赫德既出于巩固自己地位的需要,也为自己的国家谋取利益,自《马关条约》签订的那一刻,开始了一场为利益而作的保位之战。

美国国务卿:中国不批准《马关条约》,那结果将使中国损失更多

议和谈判现场

《马关条约》签订后,引起国内的一片反对之声。人民纷纷要求毁约再战,特别是在台湾,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台湾土庶百姓 “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旦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并表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1]的决心。

与此同时,朝廷中弹劾、参奏李鸿章父子以及反对批准条约的奏折,从《马关条约》签订那一刻起,就雪片一样飞向光绪帝的案头。4月17日当天,翰林院代奏编修丁立筠、华辉、沈曾桐的奏折,吏科掌印给事中余联沅也上奏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说日本要索太甚,万难允许,请朝廷不要答应日本人的要求。第二天,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钦差大臣、前两江总督刘坤一也电奏光绪帝与慈禧太后,认为“和约后患不堪,战而不胜尚可撑持”[2]。此后,光绪帝、慈禧太后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几份类似的奏章,山东巡抚李秉衡、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福州将军庆裕都先后上奏折,反对朝廷批准和约,李秉衡说得很直接:“端不允割地,请决意主战”。[3]

按说,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光绪帝也是点了头的,他本来无奈地想批准条约,但面对朝臣连接不断的废约奏章,一时犹豫不定。条约规定,从签字之日到批准换约,期限为20天,届时如果两国政府不批准和约,不用告知即视为此约废止。这个时间空间为光绪帝思考决策提供了余地。

美国国务卿:中国不批准《马关条约》,那结果将使中国损失更多

晚清官场洋大人插图

是战是和,光绪帝在犹豫徘徊的情绪中,美国政府也向清廷施加压力。美国与日本暗中达成的利益使它希望清廷尽快批准条约。李鸿章签订条约的第三天,日本天皇就迫不及待地批准了条约,并任命内阁书记官伊东巳代治为全权换约大臣。当天,伊藤博文在广岛向李鸿章发出日本已将和约批准完毕的电报:“日本国皇帝陛下业已批准条约。所批准者为日本文、中文及附带条款与附图。故希清国皇帝陛下亦同样对此加以批准,以至批准交换时不发生错误。”[4]

美国国务卿:中国不批准《马关条约》,那结果将使中国损失更多

本文根据《晚清官场的洋大人》改写

日本快速批约的举动,美国方面立即表示支持。美国国务卿格莱锡电令驻华大使田贝,要他向清廷施加压力并警告中国,如果清廷不能批准条约,日本肯定会发动更猛烈的战争,那结果将使中国损失更多的领土。这时,被李鸿章派往北京对和约进行“申辩并催促批准”的美籍顾问科士达更是大显身手。科士达虽然是李鸿章的外交顾问,但他同海关税务司赫德一样,骨子里仍然是为本国服务。这一次他为了执行美国政府所谓“劝告”中国“从速”批准条约的意图和李鸿章的“委托”,到北京后,一再“请求同军机处举行关于皇帝批准条约事的会议”[5]。

与美国不同,俄、德、法三国感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将严重的威胁到自己的在华利益。早在3月间,俄、德、法等国还在中日议和的问题上采取观望态度,可是随着日本要求清廷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议题的渐趋明朗,俄国、德国很快也回过味来。

美国国务卿:中国不批准《马关条约》,那结果将使中国损失更多

甲午议和时的春帆楼

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同一天,一向认为干涉中日战争不符合“本国利益”的俄国,正式向德、法两国提议对日进行干涉。这样,俄、德、法三国关于一场干涉还辽的行动展开了。

————————————

参考文献:

[1]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第236页。

[2]茅海建:《“公车上书”补证考》,《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3]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四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91页。

[4]孙克复编:《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第304页。

[5]孙克复编:《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第305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