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如何去世的?真的如同《三國演義》中是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被諸葛亮用計氣死的嗎?

歷史愛好者小何


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陳壽一書《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中記載: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三國演義》只是為了著書所需,渲染了諸葛亮的巧舌如簧,真實的周瑜可與小說中大不相同。



周瑜,字公瑾,廬江人,也是漢臣世家,父親周異,曾為洛陽縣令。《三國志》中記載,“瑜壯有資貌。”孫堅在討伐董卓時,當時周瑜與孫策同歲,兩人關係很好,後來周瑜去探望在丹楊任職的堂叔周尚,恰逢孫策東渡長江準備進攻江東,周瑜就隨孫策進攻橫江、當利。隨後一路開掛。掃平江東,事後周瑜回叔父周尚所在丹楊,因不滿袁術人事安排,憤而離去投奔孫策,孫策親自迎接,而後隨孫策進攻荊州,任中胡軍兼江夏太守, 同年娶橋公小女兒小喬,孫策娶了大喬,後留下鎮守巴丘縣。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孫權統領政務,當時所有兵權均掌握在周瑜手裡,周瑜帶兵弔喪,留在吳郡,周瑜以中護軍一職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建安十三年,討伐江夏,周瑜任前部大都督。 同年九月曹操攻打荊州,揮師南下,周瑜力排眾議,堅持與孫權統一戰線,吳蜀聯合,共同抗曹,赤壁一戰,周瑜為首席策劃者,立下汗馬功勞。從此為孫權奠定江東基業。


建安十五年,周瑜審視奪度,拜見孫權以求兵發蜀地,再圖吞併漢中張魯,孫權同意之後,周瑜回江陵準備糧草兵馬,但卻到巴丘時,突然病逝,年僅三十六歲。孫權穿喪服哀悼。周瑜相對於東吳,不亞於諸葛亮重於西蜀。其軍事能力,造詣極高,只可惜英年早逝,不得志!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一首《念奴橋·赤壁懷古》道盡公瑾風采矣!


蘭陵不算黑


三國時期周瑜是如何去世的?可能大部分朋友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被諸葛亮氣死讀的。”由此可見《三國演義》之深入人心,同時也可看出小說演義對歷史歪曲之深,影響之廣。

關於周瑜之死,《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孝 耒陽縣鳳雛理事》中如此繪聲繪色地描繪: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軍士傳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瑜大怒,咬牙切齒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間,人報吳侯遣弟孫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孫瑜曰:“吾奉兄命來助都督。”遂令催軍前行。行至巴丘,人報上流有劉封、關平二人領軍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拆封視之。書曰:“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與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闇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里,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鑑。”周瑜覽畢,長嘆一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電視劇中的周瑜之死

這是小說家口中的周瑜之死,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怎樣一個人?又是如何去世的呢?

據《三國志·吳書》記載:"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周瑜是廬江郡舒縣人,三國時期的舒縣範圍很大,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安徽舒城、廬江、桐城、無為、懷寧一帶,周瑜就是這裡人。

周家是廬江大戶,歷代讀書做官,在東漢時期非常有名。周瑜高祖周榮曾任尚書令和太守,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幹部,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相當於今天首都所在市市長。周瑜是周異次子,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精於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與《三國演義》中氣量狹小的“周公瑾”絕非一人。公元208年,周瑜指揮孫、劉聯軍在長江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基礎,這與《三國演義》中渲染的諸葛亮火燒赤壁也不是一回事。209年,因周瑜赤壁大勝之功,周獲得了偏將軍和南郡太守之職,這個職務也沒有小說中“水軍大都督”顯赫;210年,周瑜在巴丘(今湖南嶽陽一帶)病逝,他生於175年,至此正好35歲。而諸葛亮生於181年,這時還不到30歲,比周瑜年輕許多,這與我們平常的認知大不相同。

正史中周瑜是病逝的,孫權對其後人非常照顧,兩子皆婚配公主或宗室之女,女兒被選為太子正妃。


民國年間那些事


演義即為小說的一種體裁,是作者根據史實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演義與史相關聯,卻無法代表歷史。《三國演義》亦是如此,清代學者章學誠評價:“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而在周瑜的描述上,《三國演義》甚至達不到一分實。

就講周瑜是如何去世這一事件,《三國演義》用了三個篇幅來描述“孔明三氣周瑜”事件,最終致使周公瑾嘔血而死,這三篇幅分別是“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故事串聯起來大概是這樣的:

赤壁之戰後,周瑜乘勝進攻荊州地區的南郡,周瑜先為流矢所中,後帶傷再次指揮作戰,終再南郡附近擊潰曹仁,正當打算乘勝奪取南郡、荊州和襄陽時,諸葛亮乘虛而入,派趙雲、張飛、關羽佔領這三個地方,搶走了勝利果實。因周瑜與諸葛亮有言在先,讓諸葛亮有合理理由搶了周瑜拼來的地盤。周瑜聞聽,不由得怒氣填胸,大叫一聲,箭瘡迸裂,一番心血付諸東流。此乃“一氣周瑜”。

周瑜不服,便借設美人計,建議孫權嫁美美於劉備,待劉備至吳後扣作人質,以逼迫諸葛亮交出荊州。為諸葛亮所識破,在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小妹之時,命趙雲保駕,並授予三個錦囊。事態進展均如諸葛亮所料,劉備最終順利帶孫夫人而歸。周瑜問訊引兵追來,被諸葛亮設下伏兵殺退,如意算盤完全落空,最終只落得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周瑜大叫一聲,又一次箭瘡迸裂,不省人事。此乃“二氣周瑜”。

此時的曹操希望孫權與劉備不和,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與華歆等人也都匹配相應職位。周瑜就職後,就譴魯肅去“討要”荊州。在《三國演義》裡魯肅是一位老實到帶點迂腐的儒生,經不住劉備一頓哭後無功而回。此計不成,又心生一計,即周瑜想要借道荊州攻取西川,請劉備出城勞軍,企圖趁機突然襲擊攻入荊州。結果又被諸葛亮識破,荊州城上趙雲嚴陣以待,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幾路人馬四面殺來,周瑜怒氣滿胸,箭瘡又裂,最後仰天長嘆:“既生瑜,而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此乃“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性格,在這三個回合的篇幅中展示地淋漓盡致,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心胸狹窄、妒賢忌能。但事實明顯不是這樣的。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

周瑜,子公瑾,官宦之家。身材高大健壯,容貌俊美(長壯有姿貌、吳中呼為周郎)。與孫策關係甚好,“登堂拜母”;二十四歲時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同年,孫策和周瑜分別迎娶橋公之女大橋和小橋為妻,如易中天先生所說的,是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

就是這樣一位少年得志、平步青雲的青年將領,盡其一生輔佐孫氏家族,孫策平江東之戰,周瑜親率大軍迎策,給予極大支持。孫策遇襲身亡,周瑜帶兵前往奔喪,率先與孫權行君臣禮以支持孫權。赤壁之戰一片投降論調,周瑜堅持“抗戰到底”以保江東基業。南郡之戰帶傷上陣擊潰曹仁。看出劉備的威脅,上書孫權出狠招,可惜病故於回江陵的路上之能臣,我們實在難以想象會被人給氣死。

周瑜能力高、背景好,而其亦有寬廣的胸襟,:


陳壽的三國志對其的評價是:“性度恢廓”

而同時期與周瑜接觸過人又是如何評說的呢?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

“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蔣幹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孫權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劉備

……

性情開朗、氣度寬宏,這就是史書記載的周公瑾,真實一位漂亮至極的英雄(易中天語)。

那麼,周瑜是怎麼死的呢?同樣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即周瑜希望通過奪取益州的軍事行動,使孫權集團擁有長江上游與下游地區,實現據守襄陽以圖中原,並可扼制劉備的雙贏局面,並準備回江陵整治行裝時,在路上不幸患病身故。

一代英豪就此隕落,臨終前,周瑜上疏孫權,一是推薦魯肅繼任,二是念念不忘於曹、劉,可謂是為孫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人 。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為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道中道道史道文


《三國演義》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書刊讀物,從古至今一直是熱度不減的一部小說一部劇。周公瑾和諸葛孔明可以說是紅極一時紅到現在,哪怕是當今社會也有一批忠實的粉絲。用如今流行的詞語描述就是歷史中的網紅,網紅中的王者。

《三國演義》當中寫到諸葛三氣周瑜,導致周瑜吐血身亡!諸葛亮急忙奔赴江東為周瑜弔喪,不僅在靈堂上大哭不已,倒地不起,淚水如那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顯著非常悲痛。這只是小說的一家之詞,並非真實歷史。

歷史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軍至巴邱(今湖南嶽陽),突然病逝,年僅36歲。 《三國志·周瑜傳》: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淤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

歷史上周瑜去世以後,蜀漢派出的祭奠使者是龐統,並非以演義當中的諸葛孔明。我們不能被小說和影視作品所誤導。

歷史上曲有誤,周郎顧的周公瑾決非小肚雞腸之人。相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誇讚周瑜氣度非凡,包括蜀漢劉備都對周瑜讚賞有加。

歷史上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也不要太過於在意《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

如果非要從《三國演義》分析諸葛亮為什麼到東吳弔唁周瑜,我們不難看出,周瑜竟然是被諸葛亮氣死孫劉聯盟的關係也許就會土崩瓦解,甚至會爆發戰爭。這也是孫劉聯盟,聯盟派不想看到的事情。作為事件的主要負責人,諸葛亮必須前去弔喪。一來可以騙過江東文臣武將,還能騙過魯肅這個聯盟派的忠實擁護者。最主要的緩和了兩方的關係,避免了戰爭的爆發。(這僅代表演義小說當中的分析,不代表真實歷史。)


隱形的天子


《三國演義》由於宣揚了尊劉貶曹的正統觀念,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有畫龍點睛之筆,個體的語言和心裡活動又極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所以,從古至今這部小說的熱度長升不減;致使風流倜儻的周公瑾和忠貞不渝的諸葛孔明的形象都烙印到人們的頭腦中了,而諸葛亮三氣周喻的故事到現在依然為人們耳熟能詳,人們津津樂道於這則 故事的細節,可以從中獲得愉悅之情。



關於周喻之死,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公瑾的描寫,周瑜在屢次給諸葛亮上套失敗後,終於對蒼天發出了了既生亮何生喻?的悲鳴,隨即吐血身亡;諸葛亮還不善罷甘休,急忙奔赴江東為周瑜弔喪,悼詞寫得情真意切、感天動地,還在靈堂上放聲慟哭、倒地不起,讓人們認為了周喻是心胸狹隘的人,短命是他計不如人造成的。寫得確實精彩,但這不是史實,只是小說家言。



真實的歷史說到周喻之死是這樣的,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意氣風發的周瑜返回江陵駐地,行軍到巴邱即現在的湖南嶽陽時,突然發病,猝不及防地離開了人間,年僅36歲,算是英年早逝了。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淤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三國志·周瑜傳》

《三國志》是正史,作者陳壽生活的年代與周喻生活的年代很接近,他的記載是可信的;而且歷史上周瑜去世以後,蜀漢軍事集團派往東吳去做祭奠活動的使者是龐統即鳳雛先生,並非如演義中說的是諸葛孔明!演義虛構的成份多,我們不能被羅貫中先生忽悠了。



而身為東吳大都督的周公瑾也不是小肚雞腸的人,在《三國志》中,作者陳壽對這位年輕有為的精英人物稱讚有加,說周瑜“氣度非凡”,連蜀漢方的首腦人物劉備都也對周瑜讚賞不已;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曆史,我們要多讀三國志,淡忘三國演義中的諸多渲染成分。


為什麼周喻會突然死亡呢?追根溯源,周喻可能有家族性遺傳病。如心臟病、腦溢血之類的!

周瑜短命,他的兩個兒子也不長壽,長子周循沒有戰死沙場,也沒有被暗殺,所以肯定是病死的;次子周胤有犯罪後被流放的經歷,但史書上交待後來得到了赦免,也就是在即將獲得自由時,突然就掛了,這現象與他父親之死如出一轍。

我們還知道周瑜舍道南宅於孫策的事,當時他才十五、六歲,就有了家族豐厚財產的處置的權力,這就證明,周家當家的人是周喻;他的父親、爺爺肯定不在身邊了;而孫策渡江時,周瑜是和自己的叔叔在一起混的,也沒提到他的父親周異,很可能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撒手人寰了。

當然,周瑜是孤兒只是筆者依現有史料猜測得出的結論,目前沒有史料來證實周喻“少孤”!不過周喻絕對不是諸葛亮氣死的,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周瑜年僅36歲就已亡故,事實上是周瑜在征討荊州的時候,在路途當中水土不服,又偶感風寒最終病故。由於古代醫術匱乏,所以周瑜死於什麼病不得而知,但絕對不是被氣死的,相反周瑜是個十分大度的,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29]。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5]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南叔NH


赤壁之戰還沒開戰的時候,諸葛亮為了促成孫劉聯盟孤身一人前往東吳勸說孫權,但周瑜處處和諸葛亮作對,但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了孫劉聯盟。赤壁大戰開始前,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幫助周瑜完成了火燒曹營。但這精彩的一幕幕,其實和諸葛亮並沒有關係。

當時周瑜比諸葛亮年長六歲,而且是名門之後,並且還娶了江東美女小喬,周瑜的一生令很多人羨慕。而諸葛亮只是一個村野匹夫,他的妻子也是被稱為醜女的黃月英,無論在那一方面,諸葛亮都比不上週瑜。

周瑜作為江東的大都督,身居高位,如果他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他怎能夠統領東吳的軍隊呢?而且江東人才甚多,如果周瑜度量小,東吳也不可能容下這些人才的,江東的基業恐怕早就被他毀掉了。

很多人認為周瑜非常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當時諸葛亮被劉備請出茅廬的時候,周瑜和孫策已經打下了江東的地盤,並且東吳佔據荊州,尋找機會打敗曹操,完成統一大業。所以周瑜的功績要超過諸葛亮,所以周瑜沒必要嫉妒諸葛亮。

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回到了江東,諸葛亮回到了荊州負責當地的各項政務,兩個人從此是再也沒有見過面,所以周瑜根本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那麼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歷史上有兩種說法:(1)當時周瑜在正在攻打益州,突然身染重病。而且當時瘟疫氾濫,周瑜很可能得瘟疫而死;(2)周瑜在打仗的時候中了毒箭,毒發身亡。無論周瑜是病死還是中毒而死,都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無論是從身份、背景、事業的成就來說,諸葛亮都無法和周瑜相比。一個處處不如自己的人,所以周瑜根本沒有必要嫉妒諸葛亮,甚至周瑜可能都不屑與諸葛亮說話。“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並不是周瑜說的,而是後人給加上去的。很多人之所以認為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主要是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才能,周瑜只是他的陪襯罷了。


公元前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不能同史書等而論之。

提到周瑜之死,我們都知道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也知三氣周瑜,但這畢竟是小說家之言。史傳中記載也說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精於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這怎麼看周瑜都是一位才華出眾,胸襟豁達,風度翩翩的豁達君子,又怎麼可能會是氣量狹小,嫉賢妒能而被諸葛亮氣死呢,那他究竟是為何而死?

周瑜究竟因何而死,我們且來看《三國志·周瑜傳》: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也就是說公元210年,周瑜在前去征伐蜀地劉彰的途中因病去世。

帶病出徵,半途病死,那究竟是何病呢?我們繼續來看。

從歷史角度出發,臺灣有學者名陳文德在諸葛亮大傳和曹操大傳中對周瑜之死是這樣講的,軍事天才周瑜在一年前的江陵之戰中中了箭,傷了胸肺,久治不愈,拖了沒多久就不治而亡。

誠然,在古代還沒有發明抗生素的年代,醫者對於一些病症的診療實在有限,所以周瑜在討伐劉彰的途中,不幸舊傷復發,抱病而亡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還有陰謀說等等,說諸葛亮使用反間計,致使周瑜受孫權猜忌,再加上魯肅從中運作,使得周瑜在伐蜀大業中進退兩難,這對於雅量高致又高傲多才的周瑜是莫大的打擊,內心抑鬱,進而引發舊疾,金瘡迸裂,內傷外傷一起發作,暴病而亡。


不二妖刀


壹零壹肆來回答。

前言

提起周瑜,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然而《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不是歷史。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曾氣過周瑜。就算氣過,怕也氣不死。為什麼呢?因為周瑜的氣量是很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

“性度恢廓”,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說他“器量廣大”,蔣幹說他“雅量高致”

那麼歷史上的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歷史上的周瑜是病死的,並非《三國演義》中所述被諸葛亮氣死的。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為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

歡迎轉發,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