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至理名言?

強者必勝


不知他人苦,

莫勸他人善。

人人自有感,

理性藏中間。

換位思考中,

才知其中難。

人心本向善,

量身才心安。

原則大問題,

皆出自心感。

對敵若行善,

危險在身邊。

人生各有道,

悟者自分曉。

勸世之歌言,

善悟禪意添。

明者自保身,

道義出自心。

強人之所欲,

本身不為善。








無名小草134387980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是一個假設,假設你不知道他人經歷過怎樣的苦難,那就不要勸告他做好人,做善事。幸福的人生千篇一律,不幸的人生各有悲苦,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不要輕易用道德綁架別人。

首先,反省自己,是否日日行善,是否有資格去要求勸告。你是否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如果一無所知,那便毫無立場。

其次,不要隨便往人身上扣高帽,什麼“你賺了不少錢,就做做好事吧!”如若不給錢就是做壞事了;“你這麼善良,就不要怪罪他好了!”、“你從前都很大度的,怎地這般斤斤計較了?”如若要怪罪,就是一點都不善良仁慈了?如若計較了,就是不大度了?這樣的情節時常發生,某一部曾經風靡全國的電視劇也曾這般演繹,千篇一律地不問青紅皂白一棍子打死,極盡以自我為中心的劣根性,妄圖讓他人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更甚至覺得自己是個很高尚的人,別人跟你作對就是不善良,緊接著虛偽地規勸行為實在令人作嘔。

即便知道了他人悲歡離合苦難坎坷,也莫要輕易勸說,除非親密之人。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場去考慮問題,才能夠稍稍理會別人的心情,然後想想如果自身遇到這樣的勸說情形,自己會怎麼決定。說出些冠冕堂皇的話大多是虛偽空虛,站不住腳的。

這句至理名言還隱含著一絲明哲保身的意味,因為盲目的勸誡勸解,很容易激發他人的怒氣以致引火燒身,把矛盾轉移到自身就得不償失了;又或者出現城門失火,被殃及池魚了。所以“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正因為人性本善,心存善念的人更無須被人勸說。


這個回答你們還滿意嗎?喜歡的點個贊吧!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不同見解!謝謝~


晴空莽莽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們總喜歡站在自己所認為正確的角度去評論人、評論事情,很難做到設身處地的從他人的角度來感受對待一件事情。不知道別人到底經歷過什麼,心裡真正想的是什麼,就不要去勸別人善良。這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是要真的做到其實是很困難的。

前三四個月有一個熱點事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一名12歲的男孩在溜冰場多次觸摸一名女士的臀部。女士阻止了這個孩子的行為,說了兩句。但是男孩不但不改,反而還朝女士做鬼臉、吐口水。女士的老公看不過去了,就推了男孩一下,女士也踢了男孩一腳。第二天,男孩的父母就拿到了溜冰場的視頻,但是隻截取了女士踢孩子和她丈夫推搡孩子的畫面。並寫了一篇“女士溜冰時被撞,竟在溜冰場中對孩子施暴”的文章發表在社交媒體上。當天一網絡大V轉發了這篇文章,並有人對女士進行了人肉搜索。一時間,侮辱謾罵的短信席捲了女士和她的家人。女士由於不堪忍受割腕自殺身亡。在指責女士的言論中,不乏這樣的話語“一個小孩子,跟他計較什麼,

你就不能善良點嗎,那麼惡毒。”比這難聽的話多得多。當真相浮出水面,網絡上又是一邊倒的言論。可已經於事無補了。我們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是跟隨著輿論的方向指責女士不夠善良,不夠大度,最後一條鮮活的生命消失了。

我記得我看過一檔綜藝選秀節目,當時的主持人是周立波。一名女孩表演過後,主持人邀請她的父母到臺上聊聊天,一切看起來並沒有任何不妥。但是,在聊到女孩不是父母親生的而是領養的時候,節目組在沒有經過女孩和她家人同意的情況下,邀請到了女孩的親生父母到場,女孩當時表現的很慌張無措。這時主持人表示希望女孩和她的親生父母相認,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切看來都沒有什麼不妥,但女孩拒絕了主持人的這個要求,她說她不想跟她的親生父母相認。這句話一出,場下一片譁然。主持人一再要求女孩答應這個要求,並現在所謂的道德的角度指責女生,女生當時已經很無奈了。節目播出的當天,各種鋪天蓋地的言論都有。很多人指責這個女生不懂報答親生父母的生養之恩,說這個女生不夠善良。但是,有沒有人真的想過這個女生為什麼拒不接受這個要求嗎?沒有。

我們不知道女生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就應該保持尊重,尊重女生的做法,因為我們無法真正感同身受的理解女生,理解她曾經的生活,那我們就無法要求她保持所謂的“善良”。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簡簡單單十個字,真的做到很難。當我們遇見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應當學會換位思考,可能我們無法真正的體會到他人的感受,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去毫無道理的指責。對待事情,我們不應當只看到表象,而是應當有自己的思考。


藏在月亮裡的心事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真應了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為第三者體會不了當事者的切身之疼亦或無奈,就勸人放下,以善行之,有點盲目自我了,一個巴掌拍不響,因此每每碰到這種事,應該“欲勸他人善,就知他人苦”,雙方發生了什麼事,為何發生,錯在那一方,從兩方入手,以過錯方開始,錯了就該低頭認錯解決事情,讓受傷害一方打開心結才能使雙方握手言歡,而現實生活中,受傷害一方如果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也許結果都不一定皆大歡喜,但至少仇恨宿怨在心㡳會柔軟些許,所以做為旁觀者沒有公平公正心,切莫“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生活中這種事發生在家庭中比較多,父母亦或兄弟姐妹因其中一人處於弱勢或是寵溺地位,一但做出傷害感情的事,總會有人勸受傷害的一方,什麼"讓著點,他(她)比較難,"又或是"比較小"諸如此類之藉口為傷人者開脫,而不是公平公正的找出對錯,以理服人,讓施暴者無所顧忌把傷害當作了一種習慣,而受傷害者委曲越受越多怨氣越來越大,矛盾油此越來越深,最終走向不可調和之境地。因此才有了至里名句“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花開花落283519186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人言可偎,人言是殺人不見血的刀,人言是傷人的無形惡器,言多必失,言不投機半句多,人用一生學會說話,可不知用一心去止語,止語內心的修禪,止語是真正看清社會現實的修行,止語——[祈禱][祈禱][祈禱][玫瑰]


泰興飯糰哥


苦、善是二個不同的概念。苦的反義一般應對都用"甜″,而善的反義是惡。苦,是意境詞,善,是行為詞。苦可以不行善,但絕不能作惡。社會秩序不會容忍任何人在任何場合有任何藉口行惡,這是每個人都應明白且自律的道義,不勸他人為善可恕,漠視他人作惡不齒在這個意義上對於苦而不惡者確毋須多言。


春榮2091


現在很多人輕描淡寫的就去給別人下定論,看戲人怎麼能理解唱戲人的酸甜苦辣,不要從別人口中得知的他人的片段就去評定這個人,也別站道德高處去指責別人。因為沒有經歷過別人的酸甜苦辣,根本沒資格去評判別人。一個人是惡是善,終究不是考別人告訴他的,還是要自己去領悟。換一種說法就是,別鹹吃蘿蔔淡操心,過好自己的日子不香嗎?


潔姐0915


你不知道人家真正受的苦,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評價一件事。你不知道人家真正受的苦,就去勸他們要大度,你以為別人是聖人嗎?你不知道人家真正受的苦,就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你們那些所謂的“大道理”,誰不懂啊。針不扎你身上,你不會感覺到痛。腳不踩你肩上,你不會感覺屈辱。


八月


如此至歪之謬論,竟還有人傳承。勸善何須苦甛?


叢影崖柏


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感受,或者沒有體驗過別人的經歷,就不要去勸別人大度和行善
隨意地勸別人,反而是百害無一利,給別人更深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