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苏秦二顷田,会改变历史么?

杰洛士的老公


胸有大图之人,是不会为二顷良田所困的。

一、苏秦的出身背景和早期经历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人氏。他出身卑微,家族世代务农。据史料记载,他早年入鬼谷子门下。至于这个早年,按他正式入仕的年龄来推测,应是幼年或是少年便成为了鬼谷子的徒弟。

待到他成人,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识和非常远大的志向。他学成后外出游历,西行至秦国,打算用连横之说游说秦王。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秦国之行苏秦以失败告终。这个时候他的生活窘迫难堪,无奈之下他只得返回故里。

花了这么多年时间却一事无成,家人都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

苏秦感到十分惭愧,但他并没有因为家人的劝说和打击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反而将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潜心研究《阴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中的刺股,讲的便是苏秦的这段经历。

二、苏秦出仕之后一波三折到最终功成名就

苏秦苦苦钻研《阴符》一年,终于从中悟出了稳定天下局势的合纵联盟之法,他觉得就凭着这个计策一定能让他大展宏图。于是苏秦开始第二次游历。

他去了赵国,但赵王的弟弟奉阳君十分不喜欢巧言善辩的苏秦,对他态度十分恶劣。


1、说燕:于是苏秦去了燕国,等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他对燕文候分析了燕国的地势和国力,说:“秦国攻打燕国,必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国攻打燕国,只需在百里之内开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战事,这是策略上的失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所以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天下诸候联为一体,那么燕国就没有忧患了。”

燕王觉得苏秦说得非常有理,于是同意了他的办法,并供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到赵国去游说。


2、说赵:接着苏秦二次入赵。而这一次与上一次不一样。上次他破衣烂衫,没有身份;这次他锦袍加身,又是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来的,赵王就算不看他的面,也得看燕王的面。再者上次对他态度不好的奉阳君死了,没有了阻碍,他如游鱼得水。

他对赵肃候说:“安民的根本措施在于与各诸候国建立良好邦交,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接着又说了外侵的祸患,说明了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和利害关系。

赵王听后不仅听取了苏秦的建议,还封苏秦为武安君,赐给他百辆有文饰的车子,二千两金子,一百双玉壁,一千匹锦绣,让他去用合纵之策与其他诸候结盟。


3、说韩:苏秦在赵肃侯的支持下,第三站来到了韩国,见到韩宣王说:

“韩国国力如此强盛,不知大王为何要侍奉秦国,使国家蒙受奇耻大辱,受天下人耻笑。秦国还让大王割让土地,今年你给了它,它明年得寸进尺。来年如果不给,将会前功尽弃,以后还是会遭受秦国带来的灾祸。”

韩王气得变了脸色,仰天一叹:“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去侍奉秦国。”于是答应了苏秦的合纵策略。


4、说魏:第四站苏秦去了魏国,见到魏襄王说:“大王的国家并不比楚国差,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君,竟然还会为秦国建筑行宫,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给秦国举行春秋祭祀,我替大王您感到惭愧。”

接着说了越王勾践三千残兵俘虏夫差和周武王用三千士兵加三百辆皮制战车终在牧野杀死纣王的典故。再分析了魏国强盛的兵力,与之一对比,魏国可强太多了。如今魏国竟然为了侍奉秦国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有动用,国家的元气就已经亏损了。

魏王说他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见解,非常愉快地答应了合纵。


5、说齐:苏秦接着向东,第五站到达齐国,游说齐宣王。他按惯例先是分析齐国的地势和国力,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强盛,天下没有那个国家能够比得上。您为啥要去侍奉秦国,我真替大王打抱不平。

齐王说:是我缺乏考量,我愿意把国家托付给你。

6、说楚:苏秦到达楚国,去拜见楚威王。他的说辞自带套路模式,与前五一样,夸国强民富,夸君王贤明。当然了,楚国的确是强国,楚威王也的确算得上是贤王。他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秦国最大的劲敌就是楚国,楚国强盛了,相对的秦国就会被削弱;楚国衰弱了,相对的秦国就会强盛。楚秦两国是势不两立的。”

于是,最后的楚国也被他给说通了。


六国合纵成功,苏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苏秦衣锦还乡之时,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军粮什物,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前呼后拥,堪比帝王出行。他的兄弟、妻子、嫂子全都弯腰伏地。。


苏秦问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

嫂子脸贴地,向他请罪:“因为小叔您现在官高权重。”

苏秦感慨道:“同样是一个人,富贵了,亲人都敬畏我;贫贱了,就轻视我。假使我在洛阳有二顷良田,如今又怎么能佩挂六国的相印呢!”


三、总结:其实从第一点苏秦被家人责骂冷落后仍坚持读书研究就可以看出,他不是个会为了二顷良田而放弃仕途之人。


松子茉


苏秦是一个能言善辩的说客。他和张仪是同学,都是大师鬼谷子的得意弟子。这人很厉害,是个具有改变历史走向能力的巨人。

苏秦的祖上是以务农为生,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一直到了苏秦父亲这一辈,也没有丝毫改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苏秦,不再甘心再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立志拜名师,学习真本领,力求出人头地。机缘巧合的苏秦,有幸拜在了鬼谷子大师的门下。头脑聪慧的苏秦深受老师看重,专门教他学习纵横之术。

拜别老师学成下山的苏秦,信心满满的来到强大的秦国,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为秦王总结出一套可以富国强兵的方略,并呈献秦王。秦王对苏秦并无好感,苏秦连上十道奏疏,秦王还是不理不睬。苏秦此时衣服也穿破了,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十分失望的苏秦只好返乡。

失魂落魄回到家乡的苏秦,看着家人们的一张张冷脸,长叹一声"这都是我的过错啊"。苏秦感觉现有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让自己在各诸侯国讨得一席立足之地。苏秦当夜就把所有藏书都找了出来重新研读。困倦打盹时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就这样又十分刻苦的学习了一年。

自感学有所成的苏秦来到赵国拜见赵王。他向赵王献上了多项见解独到治国方略,深得赵王赞许,求贤若渴的赵王马上封苏秦为武安君,授相印。让他去联合其它诸侯共同对抗秦国。自此苏秦的命运峰回路转,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把除秦国外的其它六国的相印都收入囊中。

苏秦是个志向远大的人。他以整个天下为棋盘,靠一条三寸不烂之舌,愣是把诸侯们都变成了任他摆布的棋子,下了一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棋。强秦因为有他佩六国相印,被拒函谷关外长达十五年之久,进不得一步。只是后来因为苏秦改变玩法,派张仪去秦国献连横之计,对抗自己的合纵术,想以此来保证自己在六国的重要性,进而保住显赫的地位。秦国不利的局面才得以改观。

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他对职业的选择。在农民地位低下的战国时期,立志跻身上层社会的苏秦,怎么可能会为二顷薄田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去从事自以为耻的田间劳作呢?





大河桥下流


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苏秦也不例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燥,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逼急了好汉可以上梁山,时世造英雄,穷者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苏秦一家祖辈世代务农,苏秦就想出将入相,于是谁都嘲笑他。他第一次出山就去游说秦王,结果秦王对他的策划不满意,于是苏秦灰溜溜的回到了老家。史书记载当时苏秦的落魄:父母不认,嫂嫂不理,连自己家的大黄狗都咬他。在这种背景下,苏秦揣摩《阴符经》,后来提出合纵之策对抗秦国,终于配上了六国相印。倘若苏秦有二顷田,也改变不了苏秦的志向。





刺猬的vlog


出处: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肥阳,…??二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日:‘见季子位高多金也。'苏秦喟然叹日:‘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雄阳负部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指供温饱的田产,或用作归隐之词。元萨都刺《上赵凉国公》;“笑辞天上九鼎贵,来种江东二顷田。”另参见人事部?雅逸“二顷田”。


历史不容假设,可以假设给了苏秦几亩地,也许他也就碌碌无为,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庸碌一生了吧。也不会有后面挂六国丞相大印这样的事情了。


有时候苦难能让我们前进,可是小幸福却让我们沉沦庸碌


诸子诠释


他就是不想种田才外出游学,也因为游学才荒废田埂穷困潦倒,而且据我所知,一顷可不是一间茅房那么大


这名字有点傻


不会,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一个洪流走向,非一人之力可变。没了苏秦,就会有张秦,王秦,刘秦。


一只驴的嘶吼


当然会,苏秦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难道只是天下大势分分合合。没有苏秦,具体那么多的历史事件肯定已经发生变化,历史已变。


烽火野史


历史不存在假设,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会发生什么,谁也不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