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這麼久,你焦慮了嗎?緩解焦慮,從不討厭焦慮情緒開始

心理波動是當前這場戰“疫”中每個人都要過的一關,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對於生活、工作甚至身體情況都會產生積極的正向影響。如何建立良好心態?而這其中,精神疾病患者應該注意什麼?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專家。

戰“疫”這麼久,你焦慮了嗎?緩解焦慮,從不討厭焦慮情緒開始


焦慮也是自我保護方式

疫情中,每個人都是戰士。普通人雖然不在一線抗“疫”,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焦慮、恐慌、緊張。

“大家可能會覺得焦慮是個不好的情緒,其實換個角度,焦慮也是有好處的,會對我們產生保護作用。舉個例子,生活中我們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可能會吐或者拉肚子,目的是把髒東西儘快排出去,焦慮的道理是一樣的。”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睡眠醫學中心主任王春雪教授解釋,“在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本能就會害怕、擔心、緊張、恐懼。在這樣的狀態下,呼吸、心跳會加快,骨骼肌肉變得緊張,胃腸道受到抑制,聽覺可能都會變得比以前增強。全身上下所有的器官系統在大腦的支配下重新分配資源,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你。”

有緊張、害怕的能力,才能夠減少我們暴露的危險,所以,焦慮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而且是必須具備的。但是,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過度焦慮,比如和自己以前或者和朋友對比一下情緒變化;再看一下自己有沒有失眠、淚點低等身體和心理層面的變化。如果這幾個方面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那就可能是焦慮過度,如果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就需要看醫生了。

藥不能停,有復發風險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焦慮情緒是正常的,但有兩類人群要特別警惕。”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司天梅副院長提醒。

第一類是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包括抑鬱、焦慮病史的或者其他精神障礙病史。這類人群即使目前處在病情穩定期,疫情作為一個明顯應激,可能會成為他們復發的因素。司天梅呼籲,患者在規律服藥期間不要停藥,停藥不僅有可能會使得穩定的精神疾病出現波動和復發,還可能會有一定的停藥反應。疫情期間,醫院一次可開三個月的藥量,減少去醫院的暴露風險。如果不方便去醫院開藥,可以在可靠的網站上購藥,或者到家附近的社區醫院、藥店去購藥。此外,患者也可以在線上與自己的醫生進行溝通,對目前的抑鬱情況進行評估,必要時建議要增加藥物的劑量,或要增加輔助用藥。

第二類人群是高暴露人群,比如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警察、社區工作人員等。如果抑鬱或者焦慮持續程度比較重,比如突然變得特別容易發脾氣,情緒很不穩定,入睡也困難,或者是出現睡眠不解乏,效率降低,記憶力下降等情況,一定要警惕,及時找醫生進行諮詢。

戰“疫”這麼久,你焦慮了嗎?緩解焦慮,從不討厭焦慮情緒開始


堅持兩週,復工不再焦慮

經過一個多月的“宅”生活,全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復工復產,對於工作節奏的改變,很多人職場人士多多少少會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可能增加抑鬱的風險。

“我們一定要分析這種情緒的來源,是由於工作壓力變化?環境變化?還是由於擔心感染新冠病毒?”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心理學系主任李佔江教授說,“一般一種行為堅持兩週就可以形成習慣,前段時間人們在家裡形成了新的生活或工作模式。等復工後,這種模式又要向一種新的模式轉變,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效率比較低等,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只要接納這種感受,不要強行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堅持兩週,情況就會變,又會適應新的工作模式。如果是擔心有感染風險,那我們要在實施科學防控措施後,去接受可能面臨的風險,然後堅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因為除了新冠病毒,我們每天還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

而對於還保持在家辦公狀態的人,建議大家要逐步培養和復工一樣的工作節奏,沿襲以往去辦公室的工作習慣。比如在家裡整理出一個小區域專屬辦公空間,實現場景分工。另外,按時工作、按時休息,保持整體工作時長,對時間進行合理分配。這樣可以在復工後儘快進入工作狀態,也是舒緩自己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吳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