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宋钱母钱?

河南王小白


在存世和出土量巨大的宋代钱币中,挑选出若干权母钱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认识弄懂宋代母钱的特征,是在成千上万的宋钱中发现挑选出母钱就非常必要。宋代的金属铸币,在前人范铸型铸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大量采用母钱翻砂铸造法,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工艺,要求严格,工匠分工合作,能大批量生产,适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铸造母钱是用祖钱(雕母)翻铸第一代工艺用钱,用于铸造流通钱币有铜,锡两种质地,铜者称铜母,锡者称锡母,用于铸造铁钱的铜质母钱叫铁母。铜铸母钱的特征是,钱径小于雕母,大于一般流通钱。铜质精良,钱的外轮,内廓穿口较深峻,钱文笔画较为纤细挺拔,钱体上不见刀痕,可有少许小沙眼,外轮和穿孔都有明显拔模斜度。有无拔模斜度是识别母钱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这就要根据其他条件,进行综合评估鉴别了,两宋母钱发现较少,今后深入发掘可能会有精美的母钱出现。个人认识仅供参考。謝謝编辑!!











老罗194763


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宋代铜母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好多人不愿提及。只要你一旦提起宋母这个话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喷的你浑身雨淋般的清凉。50%的行内人不承认有宋代铜母一说。

我们得去想为什么如此多的同行不认可铜母呢?钱币从范铸工艺发展到翻砂铸造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呀!而且从唐代就完成了转变,唐代钱币有人提及唐母吗?既然属于翻砂工艺那就总得有母钱吧!然而事实是超过50℅的同行不认可宋母,更別提唐母。究其原因大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钱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大量的子钱就需要相当量的母钱。那么母钱去那了呢?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作母钱时间长了,质量有所降低而重新回炉,铸造新的母钱。如此这般的循环反复直至不再铸造此品种的钱,所以致使母钱溶化在了铸造工艺当中。一种情况是当母钱质量下降时,溶入到了子钱当中进行混合流通,这种情况下母钱整体状态有可能还不如子钱,所以藏家不认可。

二:研究宋铜母没有实际意义,因为真有可能是当母钱质量下降的情况下混迹于子钱当中去了。

无论怎样铜母得不到认可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好事者研究了十几年仍没得到结果,得不到行业认可。

宋铜母如何识别呢?

这是以后的命题,到那一天能得到大家所公认再研究不迟,总不能用清母的判定方法去判定宋母吧!那种态度对待学问是不认真的,对后人也是不负责任的。


山底红花


宋代母钱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区分,母钱的风格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字口深俊,文字精深无流铜,穿口有打磨痕迹,钱文规整,还有一种铁母钱,铁母实际上就是用来铸造铁钱的铜母钱,宋代铁母钱折二的尺寸一般都在33以上,小平铁母主要就是找到同版式铁钱应证!但是宋代钱币也有很多精美品种,比如大观通宝,宣和通宝,等等铸造非常精美!


高纪来


中国古钱币中的“母钱”又称“铸母”,系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来。以其存世稀罕、难得,而一直被钱币收藏界视为珍宝。由于现实中很难见到真正“母钱”,仅凭书刊中点滴知识,要想在常品中正确识别一枚“母钱”极其不易。实践经验得出:“母钱”不会大量翻铸,更不可能参与流通,只有在铸钱作坊生产操作过程中不慎将极个别“母钱”遗漏在“子钱”中,混流于市面(不排除其它存世因素)。事过境迁,尽管“母钱”在自然流通中有磨损,或深埋地下产生严重锈蚀,只要与常品比较,仍各具特征,泾谓分明。首先,“母钱”表体及地张要平整,无流铜,无明显镂刻痕迹。因“母钱”在翻铸成型后要经过仔细修整,它包括毛糙部分及翻铸时残留在钱体上流铜修除,越光洁平滑越好,在拔模时不沾沙。而有人认为:“母钱”由“雕母”直接翻铸过来应该带有“雕母”的原始刀痕,实际上“雕母”在翻铸“母钱”前其本身也要修整,除了穿口未开,一般整修“雕母”要比修整“母钱”来的方便,因为“雕母”多采用象牙、枣木、锡、铝等软材料,相对铜材料要硬,所以铜“雕母”的存世就显更加罕见。因此,修整后的“雕母” 翻铸的“母钱”在投入生产前再经过仔细修整,不可能有明显镂雕刀痕。即使有刀迹也是修整“母钱”所留或流铜未清净所致。观钱文,“母钱”字口如斩,笔锋走势清晰干脆,不含糊,“点”、“捺”、“撇”、“勾”、“竖”、“横”棱角分明,而常品钱体及地张起伏不平,钱文字体联结处有流铜,字口浅,笔锋走势软、圆无棱角。其次,“母钱”大于常品,因“母钱”在翻铸产生“子钱” 过程中,由于受热胀冷缩反应,再加上铸后还要滚边锉磨,一般要比“母钱”小0.3厘米~0.5厘米,例如:小平铜钱直径在2.4厘米~2.5厘米之间,“母钱” 直径必定在2.7厘米。“母钱”的钱体阴、阳之处必须具备拔模斜度(斜度大约在60度左右),穿口、钱缘、文字规整。而常品钱体阴、阳之处较浮,无拔模斜度,穿口、钱缘、文字常常走形,移范,整体不规范。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笔者列举:喜生贵子二枚花钱来比较区别母钱与子钱的不同特征,图一,母钱该藏品观钱貌可以断定为清代之物,黄铜铸成,重量:32.9克,厚度:0.3厘米,直径:4.9厘米,面孔径:0.73厘米,面币缘:0.7厘米,背币缘:0.6厘米,背孔径:0.9厘米,钱文钱缘规整,字口深而斩,书体走势流畅俊挺,清晰干脆,毫不含糊,连钱背“五童子”喜闹图景生动清晰,连孩童眼珠分辨可见,正反二面地张光洁平整,无流铜,具备拔模斜度。图二,子钱该藏品重量:27.4克,厚度:0.2厘米,直径:4.8厘米,面孔径:0.7厘米,面币缘:0.6厘米,背币缘:0.6厘米,背孔径:0.8厘米,对比后可以看到图二这枚通体不规矩,走形,书体走势软,圆无棱角,笔划粘,钱背“五童子”喜闹场面不清晰,无拔模斜度。尤如一团模糊的游云,通过二枚母子花钱对比,可以从中掌握它们不同特征,使初涉古币者在集藏研究过程中有所领悟和启发,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最


木遇石的传说


铜母比铁母较难辨认.

难点

1.版别繁多,必需观察大量的普通宋钱.

2.同类体系版由于铸地和铸期不同,子钱与子钱和其母钱与母钱的差异是不小的,当然其经济价值的差异也很大. 影响铜母经济价值的因素:

1.也是最重要的,-------版式,稀少版本身就贵其母就更贵.

2.较重要的---------精度,从铸造角度讲,制造模具工艺较复杂,其中影响模具寿命的因素:

1)母体的精度,砂型的质量和密度.

感受一、宋的铜母钱和铁母钱隐藏于现在可见的窖藏中及传世品中。

感受二、鉴别清母钱与宋铜母标准应有所区别。清母要严格,宋钱更要严格与谨慎。但宋母有些细节不须按清母钱的标准卡死。

感受三、清母与宋母共同的要求:铜质要精,表面光洁度要高且字深规整,厚重。要比同版子钱大(个人感觉至少要大2M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