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劑 運 用

.【人參湯】人參湯

組成; 人參 麥門冬(去心,焙) 生乾地黃(焙) 當歸(切,炒) 芍藥 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組成; 人參 麥門冬(去心,焙) 生乾地黃(焙) 當歸(切,炒) 芍藥 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人參湯 - 用法

上藥八味,搗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溫服。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人參湯 - 主治

婦人半產後,血下過多,心驚體顫,頭目眩暈,或寒或熱,臍腹虛脹疼痛。又名理中湯(丸),配方:人參(或黨參)、乾薑、甘草、白朮。用於治療胃寒。何為胃寒?凡是不敢冷飲、冷食、水果、涼菜的人皆屬於胃寒,如果勉強吃下去,則會有胃痛、胃脹、腹瀉等種種症狀發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癒。

2.【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

- 組成; 半夏12克(洗) 黃芩 乾薑 人參甘草(炙)各9克黃連3克 大棗12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半夏瀉心湯 - 功效

寒熱並用以合陰陽,補瀉兼施以顧虛實。心下痞滿不痛,嘔吐,下痢,苔膩而微黃。 寒熱錯雜,腸胃升降失調。

半夏瀉心湯 - 功用; 寒熱平調,散結消痞。

半夏瀉心湯 -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配方:半夏、黃芩、黃連、人參、乾薑、甘草、大棗。用於治療胃熱,是和理中湯相對的,以上熱、中痞、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為用藥指證。常常表現為飯後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難以下行。

3.【柴桂湯】

處方; 柴胡1錢,桂枝3分,花粉5分,牡蠣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 婦人熱病,經來寒熱如瘧,狂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於治療太陽少陽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還可以治療胃痛。日本漢方家矢數道明用此方加牡蠣、小茴香治療胃痛,無論虛實寒熱,無不百發百中,效如桴鼓。《外臺》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 - 組成

桂枝9g 豬苓9g;澤瀉15g;白朮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五苓散 - 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朮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 - 功用

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五苓散 - 病機

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是通陽利水的經典方,用於水代謝障礙。用藥指證為:口渴、吐水、水樣性腹瀉、小便不利等與水有關的症狀。現代人五苓散證的形成,多與過用抗生素、激素、化療藥以及飲食太油膩有關。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劑過多,也常常出現本方證。

5.【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湯概述

  〖方劑別名〗厚朴湯、大七氣湯、四七湯、厚朴半夏湯、七氣湯、四七飲

  〖 方源〗《金匱要略》卷下。

  〖組成〗 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兩(45g) 茯苓四兩(60g) 生薑五兩(75g) 蘇葉二兩(30g)

  〖 方歌〗半夏厚朴痰氣疏,茯苓生薑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主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效〗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注:這個方子出自張仲景,是漢代以前的計量單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兩=15克]

  〖附註〗厚朴湯(《聖濟總錄》卷一二四)、大七氣湯(《三因》卷八)、四七湯、厚朴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直指》卷五)、四七飲(《杏苑》卷四)。

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蘇葉、生薑。古代用於治療“梅核氣”。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為自覺異常。大冢敬節說“突然心臟如揪“的感覺,多是本方證,一時難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為敏感、膽小的自覺症狀?或是咽喉不適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為解鬱湯,合梔子連翹湯+黃芩為除煩湯。本方證多以精神上的不舒為主,其體質上往往相對較好。

6.【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 - 異名戊己湯(《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芍藥12克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用調和肝脾,緩急止痛。

主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現用於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徵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方論

本方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藥甘草湯 - 實驗研究

解痙、止痛、抗炎作用安徽醫學院《急腹症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有強力的抑制、鎮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鬆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藥合用後,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又名去杖湯,可治療抽筋和一切痙攣性疼痛。還可治療老年性便秘,大便乾結如慄者。甚至可以治療肝硬化(患者大便乾結、腿易抽筋)。本方除可以獨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為方根存在於很多經方之中。如桂枝湯、四逆散、小建中湯、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黃芩湯、溫經湯、薯蕷丸、大黃蟄蟲丸、烏頭湯、奔豚湯、芎歸膠艾湯、麻黃升麻湯、甘遂半夏湯、王不留行散、芍藥甘草附子湯。

7.【小青龍湯】

青龍湯 - 基本簡介

〖方源〗《傷寒論》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組成〗 麻黃去節,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6g] 乾薑三兩[6g]甘草三兩,炙[6g] 桂枝去皮,三兩[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配方特點:散收並用,表裡雙解。臨證加減表證不明顯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黃。

病機:風寒外束,水飲內停。

辯證要點: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小青龍湯 - 配方介紹

小青龍逐水以散陰寒,猶龍之翻波逐浪而歸江海。乃麻黃湯去杏仁加芍藥、細辛、乾薑、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藥物組成為:麻黃(去節)、芍藥各9g,細辛、乾薑、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小青龍湯 - 主治功效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蠲飲。

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證。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1)用於風寒感冒。本品味辛發散,性溫散寒,主入肺與膀胱經,功能開腠理,透毛竅,發汗解表以散風寒,為辛溫解表要藥,故多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發熱頭痛,脈浮而緊的感冒重證,即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用於咳嗽氣喘。本品辛散苦洩,溫通宣暢,人肺經,外能發散風寒,內能開宣肺氣,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適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喘咳實證,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湯。此外,本品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還可治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龍湯。若肺熱壅盛,高熱喘急者,每與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湯。

(3)用於風水水腫。本品上開肺氣,下輸膀胱,為宣肺利尿之要藥。對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的風水證,每與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黃湯;若兼見內熱及脾虛者,可配伍石膏、生薑、甘草及白朮等藥。

(4)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作用,用治風寒痺證,陰疽,痰核。

《神農本草經》: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

《名醫別錄》:微溫,無毒。主治[1]

小青龍湯 - 小青龍湯的來源

小青龍湯來源於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龍湯主之。”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主治太陽表裡俱寒,名日青龍,取東方木神伏邪之義。龍興則雲升雨降品物咸亨。

主治外寒內飲。用藥指證為:寒性咳喘,有水樣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潤。大冢敬節認為被稱為溢飲的疾病中包括現代的類風溼關節炎等,並用小青龍湯或小青龍加石膏湯成功治癒多例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腫脹和積液的病人。青龍既能治水,也可傷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劑善後。

8.【小柴胡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小柴胡湯

處方:柴胡(三錢) 人參(二錢)黃芩(二錢)半夏(一錢半) 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治傷寒,寒熱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傷寒論》:小柴胡湯

處方

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參6克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薑(切)9克 大棗(擘)4枚

功能主治:和解少陽。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用法用量

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1枚;若渴,去半夏,人參加至9克,栝樓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9克;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6克,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5克,乾薑5克。

備註

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洩少陽半里之熱為臣;人參、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薑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諸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

本方是和解劑的代表方劑,治療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和“默默不欲飲食”是小柴胡湯的四大主證,其應用範圍極其廣泛,可治療肝炎、膽囊炎、腮腺炎、淋巴結節、神經性厭食症、無名長期低熱等等。大冢敬節憑胸脅苦滿為依據用本方加牡蠣成功治癒一“鬼剃頭”,頭髮生長如初。本方亦可作為改善體質的藥物來使用。正確使用本方的關鍵是判斷患者是否是“柴胡體質”,是否有“柴胡證”。

9.【桂枝茯苓丸】

方劑名稱:桂枝茯苓丸(別名:奪命丸、牡丹丸、奪命丹、仙傳保命丹、安禳丸)

藥物組成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處方來源

  《金匱》卷下。

方劑主治(《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原文)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劑功效

  下其症。化瘀生新,調和氣血。

  方歌 金匱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和牡丹,等分為末蜜丸服,緩消症塊胎可安。

主要功效

活血,化瘀,消癥。用於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

主治功能

活血,化瘀,消癥。用於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清熱解毒,消炎止帶,調經止痛。用於熱毒瘀滯所致的經期腹痛,經血色暗,血塊,赤白帶下,量多氣臭,陰部瘙癢灼熱。解表,去溼,和中。用於腹痛腹瀉,噎食噯酸,噁心嘔吐,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舟車暈浪,四時感冒,發熱頭痛。

本方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可用本方的患者一般面部、腹部、腿部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面色多紅或暗紅,眼圈發黑,唇色暗紅、舌質暗紫暗淡等;下腹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伴有壓痛;皮膚乾燥易起鱗屑,特別是下肢皮膚更為明顯,膝蓋以下發涼,易生凍瘡,足底龜裂、雞眼。腿證的診斷意義最大,是一個必見的指徵。

10.【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 - 組成

桃核50個(去皮、尖) ,桂枝6克(去皮) ,大黃12克 ,甘草6克(炙) ,芒消6克

桃核承氣湯 - 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納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時溫服100毫升,日三服。當微利。

桃核承氣湯 - 病機

太陽之邪化熱傳腑,與血相搏,結於下焦。

桃核承氣湯 - 辯證要點

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脈沉實或澀。

桃核承氣湯 - 現代運用

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腸梗阻等屬瘀熱互結下焦者。

桃核承氣湯 - 配伍特點

逐瘀與洩熱並用

桃核承氣湯 - 功用

破血下瘀。

桃核承氣湯 - 主治

瘀熱蓄於下焦,少腹急結,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則譫語煩渴,其人如狂,至夜發熱,及血瘀經閉、痛經,產後惡霹不下,脈沉實或澀。

桃核承氣湯 - 方歌

桃核承氣用硝黃,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熱煩如狂。

桃核承氣湯 - 方論

力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黃下瘀洩熱,二藥合用,以逐下焦瘀熱,是為君藥;桂枝活血通絡,芒消洩熱軟堅,是為臣藥;炙甘草甘平和中,緩和消、黃峻攻之性,為佐使藥。諸藥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

本方是驅淤血的代表方劑,用於實熱淤血之上衝者。左下腹壓痛明顯者兼有煩躁不安、譫語等類似精神錯亂的狀態,使用本方最為貼切。配方由調味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成。桃仁+桂枝+大黃是下淤血三劍客。

11.【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9克芍藥30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澤瀉15克川芎9克 

【異名】改為丸劑“六氣經緯丸”(見《元和紀用經》);改為片劑,名“當歸芍藥片”(見《重慶市中藥成方製劑標準》)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功效】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溼。

【主治】婦人妊娠,肝鬱氣滯,脾虛溼勝,腹中癘痛。現用於婦女功能性水腫、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妊娠闌尾炎,以及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等屬脾虛肝鬱者。  

【用法】上六味,杵為散。每服6克,溫酒送下,一日三次。 (水煎服)

【附註】本方主治婦人肝虛氣鬱,脾虛血少,肝脾不和之證,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溼,佐當歸、川芎調肝養血。諸藥合用,共奏肝脾兩調,補虛滲溼之功。

【不良反應】 長期服用本方,少數患者可出現口舌生瘡、口乾咽燥、胃脘不適等不良反應。

本方用於治療虛證婦科病,與實證的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相對,患者下腹部疼痛(喜按喜熱),面色黃白無血色,浮腫貌或面部色斑。在日本,本方被譽為“婦人的聖藥”。本方由三味血藥與三味水藥組成,針對血液的運行失調和由此引發的水液停留。婦人易於下血過多,故而血虛是本,血不利則為水,故水停是標。本方即是以歸芍芎調血,以苓術瀉利水,標本同治。

12.【芎歸膠艾湯】

芎歸膠艾湯 -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芎歸膠艾湯 - 異名:膠艾湯(《金匱要略》卷下)、膠艾四物湯(《醫學入門》卷八)。

芎歸膠艾湯 - 組成:芎藭 阿膠 甘草各6克 艾葉當歸各9克 芍藥12克 乾地黃18克

芎歸膠艾湯 - 用法:上七味,除阿膠外,以水1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膠溶化,每服200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芎歸膠艾湯 - 功用:養血止血,調經安胎。

芎歸膠艾湯 - 主治婦人衝任虛損,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產後或流產損傷衝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現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不全流產、產後子宮復舊不全等出血屬於血虛者。

芎歸膠艾湯 - 方論

方中阿膠補血滋陰,安胎止血,艾葉溫經止血,安胎止痛,共為君藥;當歸、芍藥、地黃、芎藭即後世之四物湯,養血和血,調補衝任,均為臣佐藥;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藥緩急止痛,合阿膠善於止血。諸藥配合,以養血止血為主,兼能調經安胎。

主治崩漏、下血。方藥組成:當歸、川芎、艾葉、阿膠、生地、芍藥、甘草。但據日本學者考證,其原方應為芎歸膠艾四味藥,並通過實驗認為四味臨床療效高於七味。費維光先生認為四味方為止血劑之王,他用此方治下血癥從未見無效者。

13.【溫經湯】

溫經湯 - 異名:千金調經散(《萬病回春》卷六)。

溫經湯 - 組成:吳茱萸9克, 當歸9克 ,芍藥6克,川芎6克, 人參6克,桂枝6克,阿膠9克 ,牡丹皮(去心)6克,生薑6克 ,甘草6克 ,半夏6克, 麥門冬(去心)9克。

溫經湯 -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l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溫經湯 - 病機

衝任虛寒,淤血阻滯胞宮。

溫經湯 - 辯證要點

月經不調,少腹冷痛,經有瘀塊,時發煩熱。

溫經湯 - 配伍特點

溫清消補並用,但以溫、消為主。

溫經湯 - 現代運用

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經,不孕症等屬衝任虛寒,淤血阻滯者。

溫經湯 -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溫經湯 - 主治

衝任虛寒,瘀血阻滯,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乾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本方是女性的調理方、美容方。適合人群:偏瘦或消瘦,皮膚乾燥缺乏光澤;口唇乾燥乾癟而不紅潤;毛髮乾枯、發黃易於折斷;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手腳掌乾燥,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發熱感。月經週期紊亂或閉經,或難以懷孕,或易於流產;容易失眠、煩躁等。本方可製成膏方長期使用。

14.【麥門冬湯】麥門冬湯 - 組成

麥門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參6克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棗12枚

麥門冬湯 - 用法

上六味藥,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麥門冬湯 - 功用

滋養肺胃,降逆和中

麥門冬湯 - 主治

虛熱肺痿

咳嗽氣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

胃陰不足證

嘔吐,納少,呃逆,口渴咽乾,舌紅少苔,脈虛數。

麥門冬湯 - 病機

胃陰不足,虛火上炎,灼傷肺陰,虛氣上逆。

麥門冬湯 - 配伍特點

甘潤劑中少佐辛燥之品;培土生金。

麥門冬湯 - 辯證要點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本方傳統用於治療肺胃陰虛,咳逆上氣、乾咳無痰者。原方麥冬獨大,麥冬與半夏的比例為7:1。《本經》說麥冬治“羸瘦短氣”,胃陰虛則不納食,久則肌肉萎縮而羸瘦,故黃煌先生用本方治療以羸瘦、肌肉萎縮為特徵的疾病。如食道癌、賁門癌患者,證見納減消瘦、大便乾結,即以本方治之。

15.【厚朴麻黃湯】

厚朴麻黃湯 - 異名:厚朴石膏湯(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厚朴麻黃湯 - 組成:厚朴5兩,麻黃4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2兩,細辛2兩,小麥1升,五味子半升。

厚朴麻黃湯 - 用法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煎取700毫升,溫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厚朴麻黃湯 - 主治:咳而脈浮者。

厚朴麻黃湯 - 臨床應用

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惡寒頭疼,胸滿氣急,口燥煩渴、尿短色黃,脈浮而小弱。以《金匱》厚朴麻黃湯服藥三劑,喘滿得平,外邪解,煩渴止。再二劑,諸恙如失。

本方在《金匱》中記述極為簡略,故用此方的醫案並不多見。而費維光先生通過臨床事實認為,本方對呼吸困難的咳喘患者有特效。可治療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證見氣喘噓噓、呼吸困難,必服氨茶鹼方能緩解的病人,療效非常好。

16.【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 -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苓桂術甘湯 - 功效

溫陽化飲,健脾利溼。

苓桂術甘湯 -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主要用於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眩暈,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潰瘍病,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炎,關節炎等疾病。

苓桂術甘湯 - 病症分析

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溼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

苓桂術甘湯 - 方解

本方所治之痰飲病,乃中陽不足,脾運失職,氣不化水,聚溼而成,故治宜溫化利水。方中茯苓健脾滲淡利溼;桂枝溫陽降逆,並助茯苓氣化以行水;白朮健脾燥溼,使中焦健運,則水溼自除;炙甘草,健脾補中,調和諸藥。

本方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應用廣泛,可治療眩暈、短氣、心悸、慢性胃病等。本方所主眩暈具有明顯的體位性特徵,起立時身體動眩,平臥時則緩解。對於玩一會就要深吸一口氣的小而短氣,本方有佳效。胃中停水常引發眼疾,陸淵雷先生用本方加車前子治療眼睛赤痛多眵淚者有奇效。

17【排膿散】

排膿散 - 異名:四味排膿散(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

排膿散 - 組成

黃耆(鹽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研,炒) 人參各等分

排膿散 -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9克,食後用蜜水調下。

排膿散 - 功用

益氣排膿。

排膿散 - 主治

肺癰吐膿,壅悶咳嗽,五心煩熱。

本方用於排膿。可治化膿性腫物,且有疼痛,氣血凝滯,患部緊張、堅硬且炎性浸潤嚴重之疾患。本方服法為:枳實、桔梗、芍藥共為細末,加雞蛋黃攪勻,白開水送服。本方如作湯劑,和排膿湯合方使用效果更佳。

18.【甘麥大棗湯】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甘麥大棗湯主要由炙甘草9克,小麥30克,大棗10枚等成分配製而成。

用法:上三味加水適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勻。早晚溫服。

功效:有養心安神,柔肝緩急的功效,可以養心安神,補脾和中。

主治:心陰受損,肝氣失和之髒燥。精神恍惚,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臨症靈活加減。如心煩嚴重者加麥冬12克、鮮竹葉芯30條、丹參12克;心悸怔忪嚴重者加丹參12克、茯神15克、潞黨參25克(或用湯藥送服中成藥歸脾丸);易怒煩熱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

現代運用:本方主要用於神經官能症、癔病、抑鬱症、更年期綜合症等屬心陰不足,肝氣失和者。

歌訣:金匱甘麥大棗湯,婦人髒燥喜悲傷;精神恍惚常欲哭,養心安神效力彰。

甘麥大棗湯 - 方論

清?徐彬: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蓋病本於血,必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臟潤,肝氣調,燥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金匱要略論注》)

清?尤怡:小麥為肝之谷,而善養心氣;甘草、大棗甘潤生陰,所以滋髒氣而止其躁也。(《金匱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小麥,苦谷也。

中醫經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也。心繫急則悲,甘草、大棗甘以緩其急也,緩急則雲瀉心。然立方之義,苦生甘是生法,而非製法,故仍屬補心。(《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陳念祖:此為婦人髒躁而出其方治也。麥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氣寒,秉水氣而入腎;其味甘,具土味而歸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棗之甘,妙能聯上下水火之氣而交會於中土也。(《金匱要略淺注》)

清?莫枚士:此為諸清心方之祖,不獨髒躁宜之,凡盜汗、自汗皆可用。《素問》麥為心谷,《千金》曰麥養心氣。(《經方例釋》)

清?顧松園:此方以甘潤之劑調補脾胃為主,以脾胃為生化氣血之源也,血充則燥止,而病自除矣。(《顧松園醫鏡》)

本方用於治療髒躁。患者悲喜不能自主,無故悲傷落淚,愛打哈欠,俗稱“被鬼衝撞”之症。本方可鎮靜神經過度興奮,緩解各種痙攣。可用於幻聽症、幻覺症、癔性失音和失聽、癔性咽喉異症,亦可用於小兒夜啼症,小兒夢遊症,小兒多動症等。豬苓湯】

本方可以看成是治療尿路感染如淋病、腎盂腎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的專方。在生殖系統疾病中運用也相當的多,合用二妙散治療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等,證見帶下量多色黃,經來腰痠腹墜。也適合於男性前列腺炎的治療,尤其那些嗜酒、下肢有浮腫者。另外,本方還可以與四妙散合用治療痛風。

19.【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 來源《傷寒論》

赤石脂禹餘糧湯 - 組成

赤石脂30克(碎) 禹餘糧30克(碎)

赤石脂禹餘糧湯 - 用法

上二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赤石脂禹餘糧湯 - 功用

收斂固脫,澀腸止瀉。

赤石脂禹餘糧湯 - 主治

久瀉、久痢,腸滑不能收攝者。

赤石脂禹餘糧湯 - 禁忌

急性腸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這個小方子貌似用的人不多,但用於滑性腹瀉非常有效。有的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或中風臥床的患者,稍微多食或吃了葷腥就大便失禁,家人非常苦惱,此方可以解除此煩惱。服用方法:藥粉加水煮沸後煎10分鐘去漬,服用時要攪混,單服清汁無效。

20.【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 異名:伊尹甘草瀉心湯(《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甘草瀉心湯 - 組成: 甘草12克(炙) 黃芩9克 乾薑9克 半夏9克(洗) 大棗12枚(擘) 黃連3克

甘草瀉心湯 - 用法

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甘草瀉心湯 - 功用: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甘草瀉心湯 - 主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以致胃氣虛弱,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本方是治療白塞氏綜合徵(也叫眼—口—生殖器綜合徵)的專方,其實早在1800年前張仲景就發現並記載了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命名為“狐惑病”,治療用甘草瀉心湯。本方不僅限於治療白塞氏病,還可治療腸胃疾病、複發性口腔潰瘍。李發枝先生用本方治療艾滋病、手足口病亦有佳效。

21.【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出處】 《傷寒論》     

【組成】 當歸(12克)桂枝(9克) 芍藥(9克)細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8枚) 炙甘草(6克)  

【功能】發表溫中,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厥陰傷寒,血脈凝澀,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脈細欲絕;或腸鳴腹痛,下利不止;或陰頹疝氣,睪丸掣痛,牽引少腹。。

本方現研討可用於血栓靈通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木、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溼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古代常化裁使用於醫治血栓靈通性脈管炎、小兒睪丸鞘膜積液、偏頭痛、新生兒硬腫症等屬於血虛,陽氣缺乏,寒侵經脈所致者。

【用藥禁忌】 本方只適用於血虛寒凝之四肢逆冷,其它原因之肢厥不宜使用。

本方是治療凍瘡、雷諾氏病的一張名方。“四肢厥寒、脈微欲絕”是本方的使用眼目,提示末梢血液循環不好,局部供血不足。“四肢厥寒”不僅限於手足寒冷,頭面部的耳、眼、鼻、齒等遠端器官寒冷性疾病都在本方治療範圍。寒甚,頭痛、吐涎沫者加吳茱萸生薑。

22.【真武湯】

真武湯 - 出處:《傷寒論》。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 - 組成

茯苓9克 芍藥9克 白朮6克 生薑(切)9克 附子5克(炮)

真武湯 - 用法;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日三服。

真武湯 - 病機;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內停。

真武湯 - 配伍功效特點;溫陽化水。溫陽利水。

真武湯 - 辯證要點;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真武湯 - 主治

脾腎陽衰,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現用於肝、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耳源性眩暈,慢性結腸炎等屬於牌腎陽虛者。

真武者,水神也。本方用於陽虛水泛,可溫化人體之寒水。既為寒,故以附子溫之,既有水,則以茯苓白朮利之,生薑散之,至於白芍,既可止痛,又能利水。水性喜動不靜,可停留在全身各處。因其所停部位不同見症也各異。既有衝上所致的頭痛眩暈,又有外滲肢體的水腫、漏入體腔的胸水腹水以及關節水腫,聲帶水腫。水性趨下,故也有表現為水樣腹瀉和帶下量多清冷如水者,二者均無穢臭之氣味。

23.【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湯 - 基本信息來源於《傷寒論》

  原主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303條)

黃連阿膠湯 - 組成;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連阿膠湯 - 原理

  心臟像一個發動機一刻不停工作,泵出去的新鮮血液到達肢體末梢後再通過靜脈流回心臟。中醫認為:心藏神,這個神是藏在心臟裡面的正中心的地方,所以我們心臟中心永遠有一滴血停在那個地方。所以新的血進去取代舊的血,就好像鐘擺的道理一樣,就是撞擊,經過撞擊以後新的血進來把舊的血替出去。所以心中永遠有一滴血,是藏心神的地方。如果這滴血跑掉了,心神就“無處藏身”,這時就睡不著覺了。

  舉例

黃連阿膠湯 - 黃芩、黃連功效

  對於這種虛症的失眠,中醫經方里面很有名的“黃連阿膠湯”可以治療。裡面有黃連、黃芩、白芍、阿膠。為什麼要用黃芩、黃連?因為苦味入心臟,能夠補心。所以用黃連、黃芩加強心臟。就好像心臟的火不夠了,加點木柴上去—黃芩、黃連,這樣火就會大一點。因為桂枝跟白芍是不同的藥性,《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裡都講到“辛甘發散為陽”:“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所以桂枝是辛、甘發散,辛味和甘味的藥,白芍是“酸苦湧洩”,酸苦的藥是收斂。所以桂枝是增加身體的動脈循環,白芍是增加靜脈循環,所以我們黃連阿膠湯裡面,不用桂枝我們用白芍,身體的靜脈回到心臟的速度加快,就會使大量血會流進到心臟。

  血進到心臟以後,再用阿膠去補你欠虧的血,產生更多的血。怎麼設定補回的血不要補到手指上,也不要補到肝臟,也不要補到脾臟,而是要這個血——那一滴血要回到心臟的正中心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有個藥引子導引它,就好像在你迷路時為你找個帶路的人一樣。這個導引在中藥裡面沒有,那隻能從食物中找。找遍了食物,只有一種東西是永遠懸浮在中空的,懸浮在中間的,是什麼?就是雞子黃——雞蛋黃,雞蛋黃永遠是懸浮在空間。所以“黃連阿膠湯”在煮的時候,黃芩、黃連、白芍三味藥去煮,煮完以後,要在趁熱的時候把阿膠放進去,阿膠是溶化在裡面的。等到溫的時候再把蛋黃丟下去……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蛋白,只要蛋黃。二是要在溫熱的時候把蛋黃丟下去。所以,一定要蛋黃,只用蛋黃。蛋黃就是告訴這個藥,你去的時候,一定要停在心臟的正心懸浮、漂浮在裡面。

本方是少陰熱化證的主方。凡人體下部出血見精神亢奮者即可用本方。出血及精神興奮多於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此出血當為炎性與血管性出血;此心煩不得臥,則當為精神神經系統的虛性興奮。人體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婦人下血。此血多鮮紅而粘稠,伴有血塊。若色暗黑或血色淡紅而清稀以及人體上部出血,都應該考慮其他方證。

24.【黃芩湯】

黃芩湯處方:

黃芩(去黑心)1兩,黃連(去須)3分,大黃(銼,炒)3分,芒消(研)3分,甘草(炙,銼)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3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土瓜根半兩,赤茯芩(去黑皮)1兩。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後煩熱,大便不利,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本方是治利祖方。治療赤白痢疾有良效,人們每遇到赤白痢疾便認為是重病,必送醫院,花費大量錢財。豈不知我們的祖先早已準備好了如此小方,讓我們坐享其成,一般三劑可愈。本方還主治腹痛而出血症狀,先兆流產、經期提前(量多色紅質稠)等表現為腹痛而出血,均可考慮用本方治療。

25.【附子粳米湯】

附子粳米湯處方; 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兩,大棗10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 勝寒氣,和內外。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升,日3次。

各家論述

1.《金匱要略心典》:下焦濁陰之氣,不特肆於陰部,而且逆於陽位,中土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輔陽驅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厚,而使斂陰氣矣。

2.《古方選注》:治以附子之溫,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棗緩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嘔,下可溫經定痛

本方治療寒性腹痛。證見四肢發冷,惡寒,脈細,舌苔白,腹中冷痛劇烈,有時伴有腹中雷鳴、嘔吐等。本方所治與大建中湯有類似之處,區別在於大建中湯證有“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能近”的特殊反應。需要指出的是,本方中有半夏和附子,屬於“十八反”,藥店抓不到,要單配。

26.【瓜蔞薤白半夏湯】

處方來源漢?《金匱要略》。

劑型湯劑

藥物組成 瓜蔞實、薤白、半夏、白酒。

功效通陽散結,祛痰寬胸。

主治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助間神經痛、心律不齊、膽囊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

製備方法

用法用量 日1劑水煎分2-3次服。

用藥禁忌 孕婦慎用。

臨床應用 1.乳腺增生病:用本方加減:瓜蔞50g,半夏10g,浙貝母10g,生牡蠣15g,白芥子10g,乳香10g,沒藥10g,15g,烏藥10g,伴纖維瘤者重用牡蠣、丹參;伴肝鬱氣滯者加柴胡、枳殼;伴肝部化火者加龍膽草;月經不調,經血量少者加、;乳房痛甚加木香。以上藥物煎湯,每日1劑,早晚空腹服,2周為1療程。治療乳腺增生病38例中,年齡34-48歲之間,平均41歲;病程最長6年,最短4個月;增生團塊最大的達3.5×3.5cm,可觸及增生團塊最多的6處。所有病例均經2個以上市級醫院確診。療效標準:以腫塊全部消失,疼痛全部消失為痊癒;以腫塊明顯縮小,疼痛減輕為好轉;以腫塊疼痛和治療前一樣或者有發展為無效。結果:痊癒13例,佔34.2%;好轉17例,佔44.8%;無效8例,佔21%;總有效率為79%。輕者1個療程見效,重者3個療程見效。

2.非化膿性助軟骨炎:用本方:瓜蔞20g,薤白20g,半夏15g,氣滯血瘀重者加、乳香各10g,兼痰濁留滯加桔梗15g,制南星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0日為1療程。治療非化膿性肋軟骨炎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4例;年齡18-59歲。結果:痊癒(症狀體徵消失)共20例;顯效(症狀消失,助軟骨腫脹基本消失)共2例;好轉(肋軟骨腫脹基本消失,但仍感胸部不適)共1例;總有效率為100%。經半年隨訪全部病例均未復發。本方用於治療“真心痛”,“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類似於現代的冠心病。此病起於劍突一帶當中,其痛徹背,疼痛難忍。本方比瓜蔞薤白白酒湯多了一味半夏,治療胸痛的程度更劇,可見半夏有止痛作用。一般認為:半夏小量(15g)止嘔,中量(30g)催眠,大量(40g)止痛。

27.【旋復花代赭石湯】

旋復代赭石湯 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按心下痞硬.中虛而有留邪也.噫氣不除.

胃逆而兼蓄飲也.主旋復導飲下行.代赭鎮心降逆.而邪之留滯者.復生姜半夏以開之.氣之逆亂者.用人參甘草大棗以和之.虛回邪散.則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本方治療單純噯氣、呃逆、打嗝不斷有神效。除此之外,因旋覆花可治“唾如膠漆”,代赭石可“鎮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燥結”,故本方還可以治療膠黏性咳嗽,痰粘如膠,極難咳出,兼有便秘者。

28.【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甘草附子湯;別名;四物附子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七)。

處方;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朮6克桂枝12克(去皮)

功能主治

溫經散寒,祛風除溼。治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則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