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十段錦”,讓你的作文“筆下生花”


寫景“十段錦”,讓你的作文“筆下生花”


景難繪,色難描。很多同學描寫景色,除了一句“太美了”,就很難有別的句子了。下面這十種辦法,可讓你茅塞頓開,不在為美景抓耳撓腮。

(一)、可定點逐次繪景

定點逐次繪景,即作者觀察點不變,依次描寫景物的方法,是描寫景物的一種常用而特別有效的方法。陸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中先後兩次描寫火把,前一處描寫,從山腳向上望,火把“一直連到天上”,顯示了山的高峻;後一處描寫,作者已置身於“之”字形的火把隊列中,又以先仰後俯的角度描寫景觀,表現出山勢的陡峭,山路的艱險。多角度、散列式的生動描寫,令人驚心動魄,如在景中。

(二)、可定景不斷換點

定景,即固定景色,即所描寫對象;點,即觀察點。定景換點即固定景物而變換觀察角度。同一景物,從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現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採用確定景物而改換觀察點的方法描寫景物,能夠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景物的差異寫出來。運用這種方法描寫景物或環境,可以以“我”為中心,按照前後、左右、上下的方位介紹,也可以按照自然界的東、南、西、北的方位介紹。只是要始終注意三點:①要把觀察點及其變化情況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是在什麼地方的哪一個位置觀察到的。②交代觀察點時要按照方位有一定順序地描寫,或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不要一忽兒東,一忽兒西。③描寫景物時,注意從不同的側面去反映,使讀者對景物有整體感;描寫環境的設施時,要注意把具有時代特點的、地域特點的地方寫出來。

孫犁筆下《蘆花蕩》的景物描寫。作者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淀的美麗風光(定景),而幾處(換點)描寫均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小說開頭有一段精妙寫景:“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裡,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裡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敵人”“炮樓”,點明瞭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裡”,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澱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澱水裡,隨著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要滴落下來”的幻覺。這樣優美的國土,卻被敵人侵佔著,美麗的葦塘四周,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著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裡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裡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裡行間,愛憎鮮明!接下去,寫“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這段寫景很富於生活實感,把讀者引到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中,也很自然地鋪墊了後邊的故事。

(三)、可融合季節特徵

時間季節不同,景物就會有不同的特點。描寫一處景物,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還可以從一天中不同的時段來寫。這樣,不僅從時間上拓寬了思路,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而且把不同時間景物的不同特點表現出來,給人一個完整的印象。

酈道元在《三峽》中寫水,描繪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四)、可隨從時間進程

景物總是隨時變化的,所以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徵。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徵,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塗上了不同的色彩。

《山市》,這篇文章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能曲盡其妙。統觀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三個階段。①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這是目擊者眼中的畫面。文章還描寫了目擊者的心理變化: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宮殿出現,才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②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先總寫一筆:“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頗有恢宏的氣象。然後分寫:“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這幅畫卷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③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因“風定天清,一切烏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漢的危樓,所以樓的形狀看得格外清楚,連樓外天空也顯現了出來,給人的感覺是距離比先前的城郭縮短了一些。更為特殊的是,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增強了觀賞的興趣。最後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為相似,又使人感到餘味無窮。這樣,就是隨著時間進程的描寫手段達到了說明山市這種自然景象由生到滅全過程的作者意圖。

(五)、可移步取捨換景

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譬如:“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是謂移步換景法。移步換景法就是以遊蹤變化和景物的轉換為順序,從不同的觀察點描寫景物的方法。移步換景法一般適合於“遊記”,也比較適合於“參觀記”(“參觀記”或稱此法為參觀介紹法)。

《小石潭記》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來寫,自然而然,由近到遠,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從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聞水聲,不見小潭,那麼脆生生的音響,令人心醉。於是“伐竹取道”,這個一直不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現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為底,何樣乾淨!潭底是一整塊石頭,在潭中,它們呈現出各種姿態和形狀,堪稱奇哉!若單是石,未免單調了些,在小潭周圍,鬱鬱蔥蔥的樹木藤蔓在微風裡搖曳飄拂,只是幾筆,如畫一般美麗。下文更美。紅豔豔的陽光直射入水,透過綠瑩瑩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魚呢?在水中嬉戲,來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與遊人在逗著玩。倏忽來去。還會突然靜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這一切,都那樣地清晰。沉醉之餘,追根溯源,向遠處望去,方知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閃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見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說很有韻味。

(六)、讓行文脈絡清晰

描寫景物時,作者常常會將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結合起來,在時間的推移和視角的變換中展現美麗的景色。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態。《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語帶雙關,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作品並沒有把爸爸寫成一個花匠或園藝家,也沒有做潑墨的描寫,只是把“爸爸的花兒”作為線索貫穿小說的始末。小說開頭寫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裡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小說的中間寫道:“爸爸是多麼喜歡花。……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裡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髮上。”小說的末尾寫道:“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紮和施肥。”“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唸著: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些描寫在小說中是作為佈局謀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使作品渾然天成外,還具有的深層意義則在於:其一,借花的柔性來調和爸爸性格中的剛性,使爸爸的嚴厲和慈愛和諧協調地發展;其二,“花”在這裡已經超然而成了一種象徵的事物。象徵使作品更具內涵。爸爸身體健康時,花開得挺旺;爸爸病危時,成為對子女的關懷、鼓勵;爸爸辭世時,花兒落了。

(七)、可分門別類描述

分門別類介紹和描寫,即按描寫或介紹的對象的不同類別,如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等,或不同方面,如形狀、顏色、聲音等的順序來寫。描寫時,不一定要交代觀察點,也不一定要按時間或空間的順序進行描寫。但一定要把握景物的總特徵和各類景物特徵的關係,還要注意準確地“分門別類”,避免重複交叉。描寫各類景物時,都要圍繞景物的總特徵,選擇最典型的材料進行敘寫,這樣才能反映出景物的特點。其次,各類之間要互相關聯,使各個方面組成為一個整體,給讀者以完整的印象。

酈道元寫《三峽》之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先寫山,後寫水,佈局分類,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八)、可系列畫面組合

  採用畫面組合的方式和方法寫景,首先要從景物中選擇具有時代特徵、地域特點的不同畫面。然後對一幅幅不同的畫面按照某種順序進行具體的描繪。最後將不同的畫面按一定的順序組合成一篇文章。其間,還要注意選擇的畫面具有代表性,注意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繫。

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這篇抒情散文中,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

(九)、結構要變化多樣

寫景的文章,也要求結構方式變化多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的寫景,結構井然,層次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牆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條理,而且活潑多姿。

(十)、手法要靈活,詞語要精當,富有表現力。

1、筆法要張弛相間

張弛法,是作者為了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和發展變化,使行文有起有落,不給人以呆板單調的感覺,有意將緊張激烈、快節奏的描述與輕鬆舒緩、慢節奏的描述結合起來,交替進行的方法。

孫犁《荷花澱》中的“水上遇敵”一段,先是“輕輕划著船”,“船兩邊的水譁,譁,譁”。“順手從水裡撈出一棵菱角來……”寫出了婦女們愉快的心境,節奏是舒緩的。日本船一出現,節奏加快:“小船拼命向前搖”,“大船緊緊追過來了”,就連水聲也由平和變得急促“嘩嘩,嘩嘩,嘩嘩譁”的。這是先弛後張。

2、可用比擬

擬人,是把沒有思想感情的生物當作有思想感情的人來寫,它也往往能使語言富有魅力。

再看《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運用擬人手法。作者將胡楊林擬人化:“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後不願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後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盪,為自己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將羅布泊擬人化:“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裡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這裡同樣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3、可虛實相生

寫景不僅要實寫,也需要虛寫,虛實相生,擴大想像空間。虛寫就是採用聯想、想像、比喻、擬人等方法描寫景物。景物虛寫的途徑很多:

A可以化靜為動,或化動為靜,動靜結合,虛實相映。所寫出來的景,本應形象逼真,如若親見,而對景物的描寫又不可太實,還要加上作者的獨特感受,加工創造出情景交融、引人聯想的深遠境界。

B可以藉助夢境或幻覺來虛寫景物。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凝望某一景物時間較長以後,好像這個景物動起來變成另一種事物,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實際上是隨作者的聯想或想象而構成的一幅新情景。把這種想象出來的情景寫下來,首先要對原來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這樣讀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麼景物幻化出來的。當然,這種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後。其次描寫幻化景物時要注意完整性、連貫性,能幫助讀者構成新的情景。

C可以通過多種感覺觸發聯想和想像,抒寫與眼前景物相似或相關的景緻。品品老舍先生的景句,便會頗有感觸。

D可以運用比喻和擬人把實景虛擬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景中蘊情,情景交融。擬人、比喻之類,並非作文時想到要用什麼修辭手法才寫出來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這個形象,這個感覺。

《山中訪友》,這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的散文,寫景的構思就特別新奇。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裡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豐富的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動與靜、明與暗、虛與實的有機結合,不僅打開景物描寫的行文思路,而且使寫景畫面富於立體感和藝術性。

4、措詞修辭要巧妙

任何寫景的文章,並不僅僅單是為了寫景(也就是為寫景而寫景),大凡寫景的目的就是為了抒發個人的情感,表現作者的喜怒哀樂。因此,在寫景的時候,作者要麼滿懷喜愛讚頌之情,要麼滿懷痛恨厭惡之情,並根據自己對景物的情感態度來選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修辭等對景物進行描繪,顯然,寫景也要注重用詞用語和修辭。

《春》中有一句:“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其中 “偷偷地”和“鑽”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嫩嫩的,綠綠的”本該用在“小草”前面,這裡卻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這樣寫,也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我們在寫景的時候,不妨也學學這些典範,儘量地選用那些最能表現景物特點的詞或句來描繪景物。

5、可綜合手法表現

要想更好地描寫出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栩栩如生,表現手法的運用,乃至多種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至關重要。

《岳陽樓記》全篇僅368字,卻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託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於以簡馭繁,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敘述,以“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迴百轉,層層推進,寫景敘事言情都入化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