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鄉的小年

在北方,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這一天拉開了歡天喜地過大年的序幕,家家戶戶開始熱鬧起來。

我的故鄉豫西伏牛山區,過小年都烙發麵火燒吃,就是圓圓的餅,大小不講究,有甜的有鹹的,日子稱意的人家會做肉餡的。我小時候家住縣城,日子緊巴,從沒吃過肉餡火燒。不管好賴,家家都做著吃,絕不能去大街買,要不然就會被旁人指指戳戳。

吃此物過小年,乃千年留下的規矩,“臘月二十三,發麵火燒祭灶官”,也就是說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製作品嚐火燒饃,來祭拜灶王爺。此爺長啥樣,為何祭拜他?小時候總沒弄明白。某個小年,我在舅舅家的灶火房,見鍋臺正上方貼著副對子:一邊是“上天言好事”,另一邊是“回宮降吉祥”,雖識字但不明其意,總覺著是迷信,也沒敢問大人。如今徹底明白了,這就是請灶王爺在臘月二十三到天上去出個差,向玉皇大帝報告一下凡間的好人好事,再把平安吉祥帶回來。灶王爺是掌管吃飯的官,能不能在來年有好茶飯,就看各家這天的功夫了。親眼見有人家這麼操作:在灶臺旁擺好貢品,當然都是好吃的,以發麵火燒主打,還有芝麻糖、蘋果等,再弄個碗,裡頭插上香,對著灶王爺拜三拜,求他快快出發……。當然,好吃懶做、遊手好閒家們咋拜咋敬都不會好使的。

每當二十三這天來到,我總站在灶火案板桌邊,看母親揉麵、切塊、擀麵,做出巴掌大的圓面胚;再支上老條大鐵鍋,傳柴火,熱鍋,擺放面胚;火燒起來,滿屋暖暖的……。整整一後晌,母親終於忙乎停當,呈現眼前的是一大盆白白圓圓的發麵火燒。母親用手撩撩頭髮,遞給我一個:

“吃吧,嚐嚐啥樣?”

我伸出被凍紅的小手接過,吹吹熱氣,輕輕一咬,稍一咀嚼,一絲甜甜的味道溢滿口中。晚飯是粉條湯或雜燴湯,就著火燒饃吃,胡呼嚕嚕吃得滿頭冒汗,寒意頓消,一家人就這樣和和美美度過小年。

這一日,除了自家吃火燒,還送親戚鄰居。在我們那個家屬院一個角落的小屋,住著一對父子,生活很苦,那兒子三十大幾還光棍一條,他們的成分比較高,舊社會是老財。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他們的屋子是不冒煙的;母親要我端一碗火燒送過去……

後來我和兄弟先後離開家鄉,到外面求學、工作,回家過小年的機會就不多了,但總要回家過春節的。每每臘月二十三,母親總是做很多的火燒,放在一個大筐裡面留著。當年三十我們從外地趕回家的時候,母親就把我們帶到東廂房,裡面放的全是吃的,母親把大筐掀開說:

“瞅瞅,這都是二十三兒給你們準備回來吃的。老是怕不夠,吃吧,嚐嚐!”

“弄恁些!辛苦了!”

“咋啦,嫌多?”

母親一巴掌拍我背上。其實,我是心疼日漸變老的母親,製作發麵火燒可是很費勁的活兒。

如今,我的父親母親都已走了,再也吃不到母親親手做的發麵火燒了,但那昔日的火燒饃的滋味永遠保存在我的口中、心中。

故鄉小年圓圓的發麵火燒是團圓的吉祥物,也是灶王爺途中的乾糧,願其快去快回……

2017年1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