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嶽嵩高靈廟碑》:古雅方峻勢雄強


《中嶽嵩高靈廟碑》:古雅方峻勢雄強


《中嶽嵩高靈廟碑》(局部)

《中嶽嵩高靈廟碑》又稱《嵩高靈廟碑》、《寇君碑》,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年)立石。橫213.1釐米,高99.9釐米,碑陽七列22行,每行50字,現存580餘字,殘損大半,中間剝落尤為嚴重。碑陰刻字七列,上二列字較大,計22行,下5列16行,字較小,各列行數不等。碑在河南登封縣嵩山中嶽廟。

《中嶽嵩高靈廟碑》:古雅方峻勢雄強


《中嶽嵩高靈廟碑》在魏碑書法中屬於雄強一類,其雖為楷體,但結體用筆仍處於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書體,隸意猶濃,與《吳九真太守谷朗碑》(272年)和《苻秦建元四年產碑》(368年)等一脈相承。康南海對此碑推崇備至,贊其“高簡”、“古樸”。更將碑陰列為“神品”,說“渾金璞玉”,“寶採難名”。然清代碑學大家楊守敬則認為此碑“書法簡陋不足貴”持否定態度。細想之,兩位大家的觀點都有可取之處,只不過認識的角度不同而已。古樸者往往簡陋,簡陋者方顯古樸,像許多藝術品一樣過於齊整、過於雕琢則會失去自然和天真。此碑的魅力就在於它處於發展之中,許多地方還不成熟,因而具有許多後期“成熟”碑刻所沒有的拙樸天真,這種奇妙的思維沒有定勢,沒有框架,沒有制約,因而往往出人意料。正因此,才受到越來越多書家的關注和青睞。

《中嶽嵩高靈廟碑》:古雅方峻勢雄強


臨習要點:

1、《中嶽嵩高靈廟碑》為隸書向楷書過渡階段的不成熟字體,所以不能單學此碑,應旁及篆隸及風格相近的其他碑刻。如《張遷碑》《爨龍顏碑》《爨寶子碑》甚至龍門石刻中的《鄭長猷》等,筆法上要儘量用篆法,氣息上儘量靠古隸。

2、寫碑最容易出現刻板拘謹,拿捏造作,而《中嶽嵩高靈廟碑》最大特點是古樸自然,啟功先生提出“透過刀鋒看筆鋒”,只有透過刀鋒,才能完成刀法向筆法的轉換過程,所以多看看其他名家臨習此碑的手跡,以便增加對此碑的理解。

3、在臨習過程中還要多注意細節的變化,許多同樣的筆畫在不同的字中有著不同的表現手法,如“建”、“造”兩字中的平捺,前者曲折靈動,後者平直渾厚。臨習時要多分析,有所取捨,吸取合理的變化方法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才會對自己的書法學習有更大幫助。

4、結構上要充分體現其多變的特徵。首先是大小不一,筆畫多者溢出界外,如“建、然、際”等字;少者則收於框內,如“功、而”等字。再是字態不一,有的成熟穩健,如“之、後、義”等字;有的笨拙奇崛,如“宗、夫、嶽”等字,然無論端莊者還是奇拙者,其共同點是端莊得舒服,笨拙得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