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武昌起義(4)——被遺忘陽夏保衛戰1

內部鬥法的同時,外面的局勢也是越來越不樂觀。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武昌起義(4)——被遺忘陽夏保衛戰1

武昌起義


自起義之後清政府的反應還是很迅速的,畢竟有二百多年的鎮壓史,對鎮壓起義從順治開始到現在還是有著自己的心得。10月11日,收到瑞澄在漢口英租界的電報,清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準備調集最為精良的北洋軍進行鎮壓。10月14日清政府編組3個軍,第一軍由陸軍第四鎮及混成第三協組成,總指揮為蔭昌先進出發奔赴湖北,第二軍由陸軍第五鎮組成在第一軍後面跟進,馮國璋為統制,第三軍由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組成,保衛京師已備北方起事,由皇叔載濤負責。前線所有赴鄂援軍由蔭昌統一節制,並且命令海軍司令薩鎮冰率海軍入長江馳援湖北。清軍的反應不可謂不快,這一波操作不出意外話武昌基本就被扼殺了,後面也不會燒成燎原之火,可是歷史就是因為這些意外所以精彩。下面先來看看陸軍大臣蔭昌是何許人也。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武昌起義(4)——被遺忘陽夏保衛戰1

留著德國鬍子的蔭昌


蔭昌早年在北京同文館(現北京大學的前身)學習德語,掌握了這“項技”能之後便順理成章的被派到駐德大使館工作,到了德國才發現這哥們連基本的口語都說不利索,但是有句俗話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這句的指引下,蔭昌後又被派到德國去學習軍事以振興大清帝國。在德國善於搞關係的蔭昌和當時還是德國皇太子的威廉二世成了好基友,好到什麼程度呢,好到兩人留的鬍子都是一個造型,並且不棄不離的彼此留了一生。這層關係讓蔭昌在政府倍有面子,走到哪都帶風,據說連當時八國聯軍侵華總司令瓦西里見了蔭昌也要三鞠躬問聲好。但擁有這層通天關係的他不但不驕傲而且還很隨和,高層都很喜歡這個帶有喜感的人,這就是什麼武昌起義發生後大家都想到了蔭昌。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武昌起義(4)——被遺忘陽夏保衛戰1

陽夏保衛戰


當時派載濤去奕劻不同意,載濤也不願意去,派袁世凱去載灃不願意,袁世凱也稱病,派蔭昌去大家看看他的小鬍子都挺滿意,但蔭昌願不願意大家並不關心,蔭昌只有硬著頭皮上任了,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於是蔭昌從北京站帶著軍隊出發了,但是在這前一天的內閣會議上奕劻和徐世昌一唱一和的力主袁世凱出山,清廷發召啟用已經在家河南釣了三年魚的袁世凱,一代梟雄的袁世凱自然不願意做一隻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狗,即便做狗,他也要在清政府脖子咬上致命的一口,於是雙方開始討價還價。蔭昌從德國回來之後一直是袁世凱的副手,兩人關係密切,善於搞關係的蔭昌順道又去勸了勸袁世凱,密談什麼不清楚,之後蔭昌繼續率大軍往湖北走。於11月17日達到河南信陽,先頭部隊抵達湖北前線。蔭昌很明白袁世凱遲早要出山接替自己,何必賣力呢,能不動則不動,加上來的時候比較匆忙,武器彈藥和大炮還在路上便以此為藉口,沒有馬上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江湖上盛傳的蔭昌指揮不動清軍在我看來有這方面的因素,但絕對沒有那麼誇張。同日黎元洪正式就任軍政府大都督。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武昌起義(4)——被遺忘陽夏保衛戰1

袁世凱


在蔭昌大軍到達之前陽夏保衛戰其實就已經打響了。11月13日,被打出武昌城的張彪便糾集了從湖北、河南支援的2000多名清軍,在京漢鐵路進入武漢三鎮的第一站劉家廟,等待清軍增援部隊的到達,並在此時薩鎮冰的海軍也已到武昌江面,隨時準備炮擊。11月18日趁清軍大部援軍還沒有到來之前黎元洪命令,何錫藩任前敵總指揮出擊劉家廟,黎元洪的戰略眼光還是很不錯的,劉家廟作為火車進入武漢三鎮的第一站如不攻下,那南下的清軍將直接抵達劉家廟投入作戰,而且攻下劉家廟還可以作為進攻灄口的橋頭堡。戰鬥很激烈,人數不佔優勢的清軍在張彪的殊死抵抗和薩鎮冰的炮火支援下沒有丟失劉家廟。何錫藩很快發現其實在江面上的巨炮才是進攻最大的阻礙,於是決定夜間進攻,化解其火力的優勢正好也趕上薩鎮冰在補給彈藥,革命軍在步兵衝炮兵轟的戰術之下,佔領了劉家廟,武漢三鎮軍民倍受鼓舞,許多市民前來支援,夜間革命軍決定乘勝追擊向灄口進攻,清軍在三道橋頑強阻擊。19日前敵總指揮何錫藩受傷,被迫撤出戰鬥,於此同時黎元洪派出了自己的嫡系張景良走馬上任。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武昌起義(4)——被遺忘陽夏保衛戰1

陽夏保衛戰示意圖


他的出現改變了戰局,上任當天張景良若有所思的去前線溜達一圈,隨後便消失了在了茫茫硝煙之中。這對革命軍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他們根本看不上這個投機者,他的上任基本上就是黎元洪為了一己私利想要奪得革命軍的領導權。革命軍持續不斷的對灄口攻擊,但隨著革命軍傷亡的增加雙方的攻守產生了轉換。20日內閣大臣徐世昌到河南去請袁世凱,袁世凱開出6大條件:(1)明年召開國會,(2)組織責任內閣,(3)寬容起義人員,(4)解除黨禁,(5)要所有軍隊的指揮權,(6)給錢,清政府開會研究,並在當天催促蔭昌趕緊進攻,其實在這個時候清政府還是不願意把大權讓出,因為他們知道袁世凱不是李鴻章,更不是曾國藩。他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他需要的是大清的江山。清政府自殺的決心還是很難下,但是最終也許是為了體面,他們選擇了上吊(袁世凱)而不是被槍決(革命家)。(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