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從“大澤鄉起義”與“武昌起義”看秦帝國的寬容和清王朝的暴戾!

從“大澤鄉起義”與“武昌起義”看秦帝國的寬容和清王朝的暴戾!

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王朝,但是陳勝在大澤鄉喊出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卻讓秦帝國走向了崩潰。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王朝,熊秉坤在武昌城中打響的第一槍也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中國歷史上一始一終的兩個大一統王朝分別覆滅在“大澤鄉起義”與“武昌起義”掀起的革命風暴之中。王朝末年起義迭發本屬常見現象,但是把秦帝國和清王朝末期所遭遇的起義放在一起對比,卻發現了一些不常見的現象,應該說是發現了一些很值得玩味的現象。

我們先對比一下秦帝國和清王朝在末期時的國情。秦帝國末期雖遭遇了始皇突死、二世怠政、趙高亂法和忠臣良將被殺等諸多情況,但是此時的秦帝國在表象上看仍顯得尤為強大。一則為各地郡縣的政府工作依然有條不紊地在正常運轉。二則為秦帝國的戍邊大軍和各地郡縣的常備武裝力量也依舊存在,刀叉劍戟戈矛盾弩發出的寒光仍然瘮人。三則為匈奴退避,百越降服,帝國並無外族侵擾之憂。而反觀此時的清王朝末期,在表象上看可謂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一則為外部遭受西方列強侵略,賠款割地,主權淪喪。二則為內部遭受了太平天國與捻軍的重創,國家政權元氣大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為減弱。三則造反派結成了有組織有綱領的革命黨,其破壞性和威脅性遠超歷朝歷代。

如果單從末期時的國情對比,可以得出在清王朝發動起義比在秦王朝搞起義要容易得多的結論。

但是事實卻恰好與理論相反,我們用數據說話。武昌起義並不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發動的第一次起義。在之前同盟會從1906年12月到1911年4月已經連續發動過萍瀏醴起義、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僅1907年就有四場。這些起義都是經過周密策劃,精心準備的,但是結局都是失敗,喻培倫、林覺民、秋瑾等無數革命者的鮮血染紅了大地。但是這些串行迭代的起義就像水滴石穿,鐵杵磨針一樣,最終迎來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武昌起義一爆發,起義突然由串行改為並行,關內十八個省都發生了武裝起義,其中十三個省宣佈獨立。但就是這樣都並未壓垮清王朝,袁世凱和北洋軍還牢牢控制著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雖然其中山西、山東、甘肅、寧夏地區都曾宣佈獨立,卻又很快被北洋軍鎮壓。如果不是後來南北議和成功,估計北洋軍和革命軍還得來個“鉅鹿大戰”才能分出最終勝敗,再或者形成南北對峙的新南北朝。

可見看似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卻有如此強的抗擊打能力,超出預想。反觀秦帝國,一個大澤鄉起義瞬間就在秦帝國的版圖上燃起了星星之火,而且很快就呈燎原之勢。秦末起義,彷彿從來沒有串行和迭代,直接上的就是並行線路。有時候我真的搞不清楚在通訊並不發達的秦朝,為何大澤鄉起義的傳播速度遠遠高於了同盟會領導的萍瀏醴起義、黃花崗等起義。更令我瞠目結舌的是秦帝國各地的起義基本都很順利,郡縣官員一個一個的倒臺,而且多數都死於非命。為了說明秦末各郡縣官員有多麼脆弱和其高死亡率,我列舉數據如下:會稽郡守被項梁項羽兩叔侄詐殺,東陽縣令被縣中的年輕人所殺,沛縣縣令被縣中的父老鄉親所殺,狄縣縣令被田儋誘殺,《史記》一句“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道出秦帝國郡縣官員在平民起義中生命力有多麼的脆弱,死亡率有多麼的高。即使後面有些地方官員稍有抵抗力但也沒能蹦躂多久,比如泗川郡郡守壯,三川郡郡守李由等。但是地方官很難自保這點在清末起義中不多見,因為清朝的各省府官員在起義爆發後要不是很快鎮壓了起義,要不就是自己逃走了,被革命黨屠戮的不在多數。當然,在武昌起義後,這些省府官員很快就改頭換面了,仍然還是一方霸主。
總之,表象看似強大的秦帝國的抗擊打能力反而顯得弱小,經不起折騰,完全沒達到預想。

從“大澤鄉起義”與“武昌起義”看秦帝國的寬容和清王朝的暴戾!


有果必有因。秦帝國末期的外強中乾和清王朝末期的高受耐性不是莫名其妙形成的,而是從帝國和王朝建立的那天開始就註定會有不一樣的結局。我必須從這兩個朝代的源頭開始分析:

第一,秦帝國讓人民“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清王朝讓人民以“八股文”為師。雖然兩者都有禁錮思想的作用,但顯然八股文更為厲害且毫無實際作用。

第二,秦帝國只是“焚書”,而清王朝卻是“改書”。一部《四庫全書》看似收書實則毀書,更是改書。歷史學家吳晗曾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中華文化在《四庫全書》的編撰中得到了一次徹底的大清洗,欲滅其國,先去其史。

第三,秦始皇只是坑過“方士”而並未對儒生進行屠戮,但是清朝的文字獄卻真是把讀書人變成了啞巴、聾子和奴才。

第四,秦帝國法律雖然嚴苛但並不變態,而清王朝能制定出:“凡漢人三十人以上集會者,以謀反罪論處”這樣的規定。

第五,秦帝國對六國貴族十分寬容,採取“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政策。像魏國寧陵君魏咎這樣的大貴族在滅國後也只是被秦帝國貶為了平民,可以照樣正常生活也並未受到誅連。而清王朝入關後對明朝皇室卻是屠戮殆盡,據白新良、趙秉忠《清兵入關與明朝宗室》一文統計,從順治三年到順治八年,先後擒斬的明朝宗室、其有名有姓的僅郡王以上就有五十多人,對他們的家屬,無論少長也盡誅之,以此計算,總人數當在萬人以上。直到江山坐穩,雍正年間才開始找尋遺漏的明朝皇室後裔對其進行封賞,以表皇恩浩蕩。

第六,秦帝國法律規定官員不得“見民倨傲”,即見了人民群眾不得擺官架子,否則違法。所以秦帝國官員比較務實,對待平民事務也必須當天儘快處理,因為秦律又規定“無宿治”,即當天事必須當天畢,如果當天應處理政務拖延過夜則是違法。因而頻頻接觸平民處理公務的秦帝國官員在混亂時期經常被平民所殺,而清王朝的官員們都高高在上,平時找他都難,更別說要抓他。

秦帝國在面對第一次大一統的複雜情況時,猶如一位才進學堂的小學生,幼稚而尚存赤子之心。清王朝面對迭代多次後的大一統已經是博士生水平且還持有教授職稱,在君主專制的道路上猶如一位老司機。如果秦帝國能向清王朝隨便學幾手,或許都有機會延長自己的壽命。但我很慶幸秦帝國當年的稚嫩,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的漢唐文明,不然中華民族在春秋戰國結束後即立馬步入垂垂老矣的暮年。

從“大澤鄉起義”與“武昌起義”看秦帝國的寬容和清王朝的暴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