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忻州頭條#建安鄉檀村位於五臺縣城西南,東隔滹沱河是蘇家莊村;西與張家莊相鄰;對面新堡村;南依南灣村。檀村位於四村中心,其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

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定襄縣治河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在滹沱河的河心,挖出了一根約二十釐米粗的殘缺鐵柱,頂部帶有鐵環。

於是,圍繞這根鐵索展開考察。

據周邊村民根據傳說描述,在清初,流經五臺縣的滹沱河上有座木板浮橋,橋的整體用四條鐵鏈分上下連通兩岸,下兩鏈上鋪木板,橋下有若干鐵柱支撐,鐵柱頂端用鐵環固定鐵索。

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據《五臺縣志》載,這座橋原是清初五臺縣大建安村義民五臺徐氏九股九世徐鴻鳴所建。它對當時兩岸的經濟往來,生產技術的交流以及通婚等帶來了方便,積極地促進了滹沱河南北兩岸的溝通。

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傳說中的白良橋不管水漲橋高,還是水落橋低,河水都不漫橋。這也為白良橋塗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然而,這樣一座神秘的大橋,到了清乾隆五十二年的時候,卻突然奔潰了。而白良橋崩潰時又有一更加震撼人心的傳奇故事流傳在滹沱河兩岸。

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在白良橋的南端是檀村,檀村的西面有座山,叫簡子山,山那邊是張家莊村。簡子山海拔約1050米,相傳乃春秋時期趙簡子狩獵於此得名,山上曾建有簡子廟,其子襄王追尋先祖足跡也曾來此,後重建了襄王廟。而相傳東郭先生路遇中山狼的故事也源於此。

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在白良橋的北端也有個廟,叫河泉廟。據傳,五臺縣善泉都的泉巖村在好多年前有個人叫楊河泉,這楊河泉前半生做了幾件惡事,到了後半生決心痛改前非,於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首件善事就是在滹沱河北岸的前堡村和新堡村之間的黃土高坡上建了一座佛廟,再後來又屢做善事。後人為記住他改惡從善的建廟功德,就把這個廟叫做河泉廟。

清代前期,隔河相望的襄王廟與河泉廟互通往來,香客不斷。

在乾隆五十二年夏天的陰曆初一,河泉廟的老和尚吩咐廟裡一個小和尚去河對岸的襄王廟去上香。小和尚收起香紙,肩扛禪杖就要出發,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老和尚囑咐:“慢,不管你路上遇到什麼精靈,身為出家人都不要驚擾它們,更不可傷害它們。”小和尚漫不經心地輕聲而應:“弟子明白,師傅放心。”

小和尚迎著烈日一路行走,不一會兒踏上了白良橋。暑伏天的正午,滹沱河兩岸鬱鬱蔥蔥,山清水秀,沃田蔥蘢,滹沱河水奔流不息,河面上隱隱約約的霧氣繚繞著,蜻蜓飛舞繁忙,不時點水......小和尚欣賞著這河畔美景如痴如醉,他肩上的禪杖映著紅日閃閃放光,更顯他英姿勃發,值時烈日當空,驕陽似火,他實在想在白良橋上放慢腳步。能多領略一會誘人的景色。他緩緩向南行進,邊走邊看,邊享受著。忽然橋中心的木板上,一對活潑的“蜥蜴”你纏我繞的嬉戲著躍入小和尚的眼簾,面對眼前的場面,他原本的好心情以及老和尚臨行前的囑咐都忘得一乾二淨。出家人本應以慈悲之心普渡眾生,但是他心中卻突然湧來了逆反心潮,反其道而行之,隨手揮動禪杖,“噌”的一下,將纏繞成一團的蜥蜴斬成兩截,滴滴殷紅的血跡灑落在橋的木板上,斷截的蜥蜴屍體跳躍般地掙扎著,彷彿在控訴著小和尚殘忍殺害生靈。

這對小生命就輕而易舉的結束了嗎?不,沒有。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又有誰知這報應來的這麼快。就在這時,小和尚立刻覺得天旋地轉,橋晃山搖,頭暈目眩,拖著禪杖跌跌撞撞往前走,沒走一兩步就昏倒在地,熱火攻心,不知所措。而此時的滹沱河畔天色突變,狂風驟起,飛沙走石。上游天空黑雲猛起,在電閃雷鳴中滿天黑雲壓頂而來。滹沱河上籠罩了恐怖的和天公作惡的陰雲,兩岸百姓尤其是大戶人家緊張的收拾東西,家畜歸圈的情景可想而知。說時遲,那時快,大雨在狂風驚雷中傾盆而來,真是就地起水,哪能分清天和地,大河的洪水就像猛獸一般,咆哮著、奔騰著急向白良橋衝來。躺在橋木板上的小和尚在那無情的狂風、猛雨、驚雷中依然熱火燒心,不省人事,面無人色,恐怕他的靈魂已被押入地獄受刑待審。洪水越漲越高,水勢的猖狂猛烈以秒加碼,白良橋的鐵鏈鐵柱已經承受不了這麼大負荷的衝擊力。與狂風驟雨交織在一起的一聲劇烈驚雷聲中,白良橋鐵鏈拔了根,木板射了箭,鐵鏈飛長空!造富於民的白良橋崩潰了!可怕的洪水不知侵吞了多少良田和樹木。四面楚歌的小和尚早已葬身於洪水之中,誰知把他衝向了何處。

下午未時末,風停雨住,黑雲漸散,老和尚和兩岸鄉民踩著泥濘去探望白良橋,這時的滹沱河裡洪水漸減,然而白良橋卻已無影無蹤,眾鄉民無不感嘆!其實,朝朝修煉,能知未來的老和尚早以預知一雙“小龍”要在初一的橋區間相戀顯現。他雖雖未洩露天機,但萬分悔恨今天用人不當,情知小和尚殘殺精靈傷天帶禍,以至於給黎民百姓招來災秧。望天長嘆,小和尚太任性不聽叮囑,隨意斬殺“小龍”觸犯天律,從而招致殺身之禍,最主要的是給眾生帶來了災難,導致白良橋的崩潰,不能為民造福。老和尚千百遍自責:罪過,罪過。兩岸鄉民更是望河興嘆,交口追述著當年建橋人的良苦用心。

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白良橋奔潰了,崩潰時面對特大流量的洪水,橋的各種設施基本失控,已無法承受那麼強大的衝擊力。白良橋崩潰的劫難無法逃避,最主要的是給當地兩岸百姓經濟的往來,生產技術和物資交流,生產的發展以及通婚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更給後人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遺憾。而揭去它“水漲船高,水落船低”的神秘面紗,用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橋上起支撐作用的鐵柱與鐵柱之間跨度較大,這樣鐵索就有了伸縮性,自然隨著河水的變化而或高或低。

時光推移,定襄縣治河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在滹沱河心挖出的這根約二十釐米粗的殘留的頂部帶有鐵環的鐵柱應該就是原先白良橋的原址,它記錄和見證著歷史的白良橋的貢獻和崩潰時的災難。

1979年,新建的橫跨滹沱河兩岸的“群英橋”修好了,重新延續了連接兩岸的使命,傳說已是過去,歷史不要重演。

滹沱河上的檀村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