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民族之卡爾梅克:在祖國的日子

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民族大遷徙完成之後,土爾扈特享受了英雄的待遇,他們的頭領封官進爵,他們的人民得到了政府和民間的各種幫助。可是不久之後,他們又犯了老情緒:內訌。其中主要是舍楞和策伯克多爾濟兩個人,他們認為在東歸中他們的功勞比渥巴錫的功勞更大,他們在部落中的地位應該高於渥巴錫。可是老天,渥巴錫可是卓裡克圖汗啊,如果他們的地位要高於渥巴錫,那他們不是能當皇帝了?這是絕不可能的。可是策伯克多爾濟不管可能不可能,還是給乾隆皇帝上了一個奏章,說,這一次壯烈東歸,都是我的主意,是我一手策劃並且指揮的,所以你們不應該封渥巴錫為汗,而應該封我為汗。清政府大約也比較瞭解這件事情的經過和這個人,因此下旨說服他,但他不聽,而且流露出要到北京和乾隆皇帝當庭爭辯的意思。至於舍楞,原本有著和車凌烏把什執手宣誓永遠忠於祖國的佳話,倒是一直遵守著這個諾言,而且經常說,我原本是一個有罪的人,在流亡的道路上已經無路可走,才重新回到中國,朝廷不但沒有治我的罪,還賞封了我,我真是身上每一根神經每一個細胞每一個肉原子都感激不盡。但是在他眼裡,28歲的渥巴錫實在太年輕,舍楞實在不好意思去尊重他,只好每一次見到他的時候都當他是透明的。可是渥巴錫並不把舍楞當做透明的,對他那副嘴臉看的清清楚楚啊,這樣不能不讓兩個人之間生起齷齪啊。

清王朝和蒙古人打的交道不少,深知他們只要一鬧內訌,那可不是吵兩嘴就完了的,而是驚天動地的,你死我活的。清政府再三商量之下,只好把他們分開安置。其中,策伯克多爾濟被安置在和布克賽爾,他成了他那一支土爾扈特的頭領,只歸清朝地方官管轄而不歸渥巴錫管轄,方才樂了意。至於那位反正的舍楞,請政府總歸對他還是不大放心,把他安置在了阿爾泰烏拉臺,跟原本在這裡的杜爾伯特部落混合居住,這多多少少也有分散他的勢力、讓杜爾伯特人監視的意思,但也同樣脫離了渥巴錫。舍楞欣然同意。

此外,巴木巴爾被安置在了烏蘇。人數最多的渥巴錫部落,則被安排到了巴音布魯克草原,而讓原本在這裡遊牧的和碩特部遷移到了其他地方。這樣,土爾扈特雖然被分散了,但都各得其所,都能開始發展自己的生產。幾萬人被分到了幾個地方,也不至於讓滿清大臣害怕她們有所不軌了。而這個時候,正是那些伏爾加河西岸的蒙古人被俄羅斯軍隊緊緊包圍,限制了放牧自由的時候。

土爾扈特萬里歸來,過程中屢遭強敵,財產散逸罄盡。數萬人如何生活下去,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清王朝中央和地方政府雖然竭盡全力給了糧食、衣物,但長久下去不是辦法,這麼多人要長久生存,總要找點活兒幹吧?因為窮,他們到了新的地方之後很快出現了偷雞摸狗的事情,造成了社會隱患。清政府把他們的自救作為了當務之急。他們左思右想、思來想去,為各方面考慮起見,決定引導他們農牧結合生產。根據土爾扈特人自己的意願,願意從事農耕的,撥給土地,發給種子和生產用具,願意從事放牧的則發給一定的牛羊。

雖然有當地的維吾爾族人幫忙指導,但是是代代以遊牧為生的土爾扈特人一下子從事農耕還是頻繁出現麻煩。把種子煮熟了再播下去啦,讓羊去代替人除草啦,拔苗助長啦,等等,你們能想到的笑話幾乎都鬧出來了,到頭來,種子用了,果實沒有結出來,惱得人一塌糊塗。有的人灰心失望,回到了放牧的行列,也有的人堅持了下去。就像去了和布克賽爾的策伯克多爾濟,他派出一千多人到農耕地方專門學習耕種,幹勁非常大。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土爾扈特們也是如此,他們積極響應清朝的政策,為轉事農耕做了很多工作。最終,很大一部分牧民變成了農民,種出了西瓜、水果、棉花、小麥等。土爾扈特從事農耕一直髮展到了今天,讀者朋友們在市場上賣的葡萄乾、哈密瓜、大棗、枸杞,很有可能就是他們種出來的。

1775年1月9日,土爾扈特年輕的領袖渥巴錫去世了,享年33歲。彌留之際,這位影響力很大的年輕首領囑咐土爾扈特們,一定要遵紀守法,勤奮生產,報效國家。得到他去世的消息,乾隆皇帝派人不遠萬里趕來祭奠,以朝廷典禮厚葬。

渥巴錫,是土爾扈特們永遠尊敬的民族英雄。而他帶領離開伏爾加河的十多萬人,則是十多萬個英雄。

失去的民族之卡爾梅克:在祖國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