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草庐对》 VS 沮授《河北策》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这次会面中,诸葛亮提出了大名鼎鼎的《隆中对》。在现在通行本的《诸葛亮集》里,这篇文章又被叫作《草庐对》。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诸葛亮

《草庐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立国和取天下的总战略,这个战略预测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取天下的方针,历来被视为“千古奇策”。

《草庐对》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了,诸葛亮在分析了刘备的优势劣势后,提出让刘备先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并加强内政建设,团结少数民族,进而争夺天下。

不过,汉末规划天下的宏观战略,并不只有《草庐对》一个。我们不妨将《草庐对》与汉末的另外几个战略规划比较一下。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沮授

第一个要说的,是沮授给袁绍出的《河北策》。初平二年(191年),袁绍抢占了冀州,他的手下沮授给他做了一个战略规划。

沮授说:

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意思是,袁绍名望大,青州的黄巾、并州的张燕、幽州的公孙瓒还有塞外的匈奴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沮授的战略,是立足冀州,吞并河北。这是战略的第一阶段。

然后迎立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夺取天下,这是第二阶段。

这就是《河北策》。

和《草庐对》相比,《河北策》也要求先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夺取天下。而且也把政治手段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非常高明的地方。不过相对而言,《河北策》没有提及袁绍的劣势,也没有提及周围环境产生的威胁,分析还不够充分,对地缘政治不够重视。这和当时天下群雄并起,大势还不明朗有关。


《草庐对》 VS “二分天下之策”

第二个,我们来看甘宁与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

建安八年(203年),甘宁给孙权分析局势说:

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甘宁认为曹操早晚要篡位,汉室是保不住了。刘表父子守不住荆州,刘表的大将黄祖也守不住荆州的东大门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周边地区)。这是机会。

威胁是曹操也想吞掉荆州。所以甘宁就提出,先取江夏,再取荆州,最后取巴蜀,分三步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甘宁

七年以后,周瑜占据了南郡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又进一步提出: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曹操刚在赤壁大败,一时半会儿还南下不了。趁这个机会,东吴先取益州,吞并刘璋、张鲁,然后与关中的马超结盟,再从荆州出兵占领襄阳,然后攻取北方。

应该说,甘宁和周瑜的策略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二分天下之策”。

这个策略对总体的形势,分析还是很到位,先江夏、再荆州、再巴蜀,最后取天下。但和《草庐对》相比,“二分策”不够精细全面。这是一个纯军事的战略,并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在地缘政治、外交关系方面,有明显不足。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周瑜

周瑜把盟友锁定在关中的马超身上。要实现与马超结盟,首先周瑜要迅速灭掉刘璋、张鲁,其次是在这段时间里,马超不能被曹操灭掉。可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灭掉刘璋,绝不是能够速战速决的事。

我们再看《草庐对》。诸葛亮完全没有把关中的马超作为联合对象。他认为从益州出兵,在关中的对手是曹操。可见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控制益州的时候,马超早被灭了。这个判断,要比周瑜精准得多。

另外,诸葛亮在《草庐对》里,对孙权的认识也很深入。孙权的江东政权很稳固,刘备你是打不动的。由于稳固,孙权也是有实力来对抗曹操的。一旦曹操南下,曹孙就有利益冲突,那么刘备和孙权就能够结盟,并且确实能够对抗曹操。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马超

周瑜对盟友的认识却相当含糊。他要联合马超,只是因为在占据益州后,马超在关中,可以作为争取的对象。至于马超有没有这个实力,这个联盟能不能达成,周瑜并没有更多的分析。

更为致命的是,周瑜在做规划时,完全无视刘备的利益。当时的刘备虽然地盘很小,只有荆南地区,但毕竟是孙权盟友,而且就在周瑜的侧翼。周瑜的“二分策”无视盟友利益、无视地缘政治,很难说日后实行起来不会出问题。

其实这样的事情后来就发生了,只不过无视盟友利益的,变成了刘备和关羽,孙刘两家在荆州的矛盾不断升级,直到关羽败亡失荆州。

《草庐对》 VS 《榻上策》

最后我要说的,是可以与《草庐对》相媲美的鲁肃的《榻上策》。这是在建安五年(200年),鲁肃见孙权时给他出的一个战略规划。

鲁肃说: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在这里,鲁肃提出的战略前提也是“汉室不可复兴”。所以他建议孙权,也别去管什么汉朝了,自己创业当皇帝吧。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鲁肃

鲁肃的分析,少了SWOT里的S和W,就是没有具体分析孙权的主观优势和劣势,但是对O和T,也就是孙权的客观环境,分析得非常精准。

鲁肃说,“曹操不可卒除”,威胁来自曹操,但是你短时间内又灭不了他。所以尽量不要跟曹操正面冲突,闷声发大财,先壮大自己再说。这和诸葛亮《草庐对》里说曹操“不可与争锋”是一个意思。

可是诸葛亮提《草庐对》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一家独大了。而鲁肃提《榻上策》的时候,曹操还在跟袁绍打官渡之战呢。鲁肃已经预见曹操必胜,没有把袁绍当对手。在对天下格局的预判上,鲁肃与诸葛亮是旗鼓相当的。

再看机会。机会也来自北方,就是“北方诚多务也”。北方战乱多,曹操跟袁绍正打着没空理南方。趁此良机,孙权要尽快在南方扩张。

鲁肃把孙权的发展,也分成了三步。

第一步,与曹操、刘表鼎足而立,在江东建立更加稳固的根据地。

第二步,趁着曹操在北方东征西讨,赶紧西征,先打江夏,再灭荆州,打破三分天下的格局,跟曹操南北对峙。这里鲁肃没说要占益州,但是提到要“竟长江所极”,把整个长江流域纳入江东版图,实际上也有占领益州的意思。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孙权

最后第三步,孙权称帝,跟曹操一决雌雄。

从战略眼光来讲,《榻上策》和《草庐对》完全是棋逢对手,难分伯仲。不过具体战略安排上,《榻上策》没有《草庐对》那么详细。比如第三步怎么和曹操一决雌雄,需要什么样的天时地利,《榻上策》和其他所有的战略一样,语焉不详。

当然了,《河北策》也好,“二分策”也好,《榻上策》也罢,他们提出的时间都远远早于《草庐对》。那时天下形势还没有后来那么清晰,所以在很多细节上,没有《草庐对》那么精确,也没有那么全面。诸葛亮能提出超越前人的《草庐对》,与其说是他天生聪明,不如说是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草庐对》是一部宣言

其实《草庐对》不仅是一个规划,更是一部宣言。在《草庐对》以前,刘备的目标是找一个好上司、好雇主,当客将,替别人卖命;而《草庐对》给刘备提供了一个种新的可能:他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与曹操、孙权逐鹿天下。

到这里,《草庐对》才彻底打破了刘备思维里的那堵墙。你可以看到,自从有了《草庐对》,刘备再也不满足于寄人篱下。即便后来孙权、周瑜一度想压制他的势力,他也仍然在努力,开创自己的独立事业。

《隆中对》与其他三大战略PK,究竟谁能胜出?

刘备

这是《草庐对》对刘备最大的意义。

不过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草庐对》虽然全面细致,但是在三步走战略当中,第二步和第三步详细,而第一步,也就是如何得到荆州和益州,却什么都没说。

而对一无所有的刘备,你跟他说跨有荆益、争夺天下,无疑就是画大饼。这个大饼很美好,但是并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