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麥區小麥返青後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

今年黃淮麥區小麥中後期病蟲害發生程度總體將重於上年,特別是小麥條鏽病、赤黴病存在偏重至大流行的風險。在小麥返青以後不同時期要做好關鍵防治技術,以保護小麥免受病蟲害影響,保證小麥生產安全。


黃淮麥區小麥返青後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

1. 返青拔節期是多種病蟲害開始侵染或傳播擴展的時期

工作重點是監測鏽病、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和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生動態。有三點要注意:一是如果發現條鏽病葉,應及時用三唑酮1000倍液,對病葉及其周圍噴霧,以防病菌傳播擴散;二是莖基腐病、紋枯病和全蝕病等土傳根基部病害如發生較重,可選用三唑酮、丙環唑等,按說明用量每畝加水50~100 kg配成水溶液,對著小麥植株基部噴淋。三是對於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劑可以防治,氣溫升高後症狀可自行消退,可以增施水肥,促進植株恢復和補償,減少損失。

2. 抽穗揚花期是赤黴病防治的關鍵時期

如天氣預報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有連續陰雨天氣,則應及時進行防治。關鍵要抓好三點:一是最佳時期是小麥齊穗至盛花期,如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以後多次用藥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二是選準藥劑,可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葉菌唑、戊唑醇和多菌靈等殺菌劑,以及這些藥劑的復配製劑按說明書用量使用;三是保證噴霧質量,要對準穗部均勻噴霧,保護穗子不受赤黴病菌侵染。對於感病品種且在連續多日陰雨天氣條件下,應在5-7天后再噴一次藥,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 抽穗期是防治吸漿蟲成蟲的關鍵時期

在小麥抽穗達50%~70%時,用吡蟲啉、順式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等水溶液對小麥穗部均勻噴霧,可有效防治吸漿蟲危害併兼治蚜蟲等其他蟲害。

4. 抽穗以後也是小麥白粉病、鏽病、葉枯病防治的關鍵時期

可根據實際發生情況選用烯肟菌胺、嘧菌酯、三唑酮、烯唑醇和丙環唑水溶液噴霧。防治黏蟲,當蟲口密度達10~15頭/ m2時,用滅幼脲膠、苦參鹼和高效氯氰菊酯水溶液噴霧。

5. 抽穗以後是防治麥蚜的關鍵時期

當百株蚜量1000頭時, 可用吡蟲啉、抗蚜威和啶蟲脒等水溶液噴霧防治。

6. 灌漿期是籽粒黑胚病防治的關鍵時期

防治方法是用戊唑醇、丙環唑、腈菌唑等殺菌劑在小麥灌漿期均勻噴灑穗部;另外小麥蠟熟後及時收穫減少雨淋等也可有效減輕小麥籽粒黑胚病的發生。

總之,小麥返青以後至成熟階段,有多種病蟲害發生危害,從減藥增效方針考慮,一般控制在2次關鍵用藥即可控制病蟲危害:一次是返青拔節期以莖基腐病、紋枯病為等根基部為主要防治對象,兼顧蚜蟲和紅蜘蛛等病蟲害防治;另一次是揚花期以赤黴病為主,併兼顧和開展鏽病、白粉病、葉枯病和蚜蟲等病蟲害的“一噴三防”,在這兩次噴藥時,要根據實際病蟲發生情況,選用相應的藥劑,添加微肥和生長調節劑混用,減少用藥次數,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