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家鄉有句老話說“

愛到三歲,恨到老”。果果剛過了三歲生日之後,明顯跟之前不一樣,變得調皮了很多。

好好放在地上的凳子,他用腳把它們一個個踢倒;以前吃完餅乾後他會把餅乾袋扔進垃圾桶,現在卻是隨手一拋;把我剛疊好的衣服仍得滿地都是;跟爺爺玩的時候突然給爺爺臉上一巴掌

……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調皮的小孩總讓人煩惱


剛出現這些現象的時候我雖然生氣但也仍像之前一樣耐心教導,給他指出錯誤,告訴不該那麼做,應該怎麼做。他嘴上回答,“嗯”、“是”、“好”、“明白了”。可過不了多久又重蹈覆轍,甚至有時候還表現出故意挑釁的樣子。真是讓人氣不打一處來。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的形成會出現叛逆期,大多數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約在2-3歲之間。果果的行為明顯是叛逆期的現象。我一向自稱富有耐心和愛心,但這時卻發現以前的耐心和愛心不堪一擊。於是,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吼叫、打罵這些之前被自己否定的行為就不由自主地發生在我身上。

用心育兒的父母都知道打罵、吼叫不但沒用,而且還傷害親子之間的情感。在孩子出現叛逆行為,變成所謂的熊孩子之後,父母到底該怎麼應對呢?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打罵不是恰當的引導方式


實戰派育兒專家、美國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伊麗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給了我們答案。

伊麗莎白·克拉裡早在1979年就因出版《0-12歲:幫孩子養成好習慣》一書而廣受關注,至今共出版過30餘種家庭教育暢銷書,其中《0-12歲:幫孩子養成好習慣》成為美國學前教育領域的經典讀物。她用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實戰經驗幫無數父母解決了育兒難題。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是伊麗莎白·克拉裡40年育兒經驗的總結,書中提供的方法旨在幫助0-6歲的兒童以他們能接受的方式養成好習慣。全書以“三腳凳理論”為基石,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讓有育兒難題的父母可以直接從書中查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書籍封面


一、什麼是三腳凳理論

伊麗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開篇就講到:“兒童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腳凳。凳子要立穩,需要有三條腿支撐,兒童教育的‘三條腿’包括:對自身價值觀的瞭解,對孩子合理的期望,對自我需求的尊重。”

三腳支撐是最為平衡的關係,缺少了其中一腳之前的狀態必定會失去平衡,出現問題。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三腳凳最易保持平衡


1、明確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包括信仰和態度”。父母明確的價值觀可以給孩子明確的信息,讓孩子知道父母在意什麼。更重要的是父母明確的價值觀會讓孩子耳濡目染,為以後親子之間的行為和思想保持一致,減少溝通障礙奠定基礎。

另外,明確的價值觀能讓父母清楚自己重視什麼,因為這決定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作為父母,你是更在意孩子活的輕鬆快樂還是更在意孩子樣樣優秀,成為其他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如果你更在意孩子活的輕鬆快樂,就不要整天拿自己的孩子跟勤奮刻苦的孩子去比;如果你想讓孩子出類拔萃,那就在孩子想放棄的時候多給孩子一些支持和鼓勵。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父母需要有明確的價值觀


2、對孩子的合理期望

小侄兒現在5個月,還沒有開始長牙,也沒有長牙的跡象,弟妹焦急得不行。見人就嚷嚷著說:“哎呀,我大兒子5個月的時候已經冒出兩顆牙了,小兒子怎麼什麼反應都沒有啊”。

我們都知道孩子第一顆乳牙出現的時間因人而異,出牙早的孩子可能四五個月就會萌出乳牙,出牙晚的孩子可能要八九個月甚至接近1歲才會萌出。通常情況下不合理的期盼只會讓自己徒增焦慮和煩惱。

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父母應結合孩子的發育水平和年齡段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我們不能要求2歲的孩子獨自下樓打醬油,也不應為了30歲的兒子不遵守交通規則被處罰而去責備警察。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父母的期望需遵從孩子的成長階段


3、尊重自我需求

有個視頻講一個全職媽媽重回職場後更受孩子的歡迎。在孩子眼裡,媽媽沒工作的時候整天只會在家裡打轉,穿著睡衣、蓬頭垢面。而媽媽出去上班之後不但變漂亮了,而且還像別的同學的媽媽一樣能賺錢。

沒有人會認為依附別人生活是一件好事,也沒有人會喜歡自己邋遢的樣子。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伊麗莎白·克拉裡指出“若父母自我感覺良好,和孩子的相處就比較輕鬆愉快”。因為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我們就有智慧和精力去處理各種局面。

相反,父母整天負能量爆棚,不但抱怨別人還抱怨自己,那當我們看到孩子不小心弄溼衣服、不小心打碎杯子的時候,恐怕就難以控制激烈的情緒了。

好的狀態會“傳染”,父母在孩子面前輕鬆愉快、積極向上,孩子自然會受到好的影響。孩子不容易因發洩壓力而與父母對著幹,也不會被父母的沮喪心情波及。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父母自我感覺良好對孩子有積極作用


二、結合“三腳凳理論”,解決孩子行為的5個步驟

1、描述具體問題

這個步驟的關鍵點在於錨定孩子的行為,要具體描述出孩子到底做了什麼讓父母感到煩惱,記錄這種行為發生的次數。切記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膽小”、“害羞”、“沒禮貌”、“笨”等,更不要用所謂的“好”和“壞”去判定孩子。

比如,兩歲的樂樂撞了其他小朋友,拒絕說“對不起”。正確的描述是“樂樂沒有說對不起”,而不是“樂樂沒禮貌”。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應描述具體行為,而不是給孩子貼標籤


2、收集信息

觀察並記錄孩子發生某一行為的頻率。父母可以設定一段時間,一小時或者一天、一週,視情況而定。記錄孩子在這一段時間之內該行為發生的次數。這樣可以幫父母確認該行為發生的頻率以及發生頻率是否會有變化,從而讓父母確認對孩子引導的方式是否恰當。

觀察背景。凡事必有原因,看清行為發生的背景可以讓父母客觀地看待和處理問題。

行為判定需結合孩子的發育水平。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因發育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父母希望孩子表現出自己所期待的行為必然要考慮孩子的發育水平。

確定到底是誰的煩惱。《論父母的效能訓練》一書中指出,煩惱的歸屬在於“誰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是父母?是孩子?還是煩惱根本不存在。

當孩子有煩惱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積極傾聽;當父母有煩惱的時候則需要適當的調整自己,比如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過高?或者通過解釋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來說服孩子,又或者運用其他有效的方式改變孩子。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父母需要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3、尋找解決問題的潛在方案

當信息收集完成之後,首先判定自己的需求。舉個例子,2歲的孩子在用玻璃杯盛水玩,如果你的期望是孩子不要弄溼衣服,那就用別的東西代替水,比如豆子,讓孩子用杯子盛豆子玩;如果你的需求是不要打碎杯子,那你可以用塑料杯子替換掉玻璃杯,然後把玻璃杯藏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時,要先明確自己的需求,尋找方法就會容易得多。

4、評估、確定和執行方案

當初步選定方案時我們需要篩選,除去那些費時、費力、費錢以及傷害孩子自尊和違背自己價值觀的方案之後,我們需要確定一個適用於每一個相關的人,包括父母和孩子的方案,並接著去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看上去費時費力的方案其實是為了今後省時、省力。比如教2歲的孩子穿衣服鞋襪、使用筷子;比如在孩子入園前半年開始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等。

5、評估整個方案

評估方案的意義在於判斷方案是否最優。如果選定的方案獲得了好的結果,那是最讓人開心的事。但如果方案失敗,那就要繼續嘗試、調整、重複,直至找出最佳方案為止。有效的方案會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消失或者減少。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好的方案能有效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三、三腳凳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舉例說明)

在瞭解了伊麗莎白·克拉裡為我們介紹的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之後,接下來我們結合實際生活中例子來實踐一下吧。

事件:2歲的彤彤在看電視,一直不願意關,媽媽跟彤彤約定好看到14點30分的時候要準時關電視,可時間到了彤彤還是沒有關。

1、描述具體問題

彤彤在約定時間到的時候不關電視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看電視入迷的孩子很難從中抽離出來


2、收集信息

頻率:彤彤每天都有看動畫片的時間,媽媽跟彤彤約定的是每天可以看30分鐘,在這一個禮拜之內,彤彤有3次沒有按時關電視,有2次按時關掉電視之後開心地去玩別的玩具。

背景:沒有按時關掉電視的那3次是因為時間到的時候電視正在播放《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這是彤彤最喜歡的動畫片。

孩子發育水平:2歲的孩子很難做到守時,也很難抵禦誘惑。

誰的煩惱:媽媽對彤彤做到守時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是媽媽的煩惱。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孩子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是父母的煩惱


3、尋找解決問題的潛在方案

需要確定一個適用於媽媽和彤彤的解決方案。彤彤才2歲,對時間的概念不是那麼強烈,在喜歡的動畫片面前也不具備抵禦誘惑的能力。媽媽對彤彤可以準時關電視的期望過高,媽媽應該做出調整。

比如將電視設為定時關機;用別的東西分散彤彤的注意力後再關掉電視,給彤彤講故事、讀繪本、出門玩泡泡、滑滑梯都是不錯的方法;對彤彤進行時間觀念的灌輸需要循序漸進。

4、評估、確定和執行方案

不管是將電視設為定時關機還是分散注意力,最後的結果都是關掉電視,但媽媽期望孩子守時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在選定方案之前,媽媽應適當降低對彤彤的希望才是關鍵。

5、評估整個方案

如果將電視設為定時關機,彤彤在關掉電視以後坦然接受,那證明此方案是有效的,但如果關掉電視以後彤彤大哭大鬧,反而讓媽媽更加煩惱,那媽媽就需要再選擇別的方案,例如分散注意力、甚至想辦法直接讓電視在家裡消失等。至於守時的概念還可以通過其他事情來訓練,比如一起玩有時時間設定的遊戲。總之,直到找到最佳方案為止。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最佳方案治癒孩子的不良行為


伊麗莎白·克拉裡說:“就孩子不良行為的描述而言,每一個問題都有許多具體的行為表現,但並不是每個行為都會被看作問題行為”。

孩子不守時會有諸多原因,可能孩子太小沒有時間的概念,也可能孩子難以從原有的狀態中抽離出來,不願意停止看電視、玩遊戲,也可能孩子是因為別的事情在跟父母在賭氣。

孩子拒絕說“對不起”的背後也會有很多原因,可能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不會說“對不起”這三個字,也可能是因為別的小朋友打了他,他打回去是為了保護自己,所以認為該道歉的不是他等等。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封面有一句話:“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將決定他(她)們未來對應這個世界的方式”。深以為然!


孩子亂扔東西、愛打人,讓“三腳凳理論”幫你搞定熊孩子

我們都希望孩子以積極向上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


人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天本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於養育孩子的父母來說,孩子製造出來的問題到底是不是問題?到底能不能構成麻煩?值得父母深思。當然,如果孩子真的為你帶來了煩惱,那我希望以上所講的5步法能助你一臂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