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小企業如何自救?


聯繫他

2020年開年,黑天鵝事件頻發,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關鍵時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業所面臨挑戰的難度。

疫情之下,中小企業如何自救?


幸運的是,應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本就是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所在,而在風險中看見機遇更是企業家的本能。

疫情期間,如何發揮組織執行力,保持組織敏捷高效?

武漢疫情防控至今,是一次對組織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驗。我們從中看到混亂和有序並存,究其原因,卓越的領導力帶來了有序與高效,而一味在意管控與權限,則帶來的是混亂並貽誤了戰機。

管理與領導是有差異的。關注管理的人,更多的是關注預算與計劃、職責劃分與權力界限,關注指令和流程,關注控制與問題。而關注領導的人,更多的是關注方向與目標,如何聯合組織成員,如何激勵和鼓舞人們去實現目標。

不只此次突發的疫情,新技術帶來的變化,使得不確定性、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會是今後環境的基本態。我們需要汲取這次疫情危機中組織管理的教訓,變革傳統的層級組織模式,封閉、僵化的組織狀態,變革管理者畫地為牢、管控為主的管理習慣;訓練管理者的領導力,真正發揮領導職能,能夠引領和激勵組織成員一起,面對不確定性,克服障礙,擺脫危機,取得更大成長性。

只有真正變革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組織才具有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怎樣的復工計劃能兼顧安全和生產?不同行業類型復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因素?

關於復工時間,建議企業考慮兩個因素。

第一,要特別關注整體經濟形勢及就業狀況。

疫情導致經濟下行,特別使一些現金流需求較大的服務業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一些原本計劃裁員但迫於社會壓力沒能為之的企業也可能借疫情而主動裁員。上述因素都可能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因此,要特別關注整體經濟形勢及就業狀況。樂觀預期,到2020年三季度經濟恢復常態,但收入與消費的傳導可能慢於生產恢復。

疫情之下,中小企業如何自救?


第二,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與產業特徵。

目前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政府會出臺強有力的經濟刺激政策,綜合考慮產業拉動效應、就業、消費(包括政府消費和一般居民消費)等因素,可能優先考慮基礎設施投資、5G等領域,同時對服務業適度降低稅費壓力。

相關產業鏈企業可以考慮匹配復工生產強度。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產與消費的匹配是當前宏觀調控的壓力,如果生產的物資不能被很快用於消費,可能導致經濟滯脹。因此,復工與滿產是兩個概念,企業應密切關注PPI和CPI的數據,以做出更好的判斷。

總結而言,疫情必然導致經濟的下行,這與政府近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去槓桿、稅制改革等政策效應疊加,可能形成更大的經濟壓力。企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企業應謹慎關注宏觀數據和政策,將復工與企業的生存發展統籌考慮,而不是簡單依據疫情狀況而做出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