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最大功臣于谦,只是保卫京师?他主要有这六项功绩

明英宗正统年间,蒙古的瓦剌部落崛起,日见强大,在降服朵颜三卫之后,逐步南侵。

从肃州到辽东,瓦剌的进犯是处处得手,明军则处处败北。城池一丢再丢,敌军是步步深入。

明军迭遭失败,烽烟连起,边报频传,朝廷是一片慌乱。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虽然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极力劝阻,"力言六师不可轻出",吏部尚书王直也率群臣上疏说:"况今秋暑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但朱祁镇不听劝谏,偏信王振,决意亲征。



朱祁镇和王振,率领着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军内自相惊乱,一场大败,五十万明军,几乎全部被王振所葬送。而与之对敌的瓦剌军,人马不过两万而已。

"死伤过半"。其实虏众仅二万"。

战争过后一个月之后,提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告称:近日来在"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統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宣府总兵昌平伯杨洪也同样报称:"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統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

一个月之后,仍然能够拾取这么多的装备物资,由此可见明军损失的惨重。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堡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强盛走向衰退的一个转折点。

土木之败,使明朝遇到严重的危机,此时幸亏有一位正直而又强毅干练的大臣,挺身而出,艰苦经营,才使得明王朝历险而未亡,度过难关。这位大臣就是赫赫有名的于谦。

于谦临危而受命,拥立新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率领土木堡之变后的残兵败将,力挫瓦剌也先的得胜之师,保卫了北京城也保住了大明江山,他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根本就没什么功劳,有的甚至罗织名对他进行弹劾。

"昨德胜门下之战,未闻摧陷强寇,但迭为胜负,互杀伤而已。虽不足罚,亦不足赏。乃石亨则自伯进侯,于谦则自二品晋一品。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岂不怠忠臣义土之心乎!"

"且韩信起自行伍,穰直拔于寒微,宜博搜将士如信、苴者与议军事。若今腰玉珥貂,皆苟全性命保爵禄之人,憎贤忌才,能言而不能行,未足与议也。"

这些话都是妒忌于谦立功,而故意贬低于谦的功绩,或者是故意的陷害甚至罗织罪名对他的弹劾。那么于谦在此次"土木堡之变"之后的京师保卫战中,究竟有没有功绩,又有着那些功绩呢?于谦之于明王朝,当然有功,而且是有着大功,如果没有于谦当时冷静应对朝局,可能明王朝的历史就会改写了,于谦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下面六点。

功绩之一:坚定信念,拒绝南迁

一切都要从英宗朱祁镇被俘说起。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朱祁镇被俘,送到也先弟赛刊王的营地雷家站(今河北宣化县东南),赛刊王在问他时,朱祁镇却反问道:"子其也先乎?其伯顔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



赛刊王感到朱祁镇说话的口气很大,就立即去告知也先:"部下获一人甚异,得非大明天子乎?"也先即派尚留在瓦刺军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认,证实确实是明朝皇帝。也先狂喜大喊道"我常告天,求大元一统天下,今果有此胜。"

也先问他的部下如何处理明朝皇帝,有人主张杀了以泄恨,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力主留下来。也先自己也想以此来要挟明朝政府,于是就把朱祁镇送到伯颜帖木儿营里管押,只留被俘的校尉袁彬和他在一起。

朱祁镇让袁彬给明朝廷写信,告诉他被俘的情况,以及讨要珍珠金银去他。信由来瓦刺军营的使者,千户梁贵送回去。梁贵先把信送到怀来,再由怀来守将派人送到京师,当夜三更从西长安门递进皇宫,皇宫里顿时一片惊惶气氛。

皇太后孙氏和皇后钱氏,马上能把皇宫中能够搜刮到的金宝文绮等珍贵财物,满满的装驮了八匹马

,于十七日午派太监,运送到居庸关外去找瓦刺军营,企图把朱祁镇黩回来。这种用金帛赎回皇帝的设想,当然不会实现,他们是把也先当傻子了,手里这么一副好牌,也先怎么会舍得放弃。此时朱祁镇早已经被也先所率的蒙古骑兵带至宣府转到大同。

起初明王朝在京的皇太后和皇后,是想把土木堡之败,皇帝被俘的消息封锁起来,不准备向朝臣们公布。这样做的目的,说好听的是怕引起混乱,其实的目的,不过是害怕丢了皇帝宝座。但是纸里终归是包不住火的。那些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士兵,"疮残被体,鲜血狼藉",三五成群地出现在北京街头上,怎么能不引起从朝廷官员到普通百姓的注意。消息地不透明,就会更加引起朝臣的疑惧。

"百官会集于阕下,私相告语,愁叹惊惧"。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八日,此时距离朱祁镇被俘,已然过了近二十天。"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君"敌国俘虏了那么长时间。虽然不情愿,但是也是情势所逼,

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

朱祁钰是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英宗朱祁镇之异母弟,英宗即位时封郕王,时年二十二岁。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战守之策。"群臣聚哭于朝",不知所为。翰林侍讲徐珵急忙跳出来鼓吹天命,惑乱人心,说什么上天示警,只有迁都才能保全。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纤难。"

徐珵在土木堡之败以前,就看到边防形势紧张,预感到瓦剌必将人犯京师,在同僚中间传播失败情绪,并把他的眷属送回南方苏州老家。受他的影响,当时有许多大官富户,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纷纷南逃。



此时他又在朝廷上公开鼓吹逃跑主张,当即遭到主战派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坚决反对。于谦大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的正确意见,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的支持。徐珵不敢复言,太监金英把徐珵叱出。在于谦、陈循、王直以及商恪、王竑等爱国官员坚决主战的激励下,朱祁钰和皇太后才下抗战的决心,并把战守的重任付托给于谦。

功绩之二:刷新内政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青少年时就有报效国家之志。他家里收藏有文天祥画像,非常仰慕文天祥于国难当头时那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

"呜呼文山!遭朱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减感天地,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暗遗像,清风凛然。"

于谦一直把文天祥最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也想有朝一日像文天祥一样报效国家。正当是时,国君被俘,明王朝眼看着就要重蹈宋室南迁的覆辙,他不想让历史悲剧重演,于是毅然负起力撑危局的重任。于谦从八月十八日起,临危受命,开始受事,到十月初瓦剌军队大举进犯,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他和主战派官员一起,雷厉风行地刷新内政,整顿军队,识拔文武官员,加强关隘防守,把惊慌混乱的局面改变成为同仇敌忾、共赴危难的激昂形势,终于在北京城下击败瓦剌军队,使得明王朝转危为安。

明朝当时刚刚经过土木堡大败,当时的局势是"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于谦在受事的第二天(八月十九日),立即奏请朱祁钰调南北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守阳侯陈懋所率的浙兵亟赴京师守卫。同日又命移通州粮入京师。当时通州仓积粮尚多,有人怕落入瓦剌手中,提议焚毁。

正在北京的应天巡抚周忱建议,通州"仓米数百万(石),可充京军一岁饷,弃之可惜,不如令自取之"。于谦赞成这一办法,立即奏请朱祁钰征调顺天府大车五百辆运通州仓粮进京,"运粮二十石纳京仓者,官给脚银一两"。并令"文武京官自九月至明年五月粮预于通州取给,军人给半年"。



于谦为了稳定军心,派遣都御史陈镒、都督同知武兴、都指挥杨节等总其事。并令"新选余丁官军并旧操舍人及报效者,人赐银一两,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伕,并皇城四门内外官军,人赐布二匹"。各地军队陆续来到京师、更加上粮食有了储备,京师人心渐趋安定。

功绩之三:翦除王振党羽,稳定人心

于谦刷新内政,筹集粮食之后。所做的另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翦除奸宦王振的党羽。王振已经死于土木堡之乱中,可谓是大快人心,但是他还有着不少的党羽,在朝中,一旦为乱,则后果不堪设想。

八月二十ー日,于谦正式升任兵部尚书。八月二十三日,朱祁钰登临午门代理朝政,右都御史陈镒等人,就奏言:"王振倾危社稷,构陷乘輿,请族诛以安人心。"

对于王振,朱祁钰并没有多少恶感,所以就没有明确答复,群臣看到朱祁钰犹豫不决的态度,满腔悲愤,哭声震殿陛。

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叱骂喝逐群臣,这就更加激起了大家的愤怒,于是给事中王竑,奋起抓住了马顺的头发,咬他脸上的肉,怒斥道:"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群臣随着一哄而上,立时把马顺击毙,并向朱祁钰索要王振的党徒宦官毛贵、王长随两人。

太监金英看到事情紧急,就把毛、王从宮门的缝隙中推出来,也立时被群臣打死。过了一会,有人又把王振的侄儿王山捆缚了来,众争唾骂。一时"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

马顺等人被打死,所说是罪有应得,但是臣下在殿庭之上动武,这也不是正常的作法,因此,大臣们都感到束手无策。



朱祁钰看着群臣怒不可遏的情状,殿庭上血迹斑斑的样子,感到害怕,想退避到宮里去。这时,于谦"排众直前",拦住了朱祁钰,请朱祁钰宣告:"顺等罪当死",殴击马顺等人的官员皆"不论"

朱祁钰又下令把王山缚至刑场,凌迟处死。王振家族无少长皆斩,"籍其家"。这一事件虽然起于仓卒之间,但是于谦能够当机立断,处理得宜,使得情势很快安定下来。而当时于谦的袍袖,被挤轧得都破裂了,可见当时混乱的情况。对此事,是吏部尚书王直对于谦,有着颇高的评价。

"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王振集团的党徒宦官郭敬、彭德清,后来从大同逃归京师,也被抄家下狱。经过这一番打击后,王振同党为之敛迹,于谦等主战派的正气得到伸张。

功绩第四:起用良才,加强战备

于谦在当时的情况下,还不忘启用良才,加强战备。八月二十四日,于谦推荐右都御史陈镒,安抚京城军民。同日,于谦请封镇守宣府的杨洪为昌平伯,并奖谕巡抚罗亨信等人。

这个罗亨信和杨洪,确实值得嘉奖,当时"土木堡之败"以后,宣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随时可能被瓦剌攻破。一时之间"人情汹惧,不少人都想放弃宣府城,官吏军民纷然争出。罗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也先率军三次进攻宣府,挟朱祁镇命杨洪、罗亨信开门,皆被拒绝。杨、罗两人率同军民坚守孤城,"外御强寇,内屏京师",为保卫京师立下了战功。

北京城内的文武官员,有的老弱怯儒,不能担负起抗击瓦啦的战守重任。因此于谦就大力调换整饬,

积极识拔和推荐一批有オ干的文武官员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个部门中去。略举几个例子如下。

1.推荐升广东东莞县河泊所闸官罗通,任兵部郎中守居庸关。

2.派遣四川按察使曹泰守紫荆关,"会同军职,守备关隘,抚恤军民"。

3.命都督石亨总京营兵。石亨自阳和之败以后被贬官,但他有军事才能,因此于谦向朱祁钰推荐使之担任这个重要职务。

4.推荐辽东都指挥范广为副总兵,协助石享佐理京营。

5.推荐大同副总兵都督同知郭登,佩征西将军印为总兵官,代刘安镇守大同。

于谦的奖罚分明,从郭登代替刘安这件事上,就很明显。郭登原来一直与广宁伯总兵官刘安

,共同镇守大同,郭登是刘安的副手。土木之战以后,八月二十ー日瓦剌军拥朱祁镇到大同城外,郭登"闭门不纳",朱祁镇派人对郭登说:"朕与登有姻姓,何外朕若此!"郭登回答说:"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启闭。"



但是大同的主将刘安,却出城去朝见了朱祁镇,朱祁镇索取了大同库金万两及朱冕、宋瑛、宦官郭敬等人的家财,分给也先及伯颜帖木儿等人。瓦刺军在大同城西驻到二十三日オ离去。

当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困、人心汹汹",郭登"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土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换药"。郭登慷慨激昂地对军民说"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

而刘安却不顾边防重任,一心想要升官,于九月初五日竟擅离大同前线奔来京师,声言"来报虏情",并说英宗朱祁镇升他为侯。于是文武大臣及六科十三道,弹劾刘安"擅离信地,径赴庭。素无智谋,莫救邦家之难。不由朝命,自加封爵之荣。宜正典刑,以为后戒"。

刘安结果不但没有升为侯爵,而且还被下狱禁锢,而郭登则被任为总兵官,

郭登于是更为奋励。他为了固守大同,不断扩充军队。他初接任时"士卒堪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经过数年的整顿以后,"马至万。”

于谦奖罚分明的事例,不仅仅是一个郭登,例如他弹劾三千营忻城伯赵荣也是一例。因其"不赴营操练,以致军容不整,纪律全无,士卒喧哗,行伍错乱,请治其罪"。朱祁钰接到于谦弹劾赵荣的本章后,立即命法司禁锢赵荣,并以都督佥事孙镗代领军务。于谦在这一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尽心竭虑,从各方面整顿内政,加强战备。

"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经过于谦的这一番整顿以后,京师人心稳定,军事力量增强,"大小关隘,但可通人马之处,或塞或守。塞则积木石,守则锋利器械"。

功绩第五:拥立朱祁钰,安定人心

郕王朱祁钰当时还并没有当皇帝,这在号令方面就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而且朱祁镇仍然作为皇帝的话,明王朝可能会收到瓦剌的要挟,故此朱祁钰登基当皇帝,使之名正言顺,就显得很是迫切了。

正是因为这样,于谦率群臣合请皇太后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朱祁钰即帝位以安人心。这时朱祁钰虽然以监国的身份总理朝政,但毕竟不是正式君主,这从明朝内部来说,究竟还缺少"皇帝的权威,推行政令时总感到有些阻碍,对外部来说,明朝不另立皇帝,就使瓦剌易于借朱祁镇来进行要挟。而新立的太子(朱祁镇子朱见深),当时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幼儿,无法执政理事。皇太后也看到了这些事实,同意了大家的奏请。但当群臣把皇太后的旨意转告朱祁钰时,朱祁钰却惊让再三,并避归他的郕王第宅。于谦正色对朱祁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朱祁钰这才接受了皇太后的旨意,于九月六日即皇帝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以翌年为景泰元年



朱祁钰也因此完全信任于谦,有人因此而攻击说"帝任谦太过"。太监兴安为之辩白说

:"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

功绩第六:保卫京师

论起于谦最大的功绩,就要说是保卫京师,于谦做的再多,再好,如果京师失守,那也就前功尽弃了。于谦做了这么多的准备,不就是为了保卫京师吗!这场京师保卫战,于谦能够得胜吗?

于谦率领明朝忙着整顿军队,加强战备,而瓦剌大军则再次大举进犯,妄想长驱直入夺取北京,逼明朝南迁,复元朝大都。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日,也先和脱脱不花率领瓦剌军,拥挟着朱祁镇至大同,诡称"奉上皇还"。大同守将郭登严兵为备,"遣人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

也先知道郭登已有准备,不敢攻城,就绕过大同南进。郭登立时将瓦剌进犯情况驰报京师。瓦剌攻势紧急,

短短几日,就连攻明边境数处

初三日,瓦剌军前哨精骑二万,已抵紫荆关北口,另一路瓦剌军则从古北口进犯。

初四日瓦刺军三万人过洪州堡,进攻居庸关,又转攻白羊口(居庸关西南)。

初八日白羊口守将谢泽战死,白羊口被瓦刺军攻破。

明廷接到郭登的战报后,京师即行戒严。朱祁钰下诏召诸王遣兵人卫。同时命于谦提督各营军马,将士皆受节制,并赦刘安、王通出狱,协守京师。朱祁钰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策略。成山侯王通主张挑筑京师外城壕。总兵官石亨则提议"毋出师,尽闭九门,坚壁以老之"。

于谦和他们的见解不同,坚决主张到城外去迎击敌人,说

"贼张甚矣,而又示之弱,是愈张也。"立即分遣诸将帅兵ニ十万,列阵于京师九门外。

总兵官石亨,副总兵范广、武兴阵于德胜门。

都督陶瑾阵于安定门。

广宁伯刘安阵于东直门。

武进伯朱瑛阵于朝阳门。

都督刘聚阵于西直门。

副总兵顾兴祖阵于阜成门。

都指挥李端阵于正阳门。

都督刘德新阵于崇文门。

都指挥杨节阵于宣武门。



于谦命令这些将领,皆受石亨节制。它也把兵部的日常事务交侍郎吴宁处理,自己则是亲自至德胜门石享军营,参加抵御瓦剌的战斗。

"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于谦与敌决战的决心,从上面的这两道命令就可见一斑。不仅仅是如此,于谦还等到各部军队皆出至城外,部署完毕之后,"悉闭请城门"。这就表示了背城死战的决心。史书记载于谦,"率先士卒,躬搬甲胄","以示必死,泣以忠义谕三军,人人感奋,勇气百倍",准备迎击瓦剌军。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督促瓦剌军加紧攻关。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引导瓦剌军由山间小路越过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备都御史孙祥、都指挥韩清战死,紫荆关被攻破。

瓦刺军队于是就从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十月十ー日,瓦剌军兵临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朱祁镇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明军没等也先部队驻扎安稳,都督高礼、毛福寿

当天就率军袭击瓦刺军于彰义门北,杀敌数百人,夺还被瓦刺军所掠千余人。

也先看到明军阵容严整,不敢贸然进攻。喜宁就唆使也先要明朝派大臣迎接朱祁镇,借议和来试探明朝的虚实。明朝此时已经有了新皇帝,当然不肯派大臣"迎驾",但是还是以通政使参议王复为右通政、中书舍人赵荣为太常少卿,带着羊酒出城,到也先军营去见朱祁镇。



也先让朱祁镇带刀坐帐中,自己则和伯颜帖木儿等人,全副武装,披甲胄张弓矢,引王复、赵荣进见。也先不受羊酒,取看番字公文,朱祁镇看汉字公文。

也先对王复等人很不尊重,轻蔑的说:"尔小官,可令胡濙、于谦、王直、石亨、杨善等来。"并索取大量金帛财物。朱祁钰和一些廷臣有些动摇,想议和,派人去问于谦。于谦回答说:"今日止知有军旅,它非所敢闻。"在于谦的坚持下,也先的议和诡计没有得逞。

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进抵北京城下后,曾派散骑到德胜门来窥探明军的阵势。于谦判断瓦刺军可能要在这里进攻,就叫石亨预先领兵埋伏于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明军派少数骑兵去迎战,旋即假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等瓦剌军逼近时,神机营的火炮、火铣齐发,同时石享所领伏兵突起夹攻。

明军副总兵范广,"跃马陷阵,部下从之,勇气百倍"。瓦剌军大败,也先弟平章孛罗卯那孩,在瓦剌军中素有"铁元帅"之称,在这次战斗中也被范广所部的火炮击毙。

瓦剌军德胜门外受挫后,随又转至西直门进攻明军,明军守将都督孙镗率军迎战。战斗十分激烈,孙镗斩瓦剌军的前锋数人,敌军稍向北退,孙镗率军追击。瓦剌军增兵合围孙镗,孙镗尽力拚杀,但因兵力单薄,支撑不住,退到城边。给事中程信在西直门城楼上,发炮轰击瓦剌军,此时负责机动救援的都督高礼和毛福寿,率兵赶来助战,守卫德胜门的石享也派兵来援,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经过这次战斗后,于谦根据战斗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义门之间的军事力量,命都督毛福寿等人策应诸军。

"于京城外西南街巷要路,堵塞路口,埋伏神铳短枪,以待策应"。

于谦同时还派了派

佥都御史王竑,前往毛福寿、高礼处提督军务,与孙镗一处屯兵。并要他们与彰义门方面加强联系,遇有紧急情况,"互相应援,不许自分彼此,失误军机"。

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门外,遭到挫折之后,就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于谦命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都指挥王勇,率军往彰义门迎战瓦剌军。明军"俱以神铳列于前,弓矢短兵次之",挫败了瓦剌军的前锋。此时可能仗打的顺了,明军多次战胜瓦剌军队,于是就对瓦剌军起了藐视之意,有数百日想要争功,自后跃马冲出,想去追击瓦剌军。谁知道这样一来,反而冲乱了自己的阵营,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剌军随后追到土城,多亏了土城一带的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使瓦刺军受到阻遏。明将王竑、毛福寿也闻讯赶来支援,瓦剌军看到援军的旗帜,不敢恋战,仓皇退走。



也先此次率瓦剌军深人京畿,原以为带着皇帝这个王牌,明军一定不堪一击,北京旦夕可下,花花世界唾手可得,定可恢复大元帝国昔日风光。但时经过五天的战斗,都被击败,而议和、"迎驾"的诡计又未得逞,感到十分沮丧,瓦剌军的士气也很是低落。

反之明军自接战以来,

在于谦等主战大臣的率领下,屡获胜利,士气旺盛。而另一支进攻居庸关的五万瓦刺军,则是因为天气大寒,明朝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冰坚不得近"。经过七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都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获无算。而且也先又听到明朝的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连夜拔营北遁。也先拥挟着朱祁镇先退,于谦侦察到朱祁镇已走远,就命石享等举火发大炮轰其营,瓦剌军死者万余人。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历时三十九天的京师保卫战宣告胜利!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所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但是"土木堡之败",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大损,国力减弱,各方面遭受的战争创伤也不是短期内所能恢复的。正如于谦在辞让功赏时所说的那样。

"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不惧艰险,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大明王朝,他的功绩,也将载入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