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引子

時間追溯到漢景帝二年寒冬的某一天,當天氣溫很低,一輛馬車急匆匆的向沛郡吳王府奔馳而去,街上的行人紛紛躲避,一些行動緩慢的老人差點被帶倒,人們好奇的看著這輛馬車,不一會兒,馬車就到了吳王府,從裡面出來一位身著朝廷大員官服的人,來到吳王府邸門口,口氣頗為急切的對門童說,趕緊去見吳王,並對門童說朝廷有旨意給吳王,很快,門童就引見這位官員來到吳王面前,這位朝廷大員和吳王簡單寒暄了幾句,接著就把聖旨拿出來,並宣讀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爾吳王劉濞,圖謀不軌,陰謀聯繫其他諸王犯上作亂,著削奪豫章郡、會稽郡,以示懲戒,欽此”。此時的吳王劉濞早已有所準備,心裡唸叨,這一天終於來了,對於漢景帝的削藩,他早有耳聞,他也提前和其他不滿朝廷的諸王已經聯絡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今天正好是個機會,造你劉啟的反了,皇帝輪著做,吳王下令斬殺這位朝廷官員,並派出得力干將前去其他諸侯國商議舉事事宜,準備一起起兵,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串通好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以 “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七國之亂”。

戰爭是殘酷的,西漢初年好不容易得來的和平,短短几十年光陰又被打破了,老百姓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此時的漢景帝也許在想,如果早點採用賈誼的建議,也不至於刀光火起,生靈塗炭了。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七國之亂緣起於劉邦的“郡國制”

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何為郡國制,這種制度指的是在地方管理上承襲秦朝的郡縣制,與此同時又分封一些諸侯和皇子到各個封國,郡國兩制並行。

封國其實採用的就是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周武王伐紂,成功取代了殷商,奪得天下後,又開始論功行賞,為了鞏固新生的奴隸制政權,周天子將有血統的王族後裔、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這種分封制在周王室威望鼎盛的時期,確實起到了拱衛王室,拓展疆域的作用,然而隨著周王室的地位日益衰微,各諸侯國強盛的時候,這種分封制的弊端日益顯現,諸侯國開始不服周天子的約束,周禮崩壞,社會開始分崩離析,各諸侯國互相疏遠和進行戰爭。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為了消除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地方管理上實行郡縣制,將天下分成三十六郡,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朝廷任命,這就使得朝廷能夠高效的直接管理地方,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然而這種郡縣制也有弊端,那就是隻重視地方的穩定,而忽視了地方的發展,尤其表現在軍事防禦方面,地方上的積貧積弱,任何外來力量的功擊都可能造成軍隊一潰千里,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由於地方軍事力量的薄弱,使得中央勢單力薄,起義隊伍一旦此起彼伏出現,就能夠輕鬆攻城略池。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劉邦劇照

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以後,鑑於秦朝孤立而二世滅亡,而西周分封制又造成地方強而中央弱,於是在地方政權方面採取了郡縣與封國兩制並存並行。 劉邦除在楚漢戰爭期間分封了異姓王之外,又大封他的子弟為王,這些諸侯王在封國內權力很大,可以任命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員,並在軍權、財權方面也有自治權,中央不能隨便過問,簡直就是國中之國,這種郡國制在西漢初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各王國在自己的地盤上能夠因地制宜,制定適合自己王國的發展策略,這些舉措在恢復發展本地經濟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從而推動了整個西漢經濟的健康發展,然而這種郡國制的弊端也在凸顯,劉邦在位期間,各地諸侯王年紀尚淺,羽翼未豐,不敢造次,隨著年紀的增長,一些實力雄厚的諸侯王開始割據一方,不聽中央的調令。

漢文帝時代郡國制弊端深化,賈誼提出削藩對策《治安策》

到了漢文帝時代,西漢國力尚屬恢復期,漢文帝繼續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養,這對於西漢經濟是有促進作用的,然而客觀上也做大了各封國的整體實力,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中央集權和地方各自為政的矛盾大有越演越烈之勢。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漢文帝劇照

此外漢文帝是以漢高祖庶子的身份繼承皇位,這就在繼位是否得正這個問題上與劉氏宗室內部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首先叛亂的就是濟北王劉興居,此人和他的哥哥劉章在清算呂家勢力中立有大功,當時朝中重臣周勃曾許諾事成之後將趙、梁兩個大國分封他們兄弟,然而漢文帝上臺之後,改而將城陽、濟北兩個小郡分給他們,劉興居兄弟倆對此長期憤憤不平,文帝三年起先反叛,開啟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漢廷的先例,漢文帝派軍隊鎮壓,叛軍很快土崩瓦解。

文帝六年,漢文帝的親弟弟淮南王劉長驕縱跋扈,不服中央法令,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圖謀叛亂,但尚未成行,就被朝廷察覺,文帝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配蜀郡。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漢文帝劇照

兩次的叛亂雖未造成大的影響,然而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實行郡國制的後果越來越嚴峻了,如果不採取一些具體措施,中央和地方的分庭抗禮會越演越烈,遠在梁國任太傅的賈誼上書《治安策》,針對諸王尾大不掉態勢,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就是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將土地分成若干份,諸侯王的子弟後代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此舉重要點就在於可以把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封國拆分為幾個小國,以此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達到“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的目的,也就是說諸侯的實力弱小了,便於皇帝使喚他們,諸侯國地盤變小了,就不敢產生非分之想。

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與後來的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如出一轍,“推恩令”的許多思想也源於賈誼的這條建議,只不過是在賈誼建議上進行了改進和加工。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賈誼劇照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但是並沒有具體實施,原因其一在於漢文帝自身的性格,他是一位寬容平和,仁厚低調的皇帝,他的一切措施都要求以穩定為前提,在剛剛平定兩次諸侯王叛亂後,他不願意過多的得罪更多的藩王們,造成再次內亂。其二當時的北匈奴頻頻進犯中原,掠奪漢民,威脅長安,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始終是西漢的心腹之患。基於這兩點原因,漢文帝在位時期對待諸王主要採取姑息縱容的政策,這一政策使得中央集權和地方政權矛盾沒有得到緩和,各諸侯國繼續做大,一些諸侯王在自己國內隨意調撥軍隊,甚至私鑄錢幣,積聚財富。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賈誼劇照

漢景帝採取晁錯的削藩,激化了中央和王國的矛盾

漢景帝劉啟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經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削藩勢在必行,可是如何削藩呢?漢景帝上臺不久,年輕氣盛,想要急於解決這一問題,他沒有采取賈誼緩進圖之的削藩策略,而是採納了晁錯的建議,給削藩下了一劑猛藥,以朝廷的名義強行進行削藩,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引起其他諸侯王的不滿,人人自危,為求自保,由吳王劉濞牽頭,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發動叛亂,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漢景帝獲得了絕對勝利,事後,漢景帝對削藩進行了反思,終於採納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後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並取消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至此,中央集權得到大大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

如果漢文帝採用賈誼版推恩令,那麼七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

漢景帝劇照

結尾

早在文帝時代,如果全盤採納了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種漸進式削藩可以不動聲色的把諸侯國的土地層層分封,削弱諸侯的實力,最大程度上避免流血發生。


參考文獻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班固《漢書·文帝紀》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

王新國《賈誼評傳》

《漢書·賈誼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