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諸侯分封的良策——推恩令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現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項重要政令。


解決諸侯分封的良策——推恩令

漢武帝


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

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文帝時,賈誼鑑於準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


解決諸侯分封的良策——推恩令

賈誼


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

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所有兒子共同繼承。

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

推恩令下後,王國紛請分邑子弟。

“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

王國轄地不超過數縣,其地位相當於郡。

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

像漢初,請候王擁有很大的封地,請候

推恩令的歷史背景

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帝國的國勢已相當強大了。可是當時有三大問題存在:

一是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軍事勢力,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二是土地兼併嚴重,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不斷髮展。

三是匈奴不斷入侵,兩越不停製造事端,使得西漢王朝邊境不寧。

這三個因素促使漢武帝決心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以避免外敵還未進攻,而王朝內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推恩令是誰提出的?

推恩令的提議者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主父偃。

解決諸侯分封的良策——推恩令

主父偃


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他的出身比較貧寒,有著因為在齊國受到儒生們的排擠,而周遊過各大諸侯國的經歷。

但是他所到達過的所有諸侯國,都沒有給過他他想要得到的禮遇,最後主父偃選擇前往長安,也就是漢朝國都,皇帝的居所。

到達長安之後,主父偃直接就給漢武帝上書表達了想要面聖的想法,而且當天就成功被皇帝召見了,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他就被連升了四次,之後更是成為漢武帝設在宮中內朝的大臣,其實也就相當於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了。

而有了這重身份之後,主父偃對當時的政治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對這個時期的漢朝而言,如何和平地解決掉諸侯勢大的事,是皇帝心中一直存在的難題,推恩令就是主父偃在這種情況下向漢武帝提議的。

之後又因為提出了很多符合漢武帝需要的建議,而得到了皇帝的歡心,這個時期的主父偃,可以說是風光一時。

但是他最終因為貪汙受賄,而被皇帝下令斬殺,導致全族被滅。

推恩令和削藩有什麼區別嗎

推恩令和削藩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一個是間接委婉,最終使整個藩國被層層削弱。

另一個則是強制執行,不給藩王任何機會。

首先是推恩令,推恩令指的是將原本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的藩王土地,改成藩王的兒子們都能繼承各自的封地。

雖然只是幾個字的改變,實際內容卻變了非常多,原本ー個人掌控的土地不斷被分成幾個人所有,這樣一來每個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國的一小部分了。

這種辦法雖然會遭到嫡長子的反對,但是原本應該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卻都會感謝皇帝。

因為按照之前的法令,他們在嫡長子們繼承土地之後,是什麼都沒有的。

這樣一來,這條法令對他們是非常有益的。推恩令這種手段雖然比較委婉,但確實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對皇帝自己的名聲也很有利。

解決諸侯分封的良策——推恩令

推恩令


而削藩,說白了就是皇帝下令強制性的將藩王們門原本享有的權力、土地都收回來,也就相當於直接就把藩王們廢除了。

那麼可想而知,已經在自己的封地上待慣了的藩王當然不會同意,不僅不會同意,惹急了還有可能直接造反,就會對政權產生一定的影響。

推恩令和削藩雖然是兩種手段,但是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收復藩王手中控制的大片土地,好讓這些被分出去的地域重新被皇帝自己掌控。

但是相比較起來,推恩令和削藩的區別就在於,推恩令要明智有效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