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歐陽錡從風治療蕁麻疹經驗

癮疹相當於西醫蕁麻疹,乃因風邪搏結肌腠所致,是一種以皮膚突然出現紅白色疹塊,癢而不痛,時隱時現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病。歐陽氏認為其治療宜從熄風止癢入手。


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歐陽錡從風治療蕁麻疹經驗


1.風熱外壅案

張某,女,22歲。因全身風團瘙癢反覆1天而於1992年12月17日就診。現全身散佈風團,色紅瘙癢,口乾喜飲,納食可,大小便正常,舌尖紅,苔薄黃,脈浮細數,有白帶多病史。

辨證為風熱外壅。治宜疏風散熱,熄風止癢。方用銀翹散加減。

藥用:忍冬藤15g,連翹12g,薄荷3g,牛蒡子10g,蟬蛻3g,苦參10g,蒺藜12g,地榆12g,甘草1.5g。服藥1劑,風團明顯減少,瘙癢減輕,服完5劑後,風團瘙癢已不明顯,要求轉治白帶。

按:此案乃因風熱外壅所致。風熱外客於肌膚,壅鬱不解,故出現風團色紅瘙癢;熱邪灼津,故口乾喜飲;舌尖紅、苔薄黃、脈浮細數乃風熱為患之象。其治用忍冬藤、連翹、薄荷、牛蒡子疏風散熱,蟬蛻、蒺藜熄風止癢,苦參、地榆滲溼止癢,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散邪熄風為主,邪祛風熄則癮疹自除。

2.肝鬱動風案

任某,女,12歲,常德人。1990年9月20日因全身風團反覆8年,加重3個月而就診。患者從4歲開始出現風團,多次在當地醫院皮膚科就診,診斷為慢性蕁麻疹,經多種中西藥物治療,症狀時輕時重,不能完全緩解。近3個月症狀加重,刻診風團持續發作,夜間及凌晨加重,呈全身泛發,疹色淡紅,自覺灼熱、瘙癢,不服藥則持續整天,服抗過敏藥物可緩解3~4個小時,發作時眼瞼、口唇浮腫,眼瞼因浮腫而難以睜開,伴心煩,口不幹,納食可,無腹痛,大便、小便均可,舌質邊尖紅,苔薄白,脈滑數。皮膚劃痕試驗陽性。食物過敏源檢測:牛奶(+),牛肉(+),豬肉(+),芝麻(++),大豆(+)。診斷為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伴血管性水腫。

辨證為肝鬱動風證。治宜疏肝解鬱,熄風止癢。方用四逆散加味。

藥用:柴胡10g,白芍15g,枳實10g,苦參10g,地榆10g,蒺藜10g,蟬蛻6g,蒼耳子10g,殭蠶10g,山楂炭10g,甘草3g。30劑。患者電話講述,服藥3劑,蕁麻疹明顯減少,眼瞼及口唇浮腫消失,服至7劑,蕁麻疹完全緩解,服完30劑,蕁麻疹未再發作。2005年7月12日,患者因懷孕生小孩後上症復發2個月而來長沙找筆者求診,用上方仍然有效。

按:慢性蕁麻疹屬中醫癮疹、風疹塊範疇,《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指出:“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歐陽氏認為其風有外風、內風之分,其氣主要指氣滯,與肝有關。此案發病與食物等變應源有關,乃因諸食入胃,聚溼化熱,蘊積於中,加之肝氣鬱滯,兩者相搏,燻蒸於外,發為斯病。其氣滯、溼熱為發病之本,其瘙癢等風象為發病的表象。其治療宜從疏肝理氣、清熱利溼入手,用四逆散疏肝解鬱,理氣行滯,加苦參、地榆利溼清熱,蒺藜、蒼耳子、蟬蛻、殭蠶熄風止癢,山楂炭消食化積,甘草和胃助運。諸藥配合,理氣、清溼以治其本,熄風止癢以治其症,藥與證絲絲入扣,故8年的痼疾數日而安。

【小結】

歐陽氏認為此病乃因風邪搏結肌腠所致,其治療宜從熄風止癢入手,通常分以下3型論治。①風熱外壅證:症見新起風團,色紅瘙癢,口乾喜飲,舌尖紅,苔薄黃,脈浮細數。治宜疏風散熱,熄風止癢。方用銀翹散加減,常選用忍冬藤、連翹、薄荷、牛蒡子、蟬蛻、苦參、蒺藜、地榆、甘草等藥。若伴皮膚熱者,加桑白皮。②肝鬱動風證:症見風團泛發,疹色淡紅,自覺灼熱、瘙癢,發作時眼瞼、口唇浮腫,伴心煩,口不幹,舌質邊尖紅,苔薄白,脈滑數。食物過敏原陽性。治宜疏肝解鬱,熄風止癢。方用四逆散加味,常選用柴胡、白芍、枳實、苦參、地榆、蒺藜、蟬蛻、蒼耳子、殭蠶、山楂炭、甘草等藥。若夜間為甚者,加代赭石。③血熱動風證:症見風團色紅,瘙癢難忍,尿黃便結,舌質紅,苔白黃,脈細數。治宜涼血熄風止癢。常選用赤芍、牡丹皮、紫草、薄荷、蒺藜、苦參、蟬蛻、代赭石、甘草等藥。若大便乾結者,加決明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