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歷史上的東林黨對中國歷史發展來說到底是好是壞?

小卒過河拉大車


題主,你好。我認為東林黨在明末應該是社會發展的負力量,用題主的說法,應該是壞。壞的方面有以下三點:1結黨,小團體利益高於國家民族利益;2、營私。對抗國家對工商業的稅收收取,加大國家財政的壓力,從經濟方面搞垮了明朝;3、毫無民族氣節,在滿清入關後,降清的名士如過江之鯽。


風的節奏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東林黨”之“黨”,是朋黨而不是近代政黨。 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而明朝末年又遇到地震,旱災,鼠疫,造成幾千萬人死亡,朝廷向農民徵稅,可是農民不僅流失土地嚴重,遇到這些天災更是無法承擔,東林黨人又對大地主,大商業集團包庇,不讓他們交稅,致使明朝無法給軍隊發餉,軍隊無心征戰,導致節節敗退,最後被滅國,所以東林黨人對明朝的滅亡有很大影響。


歷史研糾師


兩者皆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

提起東林黨,估計沒幾個人對這個組織有好印象,他們建立之初良好的宗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到後來徹底演變成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添亂”!因為他們所關心的不再是國家命運,而只是純粹的個人利益,從而使得日薄西山的明末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東林黨的起源——東林書院

毋庸置疑,東林黨一開始也湧現出了一大批愛國為民的知識分子,比如說顧憲成、楊漣、左光斗等等,正因為這些人在明末的“黨爭”中失利(東林前六君子和後七君子全數罹難),所以他們的繼任者們都紛紛陷入黨爭無法自拔——爭權奪利,絲毫不顧及國家命運,將明朝一步步推向滅亡的深淵。

東林黨人楊漣

先說爭權,明末東林黨人的“黨同伐異”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們不只在朝廷內部安插自己的人手——想法設法推舉“自己人”進入內閣,成為首輔,同時他們還盲目插手明朝對後金的防務(主要是抓權)——排擠能作戰的將領,任用“志大才疏”的“自己人”。比如說,正當明末名將熊廷弼對後金的形勢日益好轉時,他們硬生生地派上去一個完全不會作戰的東林黨人袁應泰,結果一敗再敗,丟掉了瀋陽和遼陽;當朝廷扛不住而不得不又重新起用熊廷弼時,他們又派上去一個只會掣肘的東林黨人王化貞,於是又丟掉了廣寧。由此可見,後金的迅速“成長”和東林黨的不顧一切的“爭權”有著很大的關係!

明朝官員

再說奪利,明朝與後金的戰爭損耗巨大,崇禎皇帝為了省錢,都已經開始穿打補丁的衣服了。其實當時明末南方的工商業是極其發達的,其中江浙地區尤為富庶,“萬曆三大徵”結束以後,由於朝廷缺錢,萬曆皇帝果斷在江南地區開徵的“礦稅”(主要就是工商稅),給朝廷增加了大量收入。可是東林黨人一貫的宗旨就是反對工商稅,反對宦官干政,其中原因就是當時大部分東林黨人都是亦商亦官的“代理人”,他們以礦監(大部分都是皇帝派出來的太監,而且確實有些太監在各地徵稅期間橫徵暴斂)貪腐為藉口,極力抵制工商稅,實際上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錢袋子”。比如說東林黨早期領袖李三才,多次公開上奏抵制抵制皇帝徵收工商稅,而另一方面他個人的家財竟然達到了470萬兩白銀之多(相當於明朝一年的收入)。當然不僅僅是李三才一人,後面的東林黨領袖比如說劉一燝、葉向高、錢謙益等等,隨便哪一個其實都是家財百萬的“資本家”,不然他們哪裡會有錢和“秦淮八豔”打得火熱?因為他們所代表的其實就是明末資本家和官僚階級(基本可以等同於他們自己)的根本利益!

東林領袖錢謙益和柳如是

一方面東林黨人都是家財萬貫,另一方面則是朝廷因為和後金的戰爭消耗巨大、國庫空虛,面對如此困境,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得不開徵“遼餉”,可皇帝又拿根深蒂固的東林黨沒有辦法——不能增加工商稅,那就意味著只能增加農業稅。據歷史記載,明末農民的農業稅已經到了“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的程度,如此誇張的賦稅,你讓老百姓們還怎麼活得下去?於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趁機揭竿而起,自然也就受到了廣大窮苦農民的積極響應。事實證明這些農民起義恰恰是造成明朝的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這一點上,東林黨人實在是“功不可沒”!

闖王李自成

所謂“國家”,應該是先有“國”再有“家”,而東林黨人這種只顧“家”不顧“國”的毫無遠見,只顧爭權奪利的行為直接加劇了明朝的滅亡速度。他們由此做出的各種“神助攻”,對明朝的滅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天祺


明末有很多學派組成了政治集團,像什麼復社,東林黨,還有後期按籍貫,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江蘇崑山人的昆黨,而以浙江人的浙黨聲勢較大。幾大政治集團鬥來鬥去,在他們心裡國破家亡,幹不幹事另外說,把政敵打下去才是正事。

學社的興起是好事。

但以東林黨為首的這種假大空,滿嘴跑火車,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乾的剛好相反的空談主義者,說難聽點就是帝國蛀蟲,加速了明帝國的崩塌。

韃子入關,第一個迎頭跪拜的就是這些滿口忠君報國仁義無雙用嘴治國的渣渣。黨爭永遠放第一,暗地裡和韃子做軍火生意的都有。


歷史小壯丁


我認為這個要分開看,東林黨在中後期應該說是帝國的毒瘤,完全沒有早期的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的氣概,只知道黨爭,而且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不管哪個人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為國有利,只要不是東林中人,一切反對;自私無比,為了維護各自家族利益,對商稅一降再降,乃至到最後取消了商稅,把帝國龐大的開支全部壓給了農民,弄的百姓和帝國國庫都窮困無比,而且毫無骨氣,賊來降賊,虜來降虜(和現在網上的某些公知很像)。於是內外交困。所以有個說法叫明亡於東林。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由明朝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年時間。

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

他們的政治主張,與宦官集團的利益直接衝突。東林黨與閹黨產生了激烈爭奪,以致於相互傾軋,互不賣賬,發生了嚴重的內耗。

在大明亡國之前,東林黨除了跟宦官、內官爭,還在跟反對東林黨的政治集團在爭。比如京察之爭,就鬥得不可開交。

這些爭鬥極大的牽扯了國家的力量,當清軍入關後,他們也是跪得最快的一批人。


鍋盔餅子


任何人或事,沒有完全好和完全壞的概念。只有利弊大小、多少的區分和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