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在“大型”企業工作9年的女孩...

“她怎麼可以用‘大型’這個詞呢”,一旁正刷著抖音的朋友,冷不丁地冒出這樣一句話,“怎麼了?”我隨口回應。朋友解釋在抖音裡刷到了一位前同事,是一個女孩兒,她在評論區裡回覆別人的問題時,提到了自己在大型企業工作了9年,朋友忍不住向我拆穿,說她們公司僅是幾十人規模的小小乙方,居然成了她口中的“大型”,再者在朋友所知的信息裡,女孩93年的,十七八歲時便跑超市兼職打些零工,她居然也把這些算在自己“大型企業”的工作經歷裡,對女孩過分裝逼的行為,朋友滿臉地不屑。

這要換以前,我會本能覺得朋友多管閒事,或者直接給女孩貼個“炫耀者”的標籤便作罷。可隨著年齡增長,人變敏感了之後,大腦總會毫不顧忌我的意願開始各種串聯,企圖把這個案列同以往的其他經驗結合起來,試圖總結出點什麼,沒辦法,作為思想的傀儡,我只能接受頭腦大師的指揮,的吧的吧幾句。

其實生活中不乏像女孩兒這類喜歡包裝自己的人,當然裝與不裝是每個人的行為自由,雨女無瓜。但如果你是這一行為背後的接受者,那就得小心防備了。他可以是公司的領導,通過吹誇自己輝煌的過去為你畫餅,試圖讓你為他賣命。或者是第一次見面的相親對象,用刻意流露出的高學歷高背景博得你好感,又或者是收割少女感情的爛渣男,動不動就抒發遠大志向來提升他的男性形象。不可置否,在這些人的生物構成裡或許真的有優秀的成分在,但請相信,遠不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萬分之一。隨著人生閱歷越來越豐富的你,會發現:越是厲害的人,往往低調與謙虛得要命,他們像極了山澗間傾瀉而下的一股清泉,給無意間路過的你一陣驚喜和甘甜。

繼續說回包裝者們,理性又告訴我凡事不可一刀切,當然像上面列舉的帶有忽悠性質的虛偽之人除外,還有另一些人,他們或許迫於社會叢林的生存壓力,不得不適當地包裝自己以求獲得一份工作;又或者是基於某種內心需求渴望得到一些認可,比如前任面前的炫耀,是為了證明離開對方自己依舊活得燦爛;比如為堅持夢想不顧家人反對在外打拼的遊子,電話裡虛構一點小成績是為了讓父母安心。再比如自小生在一個破碎缺愛的原生家庭,長大後極度缺乏愛與安全感,迫切地想通過能力包裝來換取他人的關注。所有過度包裝的背後,須深究其“目的”,有的目的讓人不可原諒甚至鄙視,有的目的則讓人疼惜。

“那你說,我們還要不要‘裝’,該不該‘裝’”,朋友問。答案還是我說的看個人的目的。但歸咎到最後,不管你裝與不裝,都要保持清醒。所有“裝”的背後,都代表著某種缺失,也許是金錢,也許是能力,也許是愛。一時的“裝”只能欺騙下別人和自己,長期的“裝”則會讓你失去對自我真實的判斷力,讓你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聽取不進他人意見,拒絕再成長,動不動一句“老子當年如何如何”便搪塞了過去,只有在疲憊至極時,偶然的一次夜醉中,卸下全幅防備的你冷不丁地突然大哭一場,恍惚間你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那一刻幸運如你,那個被拋棄多年的真實的自己又重新回到了身邊,你像嬰兒般本能地把頭埋了過去,最後在自己的懷裡得到了從未有過的真實與平靜。

朋友過後很不好意思地向我補充,開頭說的那個女孩兒,確實從小就經歷父母離異,加上生母屬於打罵式教育,貌似最嚴重的一次,直接把只有9歲半的她打進了醫院。長大後的女孩,工作上比一般人要拼命10倍,但也確實時常會在社交平臺上炫自己的工作與成績,至於有些悲慘的童年生活則成了她的另一項談資。

“聽你這麼講,突然能理解我這女同事的行為,她不就屬於你剛說的因缺乏愛,希望通過自我證明來得到他人認可,進而得到愛與安全感嗎?”

“你覺得呢”我一聲反問便不再搭理,朋友則一陣嘿嘿的傻笑過後,又重新刷起了她的抖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