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老的命題:人性本惡還是善?


一個古老的命題:人性本惡還是善?

談到人性本惡還是善,這是一個在中西方探討了上千年的古老命題,也是我近段時間思考得最多的問題。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一點也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其中蘊含著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這句話是源自孟子的“性善論”。在《二十四史》之《魏書》中也曾這樣說道:“寬於慈善(儘量做好事),不忤於物(儘量不得罪人)”。以及在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各大宗教的信仰中,也都是在提倡人們要一心向善。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這種“性本善”的學說逐漸地產生了質疑。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一直崇尚善的美德呢?而事實上,我們所處的真實的世界是人性中的惡遠遠大於善的,這是很多人不願承認的。因為我們往往是站在法律、道德與文明等社會屬性的框架下,以人的主觀意識來定義善與惡的標準的。倘若沒有了這些框架的制約,當世間的一切道德與規則喪失,人們唯一能做的恐怕只有祈求上天的恩賜了,因為人類社會必將回到原始的生存狀態,人的動物屬性會在長期的壓迫之後得到徹底的解放,隨之而來將是無止境的殺戮與殘暴。

人性,是我們永遠無法觸碰的紅線,它承載著太多的汙穢與罪惡,甚至可以超越一切道德與規則的約束,把人類隱藏於黑暗中的部分毫無保留地暴露在陽光下。

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因為一個小孩兒的善舉而為之感動,誇讚Ta的童真、單純。而一個成年人如果太過於善良,就會被貼上軟弱、老實、傻、糊塗等標籤。人們總是喜歡打著善良的旗幟卻做著與之相反的事情。

那麼,什麼是善和惡呢?善,即善良、善行。保持本性中的善良,行善之事。惡,即罪惡,違背常理與道德的行為。我所理解的是,惡的本質只是善的一種缺乏。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內心裡一定藏匿著汙穢、黑暗和虛假的成分。而一個惡人,他的身上也必定有其反射的一面,即存在著善良、赤熱和令人驚豔的部分。

在我看來,是不存在絕對的善和惡的。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是來源於人的同情心;惡,則是來源於人的生存本能。但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不允許肆意妄行的罪惡存在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建立各種道德、法律等社會規則來遏制罪惡的發展。二者相得益彰,惡亦有善,善亦有惡。善惡念間,皆可感化。

因此,在善與惡的標準上,我們不應該以人主觀定義的善惡作為標準,而是以行為所帶來的影響為標準。而善行和惡行的定義是什麼?唐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中這樣說道:於此世後世能為順益的為善行,反之給此世及後世帶來損害的為惡行。

最後,用一句佛教偈語作為結束語:長行善者,福雖未至,但禍已遠;行不善者,禍雖未至,但福已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方得始終。

庚子鼠年正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