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強盛的德川幕府,為何最終走進了死衚衕?四個字“內憂外患”

在日本歷史上,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掌政時期,應該是該國曆史長河中可圈可點的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前期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蓬勃發展,多元文化一片繁榮,所有這些,都為日後的明治維新以及近現代日本走上發達之路創造了前提和基礎。

然而,德川幕府擔心外部勢力侵入,生怕裡應外合對其政權構成威脅,從而實行鎖國政策之舉,無疑讓日本成了“井底之蛙”,造成對外面世界不甚瞭解,而幕府政權中後期,西方資本主義的萌芽和高度發展,促使其不斷將觸角向外延伸和拓展,在此情形下,幕府還要頑固地堅持排外主義,就顯得特別不識時務。

勢力強盛的德川幕府,為何最終走進了死衚衕?四個字“內憂外患”


在國內,進入十八世紀,幕府治下的日本,幾十年裡接連出現罕見的自然災害,以致於農業歉收,無數農民不是餓死就在逃荒路上,他們為了保命,不得不啃樹皮、吃草根,甚至於人食人也不足為奇。農村收不到糧食,城市的米商和市民不斷陷於絕境,那些低級武士也大多窮困潦倒,在此背景下,城市在萎縮,人口在急劇減少。

即便如此,將軍、大名及中上級武士依然活得悠閒自在,他們盤剝農民和城市米商,根本不顧平民百姓的死活,這就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在內外夾擊下,德川幕府只有垮臺,淪為歷史長河中一朵浪花。

勢力強盛的德川幕府,為何最終走進了死衚衕?四個字“內憂外患”


列強迫使幕府訂立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後果

1854年是日本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剛開始不久,美國海軍准將佩裡便不請自來,第二次踏足日本,以武力威脅幕府簽訂《神奈川條約》,允許美國艦船在日本港口下田及函館停靠,答應美國在日本國土開設領事館。四年後,美國又強迫幕府訂立《日美友好通商條約》,要求將8個通商口岸對美國開放,條約亦規定日本不享有關稅自主權和“治外法權”。

有了與美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先例,英法俄諸國紛紛效仿,也都要求日本與其簽訂條約,這樣日本就成了半殖民地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德川幕府實際上已成了外國利益的代言人。

對於這樣腐朽沒落的政權,必然激起具有民族意識的各階層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尤其是日本與列強訂立的條約中規定的通商口岸對外開放這一硬性指標,使得日本的黃金流失嚴重,通貨膨脹加劇,加上西方廉價棉織品的大量傾銷,就讓生產此類商品的日本商人相繼破產倒閉,這樣一來,本來就對幕府極為不滿的城市平民、鄉村農民以及外樣大名等,為了表達各自的政治及經濟訴求,便不時舉行暴動,這樣幕府政權危機四起,時刻面臨著被顛覆的危險。

勢力強盛的德川幕府,為何最終走進了死衚衕?四個字“內憂外患”


國內外多種矛盾共同助推幕府走向衰亡的結局

就在美國海軍准將佩裡於1853年初次來到日本的當口,負責統領全國政務的幕府老中阿布正弘,號召所有大名建言獻策,以應對其強行簽訂日美商業條款的不合理訴求。

看起來,這是阿部正弘在為此事謀求共識,以免招來各種批評聲音,然而這恰恰激發了長期受到政治壓迫的外樣大名及其武士反對德川幕府的不滿情緒,他們認為這是幕府的弱點所在,於是醞釀著推翻幕府政權的鬥爭。

不僅外樣大名,與德川幕府有著親族關係的親藩大名亦對現行幕府政權有所不滿。以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為代表的死硬派,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極力要求幕府對出臺的政策加以改變,同時要求打破一直以來幕府、大名與天皇間的權力分配製度,影響深遠。

可見,幕府已經非常不得人心,近乎到了眾叛親離的程度,這就為後來幕府垮臺埋下了種子。

勢力強盛的德川幕府,為何最終走進了死衚衕?四個字“內憂外患”


繼承與簽約兩件事對德川幕府的打擊非常之大

1855年,阿部老中在對待此前佩裡准將野蠻要求時,由於處理不當,遭到眾多大名的攻訐,只好向幕府遞交辭呈,其職位改由堀田正睦擔任。

1857年,幕府為將軍繼承人選問題爭論不休,由於將軍德川家定身體羸弱,重病纏身,雖處旺年,卻無子嗣,而幕府基業根本不能斷了“香火”,必須儘快想辦法解決繼承人問題。另外,根據此前日美簽訂的《神奈川條約》,美國已經在日本下田設立領事館,得寸進尺的美國領事哈里,又不斷要求幕府與美國簽訂商約,而該商約一旦簽署,勢必引起效應,促使西方列強群起而效仿。

幕府時期,大名有譜代大名、親藩大名和外樣大名之分,前兩者都與幕府將軍關係密切,堀田正睦就屬於對幕府忠心不二的譜代大名一員,把持著幕府大政方針的決策權,故而在將軍繼承人挑選上更注重易於被控制者,而非桀驁不馴的人。

勢力強盛的德川幕府,為何最終走進了死衚衕?四個字“內憂外患”


結果年僅12歲的德川慶福被堀田看中,慶福屬於親藩大名一員,該藩與幕府是親族關係,年齡小,又沒有政治經驗的慶福,正宜於被操控。

然而,親藩大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卻聯合薩摩、長州等藩的外樣大名,共同抵制堀田提出的要立德川慶福為幕府將軍的提議,他們堅稱年紀成熟、以賢德著稱的德川齊昭的兒子德川慶喜才是理想人選,儘管他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過繼給一橋家。

一時間,雙方爭執不下,難以定奪,為加強幕府的權威,堀田忽然想到了天皇,就攜帶豪禮和一批扈從前往京都,向孝明天皇啟奏,以期獲得朝廷的鼎力相助。

堀田以為天皇受到極大的尊重,會答應幕府與美國訂立商約,繼而授意立幼小的慶福為幕府將軍,誰知天皇並不領情,堅決不同意簽訂日美商約,不僅如此,還在繼嗣問題上力挺德川慶喜(一橋慶喜)為幕府將軍繼承人,這無疑是對德川政權的莫大打擊。

堀田受挫,倍感失落,只有步阿部正弘的後塵,辭退老中之職,迴歸故里,從此幕府威信一落千丈,名存實亡。

勢力強盛的德川幕府,為何最終走進了死衚衕?四個字“內憂外患”

總結

德川幕府作為日本歷史上的封建軍事政權,在平定日本各地武裝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幕藩政治體系,政治上趨於穩定,社會也逐漸走向安定,在此背景下,經濟、文化都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由此書寫了日本階段性歷史的輝煌篇章。

然而,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推進,幕府政權的弊端也隨之顯露出來,將軍、大名以及中上級武士奢侈沒落的生活,與農民和城市平民形成了鮮明對照,很多百姓因為生活沒有著落而痛苦不堪,加上低級武士和外樣大名的長期不得志,於是對幕府產生了極大的怨憤情緒,反映在行動上,暴動此起彼落,對幕府政權構成了嚴峻挑戰。

除此之外,鎖國政策也讓日本拉大了與世界的距離,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脅下,幕府更是內外交困,一籌莫展,在此情形下,無法適應時代發展,只好在浩蕩的歷史潮流中被擊得粉碎,從而由明治政府取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