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人生苦短,一轉眼流年若干,就來到了死亡面前。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司馬藍,精明能幹的三姓村村長,到三十九歲時也不得不相信,村裡人沒人能活過四十歲,開始忙著給自己丈量墳地。

活不過四十歲是三姓村人的天命,為對抗命運全村人在司馬藍的帶領下做出種種努力,然而抗爭註定是徒勞的,當三姓村人在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引來了黑臭的汙水時,生活給他們開了個玩笑。他們對命運做出的抗爭“正如人在墳墓裡拿頭去撞那墓門一樣,愈是用力,愈是死得快捷”。

當死亡哐當一下落在你的頭上時,你會怎樣想?似乎一切都沒了意義。

作家閻連科在書中只是放大了三姓村主體的愚昧,通過愚昧神魔化來揭示一個群體如果只崇拜金錢、權利和暴力會帶來什麼結果,就是群體性滅亡——都活不過四十歲。四十不惑,剛懂得追問意義的年齡戛然而止。不得不說作者的文筆是“殘暴的”。其實,如果向死而問,現實中我們又能活多久呢?我是80後,生命電池已經耗了一半了!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作者文筆雖然殘暴,但是他在自序中做出瞭解釋:我們來到人世匆忙一場,原本不是為了爭奪,不是為了爾虞,不是為了金錢、權利和慾望,甚至不是為了愛情;真善美、假惡醜都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只是在尋找人生原初的意義。

尼采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當三姓村人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悲劇才真正地誕生了。

三姓村的所有人都活不過四十歲。每個人到了三十九歲,都已經見慣了了三姓村人的死亡,才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沒有意義。比如司馬藍,他麻木了;最愛的女人藍四十死了,他夢碎了,就那麼天長地久地睡著了……他精明如路遙筆下的高明樓,愚昧如魯迅筆下的阿Q。他精明算計一生修成“靈渠”想逆天改命,卻最終引來“汙水”加速了死亡。他就是三姓村人的縮影。

現實中的我們,你敢說自己沒有司馬藍的影子?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精明”了一生,最終也不得不發現,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叔本華說: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中擺盪。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三姓村人的無聊是倫理秩序的解體和主流價值觀的坍塌。

三姓村人在死亡的籠罩下顯示出來的不是人性之善,而是赤裸裸的惡。維持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倫理秩序被破壞殆盡,父慈子孝、舉案齊眉、兄友弟悌等都不復存在。充斥的是夫妻反目、父子成仇,親人之間冷漠甚至互相算計。

比如:司馬藍為了當村長,讓藍四十去陪公社盧主任;司馬藍將死之際為了做手術延長自己的生命,去求藍四十為他去九都賣淫籌錢;司馬藍逼自己的母親在父親墓前下跪;

為延續自己生命,司馬兄弟為了墳地的大小大打出手;杜柏為父親釘上了棺材時他父親還活著;當蝗災來臨,沒有糧食吃時,人們將殘疾孩子扔到了西梁下的峽谷裡,用他們的屍骨當誘餌捕捉烏鴉來延續自己的生命等等。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相信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肯定是讀了叔本華和尼采的,因為通篇都充斥著見利忘義,追逐權利和暴力等等的主流價值觀的坍塌,悲劇中套著悲劇,讓人讀著喘不過氣來,我不再一一舉例,心臟會受不了。

其實這一切都是無聊的,因為三姓村人的痛苦是,必須一死,而且是早死。每個人覺得這一生無聊的時候都會是在三十九歲將死之時,原來他們追求了一輩子的俗欲,也沒有逃脫痛苦和無聊的鐘擺。正如作家王小波說的,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其他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歡愉和不幸。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我三舅家就是個例子。他們是城中村的,沒有被劃分成拆遷區域的時候,天天痛苦,劃分後高興了一段時間又開始痛苦,苦等拆遷,最後拆遷完分了七套房和兩間商鋪,又高興了一段時間,就開始無聊。三舅的兒子沒有什麼追求,收租就可以養活自己,啥事都不幹,無事就生非,用打牌、賭博來打發無聊,最終家產敗去一半兒。普通人終究難逃痛苦和無聊的折磨,慾望得不到是痛苦,慾望達到時無聊,這似乎就是活著的真理。

其實不然,你只是沒有發現自己做事的意義而已。

周國平說:人生本來是無意義的。但尋找意義的過程是有意義的,因為尋找意義,最終這個人會留下點什麼,所以,人應該找點事做。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誰都知道那是一次枯榮,一次輪迴。但是這枯榮輪迴並不複雜並不繁瑣,三姓村的人則更簡單,不過就是金錢權力慾望的爭奪和生命短暫的消亡。但是誰能說他們消亡後的結果會等於零呢?他們爬過,走過,掙扎過,敗壞過,甚至有些人還善良過……他們的生命即便如草芥,也一樣實在、具體,活著就活著,消亡就消亡,沒什麼大不了;人過留名,雁過留影,再小的人物對歷史也發生過作用。終有一天,三姓村的愚昧會解除,三姓村的生存環境會改善,你能說司馬藍等前輩沒做出過貢獻?他們在尋找能活過四十歲的方法的奮鬥過程是沒有意義的嗎?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所天所說的你,今天已經變成了他,而今天的你,明天又會變成了誰?俗欲達不到時,何不任其自然?很多時候,我們只會拿原則的手電筒去照別人,於是憤世嫉俗,以致了無生趣。其實那都是“俗欲”。回顧你自己的流年,你就比別人做得好?你是否一直過於自負?是否想得到的從未得到,不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如果你生在三姓村,當你三十九歲,你會明白,這一切都不算什麼。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這樣的話,我們活著是不是該徹底背叛自己身上的狹隘性,去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呢?找一件事去做,做到極致,人生的過程就不會沒有意義。找點事做吧!

人生雖短,但如果我們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來過,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

張紹民的一段話也許能揭示人生的“意義”,以此做結:

在經歷許多事情之後,我願意自己是糞土,讓植物在我身上長好,讓人們從植物身上得到花香,得到果實。花香很胖,果實很瘦,我也漸漸變瘦,瘦成了消失。

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讀《日光流年》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