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还没有铁锅,那古人是怎么做饭的?

微影悼红


铁是先秦时期就有了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铁制武器。但在那个时候,铁还没有拿来铸锅子。

一直到了宋代,初具现代炊具雏形的铁锅才流入普通人家,因此,一般以为,宋以前铁锅是很少的。

那么普通人在没有铁锅的时候用什么做饭呢?

早期的原始人自不必说了,茹毛饮血-吃生的。

自从咱们老祖宗偶然在森林大火中捡到熟食后,觉得它们比生食美味,就学到了用火烤东西吃,用什么烤呢?就地取材,用石头烤,这种石头,称之为鬲。

再后来有了铁等金属材料,人们就把它铸成鼎,拿来煮肉汤什么,但这个玩意儿只有贵族之家才用得起,所谓”钟鸣鼎食“。

三国时期,人们从鬲的基础上改造出了釜,这是锅的雏形,但釜的材质以青铜为主,所以普通人家还是用不起。

普通老百姓长时间内,都是用泥土烧些陶器来煮水做饭。

大约在距今16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釜从中间劈开,只留下一个半球形,名曰“锅”,材质也逐渐变成了铁。铁锅的名字就慢慢传开了。

到了宋代,铁锅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做饭就方便多了。

但在中原以外的地方,铁锅依然是很难得到的。因为铁锅可以回炉为铁,成为武器的材料,像在明代,张居正在主导对鞑靼的贸易中,就严禁出口铁锅,怕他们拿去铸造武器。


钱多多读文史


这个问题就是错的,宋朝之前当然有铁锅,汉代就有铁釜,只是由于汉人多有用陶器做明器的传统,所以真正的铁釜出土较少,但并不是没有。

而所谓的宋以前古人用青铜釜的说法,实在让人看了头疼,哪儿用得起,铜器的价格远远超过铁器,怎么可能大规模普及到老百姓那里去做炊具?

事实上,宋代之前没有的是“浅底炒锅”,注意这个描述,就是整个锅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浅底”使得锅的受火面增大,同时,铸造也减少了厚度,使得热传导更好,也就可以实现“大火爆炒”。

在宋之后,炒菜开始大规模普及,而在这之前,只能是蒸煮烹之类的手法,而炒菜锅也和“做饭”没有关系,只和“做菜”有关系。

事实上,古人的做饭,曾经用过的炊具材质,有青铜器(极少),有陶器,有铁器,既有蒸饭、也有煮饭,具体的器型不少,比如甗类似于釜甑的作用。甗的下半部是鬲,上半部是甑,这种蒸食器一直沿用到汉代。

综上所述,画个重点,就是作为做饭的炊具,铁锅早在汉代就非常普及,宋代新出现的只是“浅底炒锅”,仅此而已。


刘三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用别的东西。

铁锅早在唐代就开始在上流社会使用,由此出现了我们常见的炒菜。

这是因为铁锅坚固且重量轻,传热性好,可以用于炒菜,保证菜蔬的新鲜口感。

但当时冶炼技术不行,铁锅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到了宋代,相关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铁锅成为常见的东西,老百姓也用得起了。

但宋代之前,老百姓怎么做饭。

在汉代,主要使用陶器和青铜器。但青铜器很笨重,而且价格高昂,大部分老百姓采用陶器。

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砸碎的釜就是陶器,如果是青铜器的根本就砸不破。

因为军人需要带着这些炊具长距离行军,只能携带陶制品。

那么,当时的烹饪只能采用烹煮的方式,也就是类似于今天东北那种炖菜。

将能够找到的食物,放入陶器内加入水然后点火炖烧,慢慢煮熟。

当年普通人吃不起肉,煮肉的话一般使用青铜器,一个村子恐怕只有村长家才有。

樊哙在鸿门宴冲入项羽大营,项羽就赏了他一个煮的半熟的猪肩膀。

这其实是很高的待遇了。

当然,有钱人还可以吃烧烤,这也不需要什么炊具。

战国时期也是使用陶器,再早就是石器了。


萨沙


你好。我是中正医学。很高兴为你解答。在宋朝之前是没有铁锅,但是却有铁器。不过这类东西属于珍贵的物品,普通百姓是没有办法使用的。在春秋就已经有了冶铁技术,可是因为条件有限,技术也非常落后的问题。导致铁的生产量极低,只能给皇亲贵族们供应,而平民百姓们就只能看着羡慕。但是没有铁锅就没有办法做饭吗?那肯定不是,人类这么聪明,总会有很多替代方法。

就像现如今,不少人在外面去野炊,即使不带锅,也能想办法煮熟食物。最初原始社会的人们,通常都是用火直接来烧烤肉。随着发展,又开始有了陶器,这些物品也是很耐高温的,所以用来煮东西是完全没有问题。再到后来又开始出了青铜鼎这类物品,这也是可以用来炖肉做饭,不过这类东西也算是比较珍贵的物品,通常都是有钱人家才会使用得起。

到了宋朝之后,铁锅也就出现了。不过这种东西仍然没有被普及使用,很多平民百姓依然是用其他物品来替代铁锅。比如说甑,这就是一种陶制的鼎,不过这种东西通常都是用来煮东西,很少会用来炒菜。除了这种之外还有釜、鬲这类物品,这些也都是陶制物品,都是用来煮东西,很少会用来炒菜。

不过平民百姓中,能吃得上肉的人很少,油都看不到一两滴,又怎么可能炒菜呢?所以百姓家中用这些陶制的厨具就足以满足日常的生活所需。而那些富贵人家们,肯定是喜欢吃炒菜,喜欢炒肉,所以他们的家中就会备上鼎、铁锅、镬这类厨具。想要做饭烧菜、炒菜都是可以的。

由此看来,即使没有铁锅,聪明的古人们也可以找到替代的物品。不管是能烧制食物的金属,还是只能用于煮汤熬菜的陶器,总之他们是不会让自己看着食物饿肚子的。

在看完了古人们的这些厨具之后,我也是忍不住感叹一下如今的好生活。现在的人们真的是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时代中,有着各种实用性超强的厨具。以前的大铁锅现在都很少有人用,大家都开始用更轻便的不锈钢锅,不粘锅之类的。这些锅重量更轻,炒菜还更方便,导热性还特别强,安全性同样也很高。所以说,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科技带来便利的时代中,真的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中正医学


“没有张屠夫,连口带毛猪都吃不了?”

中国的冶铁术,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出现。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发明“高炉鼓风炼铁技术”,大大提高了炼铁效率。

(汉代铁锅)

受制于技术成熟度,铁锅之类的器皿早已出现,但是并不能用来炒菜。原因嘛,锅底实在太厚,用它来炒菜,要么根本就无法将油充分加热;要么油还没热,锅底就漏了。但是,这并不带表在铁锅不能炒菜的时代,就没有炒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这么一道菜:

“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拌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麻油炒之。甚香美。”

鸡子就是鸡蛋,炒鸡子就是炒鸡蛋。

在贾思勰的炒鸡蛋里,葱花、油盐都有了,做法也跟现在一样。看来,炒鸡蛋这道下饭神菜,老祖先在1500多年前就开发出来了!ps:祗树本人就是炒鸡蛋的高手,但是也只会做这么一道菜。因此,很多中国人做的第一道菜是炒鸡蛋,这个观点毫无争议。

不过,北魏时期的炒鸡蛋用的并不是铁锅,而是“铜铛”,也就是铜锅。

任何一个下过厨房的人都知道,如果油不热的话,炒出来的鸡蛋不会“香美”,反而会有一股蛋腥味。贾思勰既然能炒出非常好吃的鸡蛋,说明“铜铛”用来炒菜,完全没有问题。

看来,就算没有铁锅,中国的吃货们也会想尽办法吃炒菜!

中国“吃货”文化博大精深,炒菜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品类,而铁锅更是浩瀚如烟海的厨房用品里的一种。

最常见的烹饪技法有:蒸、炒、爆、溜、炸、炖、焖、烧、烤、卤、腌、焗、煎等等,其中只有爆炒必须要用铁锅。除了爆炒之外,其他烹饪技法在北宋之前,早就被先民摸透了。

换言之,现如今除了炒菜吃不到,其他方法做出来的菜品(没有传过来的菜除外),古人都可以做出来。比如火锅、烤肉、焖肉等等,那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当然了,阶层不一样,接触到的饮食也不一样。

贵族圈儿基本上什么都可以吃到,平民百姓能用陶罐炖碗粥就不错了。

要知道,吃货们为了吃,啥法子都想到了,看看古代那些吃货们的厨具吧…

古代那帮贵族没手机玩、没电影看、也走不了多远,还不可劲儿在吃上下功夫?


祗树


铁锅是在北宋初期开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时期冶铁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据历史记载,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时期,全国人口将近1.3亿,铁的年产量达到了900万斤,也就是4500吨,但比起现在动辄几亿吨的年产量,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这些铁产量足够铸造出相当多的铁锅,供老百姓使用,这是铁锅能在这时期比较广泛的普及的原因。

原始人烧烤食物

远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掌握了冶铁技术,但那时的冶铁技术很落后,铁产量非常少,物以稀为贵,以至于铁比金、银、铜的价格还贵。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铁器,仅有少量铁器在皇族和贵族之间使用。

宋代之前没有铁锅,难道古人就不吃饭了?答案是否定的,我首先从原始人的饮食说起,看看古人是怎样一步步用上铁锅做饭的。

早期的原始人,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炊具,最初是茹毛饮血,生吃各种食物,无论是蔬菜还是肉食都是生吃,吃法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偶然间,人们尝到了被野火烧死、烤熟的动物肉,觉得很好吃,就效仿以烧烤的方式来获取熟食。从最初的用火直接烧烤,到后来发现通过加热平滑的石板,可以用烙、焙的方式制作出熟食。再后来,人们发现“凹”形的石板不但可以烙、焙熟食物,还可以加入水进行煮和焖,同样能做熟食物。

从此,人们心里就有了炊具的概念,就开始想办法制作炊具。通过不断试验,制作出了陶器,主要有“鬲”(音同离)和“鼎”,鬲是一个卵形的大罐子,顶部有环形外沿,底部有三个支撑腿,主要用来烧开水和煮饭,鼎同样有三个腿,顶部边沿露出两个带孔的耳朵,方便穿上绳索吊起来,有方形也有圆形,主要用来煮肉。这时人们的食物以煮食为主,煮一鼎肉汤就算是上好的美味佳肴了。

到3800年左右的商代,我国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因此,这时期,鼎的材质从陶器变成了青铜,容量也变得更大,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到24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炊具——釜(因同斧),这玩意材质仍然为青铜,是从鬲的基础上改造来的,已经非常接近锅的雏形。

秦朝末年时,著名英雄项羽为了支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军,下定决心,带领数万将士渡过黄河后,砸烂炊具,凿破船,给自己不留后路,从而一鼓作气大败秦军,这个事件就形态成了一个著名“破釜沉舟”,实际上砸烂的炊具就是釜。

比起之前的炊具,釜去掉了三条支撑腿,可以直接放在灶台上来使用,距离火源很近,能吸收到更多热量,所以,做饭效率大大提高。但由于釜仍然是一个卵形,除过煮、焖、炖的方式外,还不适合炒、爆和煎等烹饪方法。

大约在距今160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釜从中间劈开,只留下一个半球形,名曰“锅”,材质也逐渐从青铜变成了铁质,不但可以快速受热获得高温,快速做熟食物,更能让做饭的人省去许多麻烦,方便操作。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烹饪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炒菜”出现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

到唐代时,铁锅普遍在王孙贵族之间流行,但普通人家用不起,只能望锅兴叹。等待几百年后的宋元时期,老百姓终于用到了铁锅。


鸿鹄迎罡


铁锅做饭确实是宋朝普遍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前,所谓的盛唐,铁产量也严重不足,一年就5000吨,不论做农具,还是做兵器都很不够,根本无暇做饭锅。

宋朝就不一样了,冶金业得到极速发展,在神宗时候,居然年产量15万吨铁,是盛唐的30倍。所以,有足够的实力去做饭锅。老百姓期盼千百年的铁锅,终于到手,再不发愁陶锅不好用了。

那么在宋朝之前,人们用什么样的锅煮饭?可以这么划分年代:

第一个时期,在距今4000年之前的石器时期,人们发明了陶土饭锅。

不过历史上不叫饭锅,最早的叫“鬲”,三个脚的瓦罐子,罐子里装水和食物,下面生火煮。然后有升级版,没了三只脚,成了平底,更好制作,也能装下更多的东西,而且用途扩大。除了煮饭,还用来打水,当量具。这个升级版的饭锅,叫做釜。曹操有个著名的故事,叫做“破釜沉舟”,里面提到的釜就是军队的行军饭锅。

再后来又一次升级版,在釜上再摞个釜。不过上面的釜底有孔漏气,加上篦子,食物放上面,下面的釜烧水,把上面釜里的食物蒸熟。其实就是最古老的蒸笼。

就这三样配套的饭锅,在民间一直沿用到宋代。因为陶罐不结实,一碰就破,而且笨重,半天烧不透,很费柴火,所以在春秋时期有了金属,皇家有用青铜和铁做饭锅,比起陶罐好了许多,就成了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宝物。

第二个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元年的青铜器时期,人们有了青铜饭锅。

这个时期有了冶金业,可以提炼铜和铁了。但是生产力很低,产量极少,只够部分农具和武器使用,皇家贵族才可以做饭锅,还不能尽情的用,因为实在不多。

不过皇族重大的集体活动,需要更大的饭锅煮肉,因为动辄几百几千人的祭祀活动,不能让来宾饿着肚子,显着皇家小气。如果用釜和鬲煮肉,明显不够用,也显示不出皇家气派。青铜就不一样了,可以做出很大的锅,一锅能煮几条羊。

这个锅也不叫锅,先是叫“镬”,后来成为皇家专用,成为国家的标志,就不叫镬了,改叫“鼎”,一言九鼎的鼎,世界上最重的分量。

第三个时期,公元前1400年到宋代的铁器时代,人们有了铁饭锅。

满打满算,从公元前1400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天下的公元960年,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铁锅极少,都制作农具和兵器了。皇家贵族用铜锅,百姓还是瓦罐子煮饭,就这样过了两千多年。

直到宋朝,冶金业的大发展,宣告了中国中世纪的结束,揭开了近代文明的大幕。百姓终于用上了铁锅。至今铁锅的用途和样式没大的变化,特别是各大小饭店的厨师,炒菜必备。道理很简单,铁锅炒菜有“锅气”,炒出的菜好吃。其他的锅就差些。


普济


我国古人用釜、甑、镬加工食物。

釜,音fǔ,圆底无足,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的器物,近似于现代的锅。有石釜、陶釜和铁釜,春秋时主要是用前两种釜,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后来铁釜才逐渐普及。

甑,音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蒸饭时置于鬲上。

镬,音huò,古代大型烹饪铜器之一,无足的鼎,多用于煮牲肉。用三足支撑,下面可以燃火,两耳有铉(音xuàn,铜钩)和扃(音jiong,横杠),可以抬举。

后来出现了大铁锅,取代了铜镬。


陈广逵


在宋朝之前,古人做饭多用陶、青铜鼎烹蒸食物。

上图为古陶

(上图三足鼎,三足鼎立即由此而来。)


(古鼎上都有两只耳朵,以便插入棍便于搬运)

照心看着这陶啊鼎啊的,抖胆说一句就连肉林酒池的商纣王其实也没吃过什么美味佳肴。

为什么?食物的制作工艺被限制了,被限制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铁锅,不能做到煎炒,他们每天只能吃蒸煮的食物,能吃口烧烤的食物就算改善生活了。口味比较单一。


(上图为古铁锅)

自从铁锅在宋代出现以后,中华饮食文化才得以丰满。煎炒蒸炸,厨师们大显身手,人们才得以享有口福,过起了有滋有味的生活。


天中照心


中国自汉朝时期就有了铁制炊具,大多仿制青铜器的样子,很厚重,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用。到了唐朝时期,也只有富人才能用得起铁锅。到了宋朝,因为冶铁工业的发达,家家户户都用得起铁锅了。从宋朝开始,中华饮食文化才真正丰富起来。

汉代已经有铁制鼎、炉、釜等,河南省南阳瓦房庄曾发现的一件汉代大铁锅,直径2米左右。

在没有铁锅之前,穷人只能用陶釜来煮汤,富人可以用青铜器或铜器。

西方铁锅出现的更晚

公元1100年左右,欧洲才学会铸铁技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有一口铸铁锅,常常当作宝物,立在遗嘱中传给后代。 十四世纪时的欧洲,相当于中国元朝时期,铁锅大多是底部有三支脚的釜型大锅。此时欧洲铸铁大锅的造价都十分的昂贵,并且锅壁非常厚,这是因为铸铁工艺不成熟导致的。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