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搶玩具總說不聽?用這4點,教孩子搞定自己的“社交問題”

“我的孩子總是在幼兒園搶別人的玩具,老師隔三差五地找我談話,我給孩子講過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甚至打過他,可是根本沒用。”

“我的寶寶總是想玩別人的玩具,人家拒絕就撒潑打滾,每次都要我哄著給她買一樣的玩具,並且當著她的面下單,才肯罷休。”

“自從有了二胎,家裡就開始像戰場。她們兩個總喜歡搶玩具,我秉承孩子的事情自己解決的原則,一會兒兩個人就不鬧了,只是她們都關係一直不太好,姐妹倆的關係,連朋友都算不上。”

上面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孩子們在一起玩,經常會發生爭執起衝突,甚至大打出手,讓家長不得不焦頭爛額地跟在孩子後面處理,但問題好像總也處理不完,按下葫蘆浮起瓢。為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愛搶玩具總說不聽?用這4點,教孩子搞定自己的“社交問題”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社會,與小朋友一起玩,就是他在自己的小社會開展的社交活動,這期間產生的吵架或者打架,都是他們產生了社交衝突,需要處理。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家長們面對問題的“處理方案”。上面三種情況,家長的處理方式,剛好對應了三種類型。

控制型家長:自己幫孩子解決問題,強迫孩子不能搶玩具。

賄賂型家長:給孩子買個相同的玩具,息事寧人。

放任型家長:不管她們,讓她們自行解決。

這些處理方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家長不是伸手過長就是過短,要麼大包大攬自己處理問題,要麼放任不管,讓孩子自己去摸索,並且沒有真正地解決問題,因為並沒有避免以後類似問題的發生。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做培養型的家長就像我們培養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樣,我們也需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學會正確地化解衝突的方法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自己處理社交問題。


一.家長可以用ICPS的方式,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到,家長可以用ICPS的方式教孩子解決日常與朋友、老師和家人之間的衝突,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ICPS(I Can Problem Solve),也就是“我能自己解決問題”,核心思想是幫助孩子學會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自己思考的結果

全家去公園踏青,瘋玩了一天,回家的路上兩歲的妹妹想要坐小推車,可是四歲的姐姐也累得撐不住了,媽媽請已經訓練過ICPS的姐姐來解決這個問題。


姐姐想了想,對妹妹說:“你很累了,如果不讓你坐車,你會哭的。可是我不坐車也很難受,我們要不一起擠擠坐吧?”妹妹直接表示了拒絕,那多難受。

姐姐繼續說:“那我們輪流坐,我先坐可以嗎?”妹妹還是不滿意:“為什麼不是我先,我好累。”


爸爸此時已經捏了一把汗,想著要不要自己做“人肉推車”抱一個,但是媽媽用眼色請他再等等。


姐姐說:“可以,只是公平起見,先坐車的,只能坐500米,就是下個紅綠燈路口,就要下來。第二個坐的可以坐700米,坐到我們停車的地方。”


妹妹還不太懂距離的長短,但是滿足了她先坐的心願,就表示同意。

在整個過程裡面,因為姐姐已經學會了自己處理問題,所以很快就與妹妹達成了一致,順利化解衝突。是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愛搶玩具總說不聽?用這4點,教孩子搞定自己的“社交問題”


二.ICPS是怎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


1.ICPS幫助孩子明白問題在哪裡,有的放矢


進行ICPS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發現問題在在哪裡,明白問題所在,才能針對問題進行有效解決。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管理顧問查爾斯·吉德林提出:“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ICPS更能解決孩子間的衝突的原因,幫助孩子找出和別人發生衝突的原因,就讓孩子離學會解決衝突的目標近了一大截子路。


2.ICPS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進行ICPS的基礎就是讓孩子體會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明白產生衝突時,對方也是有需求沒有達到的。這樣孩子不會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更具有同理心,會換位思考。

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中證明:只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對人類而言,換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社會學者也指出,會換位思考的人更容易獲得理解和信任,越容易有良好的社會關係。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說北風和南風比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先來了一場寒冷刺骨的大風,結果行人為了禦寒,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行人因為覺得暖和,就開始解紐扣脫大衣。結果南風獲勝。這則寓言後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為“南風效應”

就像“南風效應”中的南風一樣,會換位思考的人同樣讓人覺得舒適,感覺被理解被信任。被理解信任的人,自然不願意再繼續衝突的局面。誰不想擁有能為自己著想的小夥伴呢?


3.ICPS幫助孩子學會解決衝突的技巧,提高社交能力


ICPS的核心是鼓勵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衝突無處不在,孩子不會化解衝突,社交能力就會受到影響。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的話,內向的孩子,以後可能會變的孤僻,自卑,抑鬱。而個性強硬的孩子,則可能變的有攻擊性,衝動,好鬥或者反社會


4.ICPS教孩子學會考慮後果,更好地融入群體


ICPS的最後讓孩子自己對比解決方案可能帶來的後果,讓孩子選擇合適的解決辦法。很多“熊孩子”做出“令人髮指”的行為,無非是在行動之前,不會考慮後果。

近日,深圳某小區,一位男孩,將物業放在電梯裡,供大家按鍵使用的衛生紙點燃,沒有滅火就走出電梯門。這樣的行徑被大家指責,孩子奶奶卻百般維護,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教孩子知道,電梯裡放火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情。孩子也沒有思考過,疫情之下,用了這些紙,做這些危險的事情,會產生什麼後果。

孔子說:“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朱熹說:“篤行之,慎思之”。無不強調做決定前先思考的重要性,所以要培養孩子“三思而行”的習慣,不做犯眾怒的事情,更好地融入群體。

孩子愛搶玩具總說不聽?用這4點,教孩子搞定自己的“社交問題”


三.這四步,讓孩子學會ICPS


ICPS一共有四個步驟,每一個步驟我們都可以通過遊戲,活動的方式幫助孩子熟練掌握。接下來我就分別講一下怎麼做這些遊戲和互動活動。


1.第一步明確問題是什麼,我們可以用字詞遊戲幫助孩子表達問題


當家長想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時候,就常常發現,孩子說話是顛三倒四的,而且發洩情緒居多,講述事實過少。

不必要等孩子會說很多話,懂得很多東西之後再開始ICPS,教孩子學會這6組最基本的詞彙,就能幫助孩子有邏輯地講清楚一件事情。

這些詞分別是: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

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

這些詞彙雖然簡單,卻能拓展孩子的思維,比如“是/不”是教孩子明白對立項,“和/或”教孩子知道並列關係和選擇關係,“一些/所有”是講整體和局部的關係,“之前/之後”是讓孩子分清楚事情的發展順序。

“現在/稍後“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不是現在就可以進行的,”相同/不同“讓孩子明白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按照一種方式就能解決,問題和辦法有相同,也有不同。


字詞遊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

帶孩子出去玩,可以對著樹說:“這是樹,不是車”,去超市的時候,可以問寶寶:“我們是買西蘭花還是雞蛋?”,回家的時候跟寶寶說:“我們之前去了超市,之後回到了家。”

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強,日常滲透多了,很快就會理解和運用這些詞彙。


字詞遊戲也可以在親子閱讀中進行:

媽媽可以跟孩子描述:“這個圖上都是紅色的花,那個圖上有一些紅色的花”,“小花貓遇見了相同的困難,毛毛蟲吃了不同的食物”。


2.第二步幫助孩子明白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瞭解情緒


只有當孩子瞭解情緒,懂得表達情緒,知道別人的表情,動作代表的是什麼情緒,才能進行這一步。

如何幫助孩子瞭解情緒呢?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式:


1)看圖遊戲:找一些不同表情的卡片,或者藉助情緒繪本,讓孩子看喜笑顏開的臉,告訴孩子這是高興,不是傷心,也不是沮喪。然後再看另一種情緒的臉,再講解。


2)日常提問:看動畫片或者繪本時,和孩子討論劇情,並詢問孩子:“彼得兔的胡蘿蔔丟了,他是什麼感受?”日常生活裡也可以有意識地問孩子有關情緒的問題:“今天陽陽推了丫丫,丫丫是什麼感受?”,“爸爸說他今天很鬱悶,那是什麼意思?”。


3)“我說你找”:將表情卡片放在一起,家長說“我今天吃到了喜歡的草莓”,讓孩子找出來對應的表情。這是教孩子將行為和情緒聯合起來。


4)聲音遊戲:家長用不同的語氣說一句話,讓孩子猜此時家長是什麼感受。比如家長用生氣的口吻說:”放下!“,然後用請求的口吻說:”放下“。這一個遊戲適合更高階的孩子,讓孩子瞭解說話和情緒的聯繫。


孩子愛搶玩具總說不聽?用這4點,教孩子搞定自己的“社交問題”


3. 第三步是讓孩子獨立找到解決的辦法,我們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孩子練習


家長和孩子可以先設定一個衝突,比如媽媽扮演一個小朋友正在玩滑板車,寶寶也想要玩,現在應該怎麼辦?


寶寶:上去搶

(此時可千萬別炸毛,這也算是一種方式,不是嗎?)

媽媽:你還有不同的辦法嗎?

寶寶:那我不知道

(此時別越俎代庖,要知道我們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不是在展示自己的能力)

媽媽:寶寶不要著急,慢慢想想,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的。

寶寶:拿我的扭扭車跟你換

媽媽:是個辦法,還有不同的辦法嗎?

(要鼓勵孩子找出更多的解決方案)

寶寶:和你商量,咱倆輪流玩

這一部分是最難的,如果寶寶不配合或者進行得不理想,也沒關係,下次再接著訓練好了,孩子每學會一樣本領,都需要一個過程。


4.第四步是讓孩子找到合適的辦法,我們需要教孩子考慮後果


上一步中,孩子找到了很多的解決辦法,那麼選擇哪一種呢?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分析,每種方式產生的後果,讓孩子選擇最優方案。


媽媽:如果你上來搶我的滑板車,會發生怎樣的後果?

寶寶:你會跑,讓我搶不到。

媽媽:或者呢?

寶寶:我搶到了

媽媽:被你搶到了,我會是什麼感受?

寶寶:生氣,傷心

媽媽:那搶是不是一個好辦法呢?

寶寶:不是的。

孩子在驗證後果中,最終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案。


孩子愛搶玩具總說不聽?用這4點,教孩子搞定自己的“社交問題”

下面是一個完整的ICPS對話例子,給大家參考:

左左正在沙坑旁邊玩沙子,突然推了前面的小女孩一把,女孩哭了。我們開始進行對話:


媽媽:左左你為什麼推妹妹?

左左:她不給我鏟子。

媽媽:鏟子是你的還是妹妹的?

左左:我的。

以上就是明白問題的所在。一般家長看見的問題(自己的孩子打人)不一定是真實地問題所在(別人不還孩子的玩具)。


媽媽:因為你想用自己的鏟子了,小妹妹卻沒有還給你,所以你很生氣,推了她是嗎?

左左:是的

媽媽:那你推了妹妹,妹妹是什麼感受?

左左:妹妹很傷心

這一部分是幫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媽媽:那你有什麼好辦法讓自己不生氣,妹妹也不傷心的辦法嗎?

左左:媽媽幫我要回來。

媽媽:那妹妹還是會傷心呀,還有別的辦法嗎?(鼓勵多找到多種解決辦法)

左左:妹妹先玩水桶,我挖完坑,再把鏟子給妹妹玩。

媽媽:好主意,你可以去試試。

這一部分是幫助孩子思考解決方法,並通過評估方法帶來的後果,讓孩子選擇最優項,對話結束。


孩子愛搶玩具總說不聽?用這4點,教孩子搞定自己的“社交問題”

或許有些家長認為,這些方法太麻煩,孩子總是進行得不順利,但是不要灰心。你可能聽過“飛輪效應”,它說的是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就像“飛輪效應”一樣,現在的每一步都有意義,當孩子學會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化解衝突以及和人相處得技巧之後,家長就再也不需要為孩子處理層出不窮的人際危機,孩子也會更容易與人相處,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將使他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