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民:這次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實驗”將推動中小學學習模式“革命”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為在線教育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未來在線教育是否會改變整個教育形態,將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我們來聽聽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怎麼說。

刘利民:这次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将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革命”

△劉利民

Q、如何看待在線教育的效果,這是否會成為未來教育或者未來學校的一種存在方式?

劉利民:在線教育是未來教育的重要方式,擁有無限未來。說起在線教育,不得不說這次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這可能是全世界在線教育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作為疫情防控期間的應急之舉,這次“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引起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月19日的報道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臨時讓中國變成了一個大規模的測試平臺,在實踐中檢驗近幾十年來有關在線教學突破傳統學校模式的許多理論,它將最大程度檢驗在線教育模式的可行性”;《俄羅斯報》3月2日的報道稱,“中國進行一項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實驗,這一景象史無前例。”

在特殊情況下面向全國億萬學生開展大規模在線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檢驗;在短時間內動員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智力進行通力合作,充分體現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從實踐來看,雖然這次大規模在線教育暴露出一些問題,但也有力支持了全國範圍的“停課不停學”,成效巨大。

這次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意味著我國可能正在經歷一個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一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培訓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學社會實驗和一次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義,最重要的是極大地促進了教育觀念的轉變。學校教育從面授教學向大規模在線教學轉型,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係發生了明顯變化,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大檢閱、課堂革命的大契機、在線教學的大培訓、校際教研的大協同。

以前經常有教師反映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針對性實效性不足,這一次大的實踐,“以戰代學”“以戰代訓”,說其頂得上幾年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都不為過,廣大教師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在線教育這一方式,同時提高了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可能引發“蝴蝶效應”,進而推動中小學學習模式的“革命”。

對這一“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甚至今後也不多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反思,進而改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改變教育模式,將是這次大規模在線教育最大的價值體現。

Q、這種未來教育模式的普及對於教師素質甚至家庭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戰?

劉利民:特殊時期開展如此大規模的在線教育,既缺乏經驗可供借鑑,也無現成的模式可沿用,對教師、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一場“大考”。

在線教育給教師增加了工作量,資源、平臺和工具的熟練應用對教師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從線下到線上教學模式的轉變也是較大的挑戰。例如,剛開始時有的教師上課忘記開麥克風,學生聽了一堂“無聲的課”;有的教師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平移到互聯網上,從頭講到尾;還有的教師缺乏自信,直播授課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有的教師教學方式單一不變,教學要求刻板僵化。有一些問題需要在教師培養培訓環節加大針對性、實效性;有一些問題需要推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常態化教學;有一些問題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樹立“公共服務”的理念,從供給側為師生保障網絡、資源和平臺等條件,組織研究適合線上學習的課程和教學方式;還有些問題在教師開展在線教學實踐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決,很多教師不僅熟悉了平臺和工具的應用,開展網上班級和課程管理,還適應了網絡支持下的彈性教學,制定靈活的教學計劃,開展務實的網絡教研,實施多樣的教學方法。

線上授課時,教師與學生被分割在不同空間,學生的適應能力、自學能力和自律性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越是低年級的學生,通過網絡課堂學習的效果越不理想。有些學生不能按時到課,老師點名時還在睡覺;有的學生無法堅持看完直播,中途離開;還有的學生上課走神、睡覺等。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家長在家辦公,同時還要陪同、督促孩子在線學習,完成各科教師佈置的作業,並在多個群內打卡,家長無形中扮演了班主任的角色。這都是特殊時期在線教育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長遠看,現在學生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在線課程,教師和家長要加強溝通交流,在管理與疏導中逐步找到“平衡點”,逐步實現教師彈性教學,學生自主學習。

Q、在線教育是否彌合了城鄉之間的“教育鴻溝”?

劉利民:教育不平衡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現,譬如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雖然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採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方針舉措去解決,目前仍存在較大城鄉差異。在線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受到資金、技術、師資、教育理念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發展也不平衡。

正是因為有了發展,而且有的地方和學校發展的較快,也才產生了這種不平衡。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不平衡是必然會產生的,未來可以通過發展逐步解決,但不能因為擔心出現不平衡而不去發展。在線教育不是教育不均衡最大的“鴻溝”,反而有助於改變教育不平衡問題,因為它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有助於促進教育公平。

Q、除了硬件設施導致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還有哪些因素阻礙鄉村教育普及在線教育?

劉利民:硬件設施確實是個問題。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在線教育,最特殊的一點是學生完全居家學習。前些年教育信息化軟硬件建設的重點在學校,很多原有的設施設備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學生家庭網絡條件、硬件設備差異較大,完全依靠互聯網實施如此大規模在線教育並不現實。我們看到這次教育部門統籌利用網絡和電視開展在線教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增大了優質資源覆蓋面,解決了農村及邊遠貧困等無網絡或網速慢地區學生學習問題。在線教育的途徑是多元化的,廣播也可以成為一種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合適的渠道方式、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關鍵是提供給學生這些多樣性的選擇。

除硬件外,網絡運維能力局部不足,應用工具或平臺功能不全,優質教育資源結構性不足,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應用信息技術能力不足,學生和家長適應性不足,實施過程彈性不足,網上教學互動不足、情感交流缺乏,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單一等,都會影響農村在線教育普及及其實施效果。

Q、對於未來教育方式的轉變,您還有哪些期待?

劉利民: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傳授和知識獲取方式、教與學關係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面向未來,必須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主動適應這種變化,將教育信息化作為變革教育體系、提升教育品質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使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儘快走在世界前列。

對此,我有幾個期待:

一是期待提升信息化融合應用水平不斷提升。立足於辦好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著眼於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統籌課程、教材、教學、考試、招生、評價、管理等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各項改革中有機融合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使技術與業務相輔相成,融合創新,實現“裂變”“質變”。推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變革,注重創設營造符合學生認知、激發學習興趣、支撐知識建構過程、促進思維發展的教學模式。

二是期待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建立健全教學應用、平臺開發、資源供給、建設運維、經費投入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各級政府和電教、教研、信息、中小學、高校、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著力構建開放共享、充滿活力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格局。實現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教育服務監管制度,激發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及服務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自在動力。

三是期待更加重視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發展應用。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的要求早日落實,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四是期待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學習平臺。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為這次大規模在線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期望疫情過後,能進一步完善該平臺,發揮集約效應,併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現實引領。期待平臺在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基礎上,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收集學生過程性學習數據,向學生推送個性化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開展自主性個性化學習,實現“因材施教”;通過與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對接,分別形成個人、班級、學校、區域學生網絡學習績效評估報告,實現個人綜合素質評價和區域、學校學業質量評價,為考試招生和改進教學提供支撐,進一步發揮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