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回健康】肝豆狀核變性,吃有大講究

19歲的小陳同學本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生,喜歡韓劇,喜歡韓國歐巴,獨自一人在韓國學習。學業本來就繁重的她逐漸出現說話不清,飲水嗆咳,同時自覺雙下肢乏力,行走時右腿拖步、右側口角流涎。剛開始症狀還不是太重,小陳同學以為獨自在韓國,泡麵、泡菜吃的太多了,也就沒在意。誰知道症狀逐漸加重,走路向前衝,下坡時尤為明顯,幾次摔倒,這可把她嚇壞了,立即從韓國回來慕名就診於西北大學附屬醫院•西安市第三醫院神經內科。

接診小陳的王少鵬醫生第一時間對小陳進行了詳實的神經科查體,並完善了頭顱影像學檢查。結果出來後有點犯難了,頭顱CT、MRI檢查都有異常,是什麼問題呢?第二天張格娟主任醫師晨查房,她詳細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閱讀影像學片子後,初步判斷小陳同學可能患有肝豆狀核變性,建議主管醫生查角膜K-F環,測血銅藍蛋白、血清銅、尿銅,並進行基因檢測。

是什麼讓張主任敏銳的感覺小陳同學患的是這麼少見的一個病呢?張格娟主任告訴我們一定要抓住核心:青少年起病,帕金森綜合徵樣表現,查體時發現角膜周邊有色素沉積,頭顱CT、MRI顯示基底節區有損害。正如張主任判斷的一樣,最終檢查結果都指向肝豆狀核變性,給予青黴胺、葡萄糖酸鋅排銅治療,小陳同學症狀明顯好轉。基因檢測結果也證實了沈同學患有肝豆狀核變性。經過一段時間的排銅治療後沈同學已經明顯好轉,出院時連聲道謝。她說:“是市三院讓我重獲新生!”出院前王醫生更是細心認真,上網搜了很多關於飲食的資料打印出來給了小陳同學。作為主管護士,我也很好奇,難道“吃”和這個病有很大關係嗎?看來我也要好好學學了。

【“吃”回健康】肝豆狀核變性,吃有大講究

01

什麼是肝豆狀核變性呢?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性疾病,其是由基因突變導致 ATP 酶功能減弱或喪失,導致血清銅藍蛋白合成減少以及膽道排銅障礙,蓄積於體內的銅離子在肝、腦、腎、角膜等處沉積;角膜色素環即 K-F 環是本病的重要體徵,出現率達 95% 以上。K-F 環位於角膜與鞏膜交界處,角膜內表面呈綠褐色或暗棕色,寬約 1.3mm,是銅在後彈力膜沉積所致;K-F 環的準確檢出常需要裂隙燈才能觀察到,典型者肉眼也可看到(我們小陳同學就是張主任肉眼看到哦,下圖是我們眼科拍的)。

【“吃”回健康】肝豆狀核變性,吃有大講究

【“吃”回健康】肝豆狀核變性,吃有大講究


【“吃”回健康】肝豆狀核變性,吃有大講究

02

有哪些分型?

肝型

①持續性血清轉氨酶增高;②急性或慢性肝炎;③肝硬化(代償或失代償);④暴發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貧血)。

腦型

腦型

①帕金森綜合徵;②運動障礙:扭轉痙攣、手足徐動、舞蹈症狀、步態異常、共濟失調等;③口-下頜肌張力障礙:流涎、講話困難、聲音低沉、吞嚥障礙等;④精神症狀。

其他類型

以腎損害、骨關節肌肉損害或溶血性貧血為主。

【“吃”回健康】肝豆狀核變性,吃有大講究

03

有哪些併發症?

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

04

有哪些檢查?

銅含量測定、銅藍蛋白測定、肝臟B超檢查、頭顱CT、MIR、腦電圖、心理測試、基因檢測等。

05

肝豆狀核變性,治療方面主要是驅銅治療。但是除了藥物治療,飲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飲食治療的目的就是通過利用食物因素,大大減少銅的攝入、促進銅的排出,保護肝功能,減輕症狀,防止病情發展,維持和鞏固已獲得的療效。飲食治療是治療本病的一項基本的、必要的有效措施,是一項長期、細緻的工作,而飲食護理是重要的一環。

1.避免進食含銅高的食物如小米、蕎麥麵、糙米、豆類、堅果類、薯類、菠菜、茄子、南瓜、蕈類、菌藻類、乾菜類、乾果類、軟體動物、貝類、螺類、蝦蟹類、動物的肝臟和血、巧克力、可可。某些中藥,如龍骨、牡蠣、蜈蚣、全蠍等。

2.適宜的低銅食物:精白米、精面、新鮮青菜、蘋果、桃子、梨、魚類、豬牛肉、雞鴨鵝肉、牛奶等。

3.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飲食。

4.勿用銅製的食具及用具。


稿件審核:宮浩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