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曼施坦因本能力挽狂瀾,希特勒為何不同意實施計劃?

朱維妙


“不是不同意,而是做不到”

1.“僕從國”部隊戰鬥力就是渣

斯大林格勒戰役伊始,德軍因為兵力不足,只能是把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擺在正面攻擊,兩翼主要靠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等部隊來防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發起反擊的時候,恰恰選擇的是從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等“軸心國炮灰”的軍隊的防線上突破的;兩翼突破後,直接圍住了保羅斯麾下的第六集團軍(包圍圈裡的德軍&羅馬尼亞等部隊的總人數在三十萬人上下);希特勒第一階段不允許第六集團軍撤退,算得上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這樣的撤退很可能會演變成大潰敗;但後來在第六集團軍尚有戰鬥力的時候,不允許第六集團軍突圍,則是個災難。

2.戈林的“畫餅充飢”

無論是哈爾德的日記,還是當時其他德軍高級將領的回憶錄裡,都提到過一個數字~即包圍圈中的部隊,每天至少需要四百五十噸的各種物資的補給;這方面,只能靠空軍來進行;德國空軍本來就缺少足夠的運輸機,後來更是不得不抽調轟炸機改做運輸機(德國空軍的短板&問題在斯大林格勒算是全都暴露出來了,德國空軍始終是戰術而非戰略空軍,這方面在本文中不多說);對補給問題,希特勒一開始也是有疑問的,但架不住戈林拍了胸脯“保證每天四百五十噸的補給沒問題”,相當程度上促成了希特勒死磕到底的決心;後來戰爭的進行,實際上德國空軍每天只能勉為其難的做到一百五十噸物資的運輸,例如包圍圈中的德軍只能是“每十五個人每天分一個土豆”,在風雪交加的斯大林格勒,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後勤補給,別說是反攻,想突圍都不可能了。

3.蘇軍的“人海戰術”

曼施坦因的對手,無論是朱可夫還是崔可夫等等,斯大林和當時的蘇軍最高統帥部,算是“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前線了;無論是在崔可夫守衛斯大林格勒需要預備隊直接把伏爾加河艦隊的水兵當作陸軍用,以及朱可夫在反攻之前,蘇軍能從各處抽調的兵力等等,這方面蘇聯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算是盡顯無遺。

因此,只能說,曼施坦因的計劃,如同他個人的那部回憶錄《失去的勝利》那樣,在沙盤上看起來很美妙,但是不具備真正能實施且做到的條件。






孟惜筆談


眾所周知,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軍最精銳的第6集團軍灰飛煙滅,整個蘇德戰場的形勢發生了逆轉。不過對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方面顯然有很多人並不服氣,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在回憶錄中,曼施坦因指出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完全有反敗為勝的方法。這位德軍名將有個宏偉計劃,能夠變斯大林格勒戰役為徹底的勝利,那麼希特勒為何不採納?
曼施坦因所謂能夠反敗為勝的方法,其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的幾個月內就成功地實施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曼施坦因領導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以少量的兵力,連續擊敗兩個蘇聯方面軍,讓蘇聯準備一舉打過第聶伯羅河的戰略企圖破產,為德國贏得了難得的喘息時間,這就是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的根本策略,其實是先向後退卻,讓蘇聯在補給線延長之後,集結裝甲兵力打擊蘇軍的側翼。曼施坦因讓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敗為勝的計劃,實際上就是一個放大版的哈爾科夫反擊戰。
按照曼施坦因的設想,第6集團軍應該儘早突圍,隨後加入他的部隊。在廣泛的正面防禦蘇聯軍隊的進攻。隨後按照哈爾科夫反擊戰的模式,反擊蘇聯軍隊的側翼。第六集團軍以及其附屬部隊一共有27萬人,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加入,就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反擊拳頭。他最宏偉的設想,是通過側翼反擊把蘇軍壓迫到亞速海海邊,將蘇聯集結起來的反擊主力全面殲滅。一旦成功,那麼1942年年末到1943年年初,德國就將在蘇德戰場獲得決定性的優勢。
不過,曼施坦因雖然是名將,但他的這個宏偉設想很難實現。在1942年11月份,第六集團軍要撤出已經晚了,當時的蘇聯集中了大量優勢兵力進行突擊,足足3個方面軍(頓河、西南、斯大林格勒)攜手對第六集團軍進行合圍。而此時的德軍方面,南線的兵力基本集中在斯大林格勒。更糟糕的是,德國A集團軍群已經深入高加索,一旦蘇聯全力攻擊位於南方的交通要道羅斯托夫並把它攻下,整個南翼德軍的後方交通線都會被切斷,到那時,被包圍的可就不僅是第六軍團了。
因此,後人曾批評當時的蘇聯統帥部過於保守,沒有趁著德國兵力枯竭且過於集中在斯大林格勒的機會,對德國後方進行深遠突擊,一舉擊垮南線德軍。這樣的批評雖然對蘇軍要求太高,但確實指出了德國南線存在的更大問題,事實上曼施坦因自己也承認,如果第六集團軍沒有吸引蘇軍足夠長時間的話,那麼蘇聯部隊將會直接攻擊南線德軍的後方。
而如果直接在12月份令第六集團軍突圍,無疑會讓那些圍困它的大量蘇軍加入對德軍的追擊中來。而在嚴寒且缺乏補給,尤其是汽油短缺的情況下突圍,必然導致嚴重的損失,重武器方面的損失更會是災難性的。考慮到這一點,第六集團軍即使突圍,在一段時間內不能成為有力的進攻部隊,反而會使得蘇聯解放出大量的部隊來加入對德國南線的進攻。
從這點意義上說,在1942年12月份,第六集團軍最好的選擇也就是繼續困守牽制蘇聯了,選擇突圍的話,還沒等到曼施坦因的構想出現機會,恐怕南線德軍就要率先崩潰了。歸根結底,在10月份的時候德國人還在斯大林格勒掙扎,就已經令勝負明朗了。

科羅廖夫


曼斯坦因是二戰期間德國最為優秀的指揮官之一,1942年,曼斯坦因擔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他奉命去營救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就當時德軍和蘇軍的實際情況來看,曼斯坦因是不具備力挽狂瀾的條件的,但是為德軍第六集團軍實現解圍,這還是有機會的。

第六集團軍雖然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戰敗了,但是這卻是一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在戰爭期間面對的蘇軍幾乎一直是自己兵力的五倍,如果不是蘇聯軍民拼死抵抗,那麼斯大林格勒也許將會被這支部隊攻陷。

在戰爭初期,德軍幾乎是戰無不勝的,這也讓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有些膨脹了,所以在德軍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被動後,希特勒始終堅持讓第六集團軍堅守陣地,而不是先行撤退,之後再重新制定作戰計劃,他只是讓曼斯坦因率領頓河集團軍群,奔赴斯大林格勒與第六集團軍協同作戰。

事實上,在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南部一共有五個德國軍被圍困在這裡,人數達到了二十多萬,他們被蘇軍團團包圍,曼斯坦因等將領對被圍困的德國部隊也無計可施,他們這群人給出最多的建議就是讓第六集團軍儘快找機會往西南方向突圍。但是希特勒礙於面子,對前線情況也不瞭解,拒絕了這個建議。

時間又過去了一個月,德軍的處境更加的艱難了,曼斯坦因已經準備好了運輸隊和牽引車輛,隨時準備好接應第六集團軍,第六集團軍的坦克集群燃料只夠前進30公里,所以曼斯坦因要實現接應,就必須要讓部隊攻入蘇軍包圍圈30公里處,結果部隊推進到40公里時,就遇到蘇軍的頑強反擊,導致第六集團軍突圍失敗。

曼斯坦因指揮的頓河集團軍群也遭遇了蘇軍的有力反擊,曼斯坦因只能將部隊後撤兩百公里,在曼斯坦因竭盡全力想要解救第六集團軍時,大多數納粹政府高層卻期待著收到德軍攻陷了斯大林格勒的消息,希特勒甚至也一度幻想只要第六集團軍能夠堅守住陣地,曼斯坦因在創造突圍機會,那麼德軍就能夠保留實力,並在最後實現反擊。

但是曼斯坦因這次協助第六集團軍突圍的計劃失敗後,戰爭的天平也開始向蘇聯傾斜,1943年第六集團軍司令向蘇軍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獲得了勝利,德軍也開始一步步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曼斯坦因協助第六集團軍撤退的計劃,並不能算是力挽狂瀾,即便他能接應上第六集團軍,蘇軍猛烈的攻勢也會讓德軍損失慘重,只不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德軍實力罷了。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希特勒和將軍們都犯了一個嚴重錯誤,過於自信的錯誤,低估了蘇軍實力,鋼鐵斯大林也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一直頑固的認為德軍主攻方向紿終是莫斯科。希特勒發動藍色行動的目的就是搶佔蘇聯戰略要地高加索巴庫油田,在切斷蘇軍工業命脈同時為自己的戰爭機器提供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南部離高加索最近的大城市,但德軍進軍高加索是完全可以繞開它的,只是希特勒擔心斯大林格勒這顆釘子不除,遲早會對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側翼構成危脅,轉而想兩面開花,兩面都想得手,結果在斯大林格勒打成僵局了,也給了鋼鐵領袖糾正錯誤的機會。即便如比,德軍初期進展還是挺順利的。關鍵的錯誤是打蛇沒打到七寸,斯大林格勒背後的伏爾加河是蘇聯援軍和物資不斷輸入的主要渠道,而德軍一直沒有進行戰略轟炸或佔領渡口,後來希特勒還異想天開的想通過斯大林格勒從南方對莫斯科形成戰略大包圍,這步子邁的有些太大了,很容易扯著蛋。

當時德軍精銳還在,並且也明白自己的優勢是機動作戰,善長打在運動中的合圍殲滅戰。而蘇軍的長處是防守,很不善於進攻,蘇軍一進攻就漏洞百出,顧頭不顧腚,希特勒沒有正確認識到這個問題,而是讓第6集團軍去拼消耗。德軍保守做法是讓A集團向高加索方向推進,B集團在斯大林格勒南冀呈守勢或機動防禦態勢,坐等蘇軍來進攻,掩護好A集團側冀就行了,如果希特勒真這麼部署,鋼鐵領袖還真不好應對,不打吧,自己的戰略要地將要不保,打吧,當時的蘇軍經歷的戰爭歷練還不夠,通過莫斯科會戰,防守能力是練出來了,但進攻的協同作戰能力還沒鍛鍊好,如果蘇軍先進攻,難免出現漏洞,而任何一個紕漏都難逃曼施坦因們的眼睛。

而等到後期曼施坦因接手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指揮權時,德軍的第6集團軍已經被蘇軍包圍了,黃花菜已經涼了,第6集團軍是步兵集團軍,主要兵力是步兵,突圍時肯定要被蘇軍咬住,這意味著突圍出去的第6集團軍將是一群殘兵敗將,失去了第6集團軍,德軍的南翼攻勢算是完了。

曼施坦因當然希望拯救出一個至少不是崩潰了的第6集團軍,這就必須等待救援部隊集結完畢後才能發起突圍行動,成功的關鍵在於強大的救援部隊能否快速的趕到。當時曼施坦因認為解圍部隊至少應為一個整建制集團軍才能達成這個任務。如此規模的兵力你讓希特勒從哪裡給你調來呢?中央集團軍肯定不行,被莫斯科方向蘇軍咬的死死的,北方集團軍群圍著列寧格勒動彈不得,從國內派新兵遠水解不了近渴。

曼施坦因當時想的是,既然高加索方向的攻勢已經進退兩難,佔領巴庫油田短期內已經無望,就應該收縮高加索方向的防線,從而解放出整個A集團軍並協同自己的頓河集團軍以解救為名發起強大的主力對主力大決戰,不僅要把第6集團軍解救出來,甚至還要對蘇軍進行反圍殲,當然反圍殲並不是在斯大林格勒城內打巷戰,而是在頓河和伏爾加河的廣大區域內打大規模兵團野戰,在這種大規模的野戰中,德軍老兵不死,還是佔據優勢的,只要數量的差距不要太大,當時德軍合兵後大概能湊70萬左右兵力,蘇軍大概能集結120萬左右兵力,在野戰條件下,德軍還是有獲勝希望的,即便戰敗,也讓人心服口服,無怨無悔了。




藝林話史


當德軍第六集團軍被合圍於斯大林格勒城下時,希特勒任命曼施坦因為新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員,任務就是解第六集團軍之圍。

曼施坦因上任後,的確提出了自己的解圍作戰計劃。哪就是組建兩個突擊集團,一個在科捷利尼科沃、一個在托爾莫辛地域,但這個計劃是不現實的,它超出了德軍的能力。這也是曼施坦因為辯解自己解圍不力所找的藉口,指責希特勒沒按他的計劃行事。戰後來分析,首先是當時德軍嚴重缺乏預備隊,為組建科捷利尼科沃突擊集團,希特勒已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12月12日曼施坦因發起進攻時才東拼西湊了3個坦克師、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及一些加強部隊。其次是蘇軍在德中央集團軍群組織的佯攻戰役,即“火星”戰役牢牢牽制住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蘇軍的戰略欺騙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第三是斯大林格勒包圍圈中的情況已極為嚴重,補給嚴重不足,部隊的作戰能力急劇下降,已無法再任由曼施坦因拖延下去了。第四是曼施坦因在解圍作戰中並沒有盡到全力,而且推進緩慢。

解圍失敗後,曼施坦因把責任全部推給保盧斯(指責保盧斯沒有相向突擊,解圍前保盧斯就指出他最大能力只能前進三十公里。而曼施坦因在距斯大林格勒僅剩四十公里時,擔心自己側冀受攻擊而掉頭跑了),推給希特勒(指責希特勒沒有建立兩個突擊集團,其實當時德軍統帥部已是窮其所有拼湊了這樣一個突擊集團了)。


孫悟空144972747


在曼施坦因接手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作戰指揮權時,德軍的第6集團軍已經被蘇軍包圍了,如果說曼施坦因有能力力挽狂瀾,那麼就要看他能否將第6集團軍成功的解救出來。



一開始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並沒有向陸軍總司令部提出讓第6集團軍立刻撤退的要求,原因是這種沒有外圍部隊協助的單獨突圍行動會使第6集團軍遭到嚴重的損失,因為第6集團軍是步兵集團軍,主要兵力還是步兵,突圍中將不可避免的被蘇軍咬住,即便是最好的估計,第6集團軍人員將損失近半,而技術裝備將損失大部分,這意味著突圍出去的第6集團軍將無法在繼續作戰,只能暫時退出前線,失去了第6集團軍,德軍的南翼攻勢也就算是失敗了。

所以當時曼施坦因是希望拯救出一個整建制的擁有戰鬥力的第6集團軍,這樣就必須等待解圍部隊集結完畢後才能發起突圍行動,成功的關鍵在於強大的解圍部隊能否快速的趕到。當時曼施坦因認為解圍部隊至少應為一個完整的集團軍兵力才能達成這個任務。如此規模的兵力從哪裡調來呢?而且還需要考慮時間的因素,等待時間越長,第6集團軍的補給就越少,突圍成功的幾率也就越低。


其實曼施坦因並不指望從遙遠的西線和正在進行激烈防禦作戰的北方和中央戰線調來強大的解圍兵力,他的目光放在了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身上,這支部隊就是A集團軍群的快速部隊:第一裝甲集團軍。這是距離斯大林格勒最近的一支機動部隊,可以快速的到達斯大林格勒區域。在曼施坦因看來,既然高加索方向的攻勢已經陷入停頓,佔領巴庫油田短期內已經無望,就應該收縮高加索方向的防線,從而解放出第1裝甲集團軍的兵力在得到從其他地區調來的部隊加強後協同第4裝甲集團軍發起強大的解圍行動,不僅僅是要為第6集團軍打開一個補給通道,甚至要對蘇軍進行反圍殲,徹底恢復蘇軍反攻前的前線態勢,確保德軍夏季攻勢的勝利果實。


這是一場南翼真正的決戰,隨著戰事的發展,德軍甚至還要繼續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投入大量兵力,而這些兵力的來源就是A集團軍群,在提供一個裝甲集團軍後,該集團軍群如有必要還應該繼續後撤甚至是完全撤離高加索,以大大縮短防線長度,並和頓河集團軍群連為一體,將節省出來的步兵部隊也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決戰。有必要提一下,所謂的決戰並不是在斯大林格勒城內,而是在頓河和伏爾加河的廣大區域內,在這種大規模的野戰中,德軍還是佔據優勢的,只要兵力上的劣勢不要太大,德軍總是能取得勝利的。

最終希特勒沒有同意曼施坦因的計劃,他堅決不同意A集團軍群的撤退行動,哪怕是局部的撤退以縮短防線,如此則意味著第一裝甲集團軍無法抽出,曼施坦因得到了少得可憐的解圍部隊,連為第6 集團軍打開一個救援通道都無法做到,更不用說什麼全面恢復前線態勢了。直到第6集團軍已經覆滅在即,希特勒才最終批准了 A集團軍群的撤退行動,可惜為時已晚!


戰略論


1943年11月19日,蘇聯軍隊對在斯大林格勒顯陷入苦戰的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南北兩翼發動了代號為天王星的反攻行動,而防守德軍兩翼的羅馬尼亞和意大利軍隊戰鬥力低下,僅僅三天就全面崩潰,到11月22日,蘇軍完成了對在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德軍的合圍,第六集團軍全部,第四裝甲集團軍一部被包圍。其是在合圍初期,德軍是可以突圍的,但保盧斯上將沒次提出突圍,均遭到希特勒的拒絕,他反而命令曼斯坦因組織頓河集團軍解圍,今天很多人看來是希特勒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通盤考慮,有取有舍的結果。因為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大部已深入高加索,如冒然撤軍,德軍必將遭遇滅頂之災。只有把有生力量撤回,德國才有迴旋的餘地。說已,希特勒嚴令德軍不得突圍,實屬無奈之舉。


敬佩42707804


從未聽說過曼帥在第六集團軍被包圍後有什麼可以力挽狂瀾的建議。那種情況下,能夠力挽狂瀾的只有實力,而不是什麼建議和計劃。曼帥指揮頓河集團軍去給保盧斯解圍,一方面保盧斯自己沒有突圍的決心(一是部隊狀況不現實,二是不敢違抗元首命令),二來蘇軍實力太強,走到半途,曼帥的部隊自己都差點被包餃子了。

棋局終了,現在再來複盤,也沒什麼辦法可以解六集之圍的辦法,唯一的辦法是一開始就不要去攻打斯大林格勒,即便要打,也只是作為輔助方向,不要打巷戰,全力進攻高加索,也許會有不同結果。


浪翻雲66368398


正是由於偏智狂,精神病統帥希特勒的倔犟和瘋狂葬送了第六集團軍幾十萬大軍,德國軍隊兵強馬壯,將悍器利,很可惜這麼一支偉大的軍隊,被一個瘋子擺弄著,早聽曼施坦因之言,,調回巴庫戰鬥的A方面軍,蘇軍必敗無疑,想一想回憶一下希特勒的錯誤,這是一次,還有埻克爾克大撤兵,英法撒回了三十萬大軍,也能知道德國為什麼會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